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特里弗斯提出互惠利他理论之后,艾克斯罗德和汉密尔顿合作运用博弈论研究了策略在合作进化过程中的性质,指出利益部分冲突时个体采取合作而不是背叛的策略是有机体竞争中的制胜之策,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互惠利他理论。该理论的实质内涵是基于回报的合作。这一理论有力地解释了政治和经济现象,为促进社会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伦理关系中 ,利他的道德品行同时具有利己性 ,这种利己性主要体现在 :道德可以使人安身立命 ,归顺社会 ,获取经济效益 ,赢得他尊他爱 ,并促进人格完善、实现生命超越。利他是道德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 ,利己是道德的内在价值或个体价值。只要是利他的道德品行 ,必然而且应然得到一个利己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刘长欣 《东岳论丛》2003,24(2):83-87
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利他的道德品行同时具有利己性,这种利己性主要体现在:道德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归顺社会,获取经济效益,赢得他尊他爱,并促进人格完善、实现生命超越.利他是道德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利己是道德的内在价值或个体价值.只要是利他的道德品行,必然而且应然得到一个利己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利他主义的行为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把利他主义行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来探寻其存在的边界条件。通过分析得出,利他主义行为要发生必须满足下列几个条件:首先,利他者掌握受惠者的需求效用信息;其次,在互惠利他中利他行为要有回报的产生;最后,利他主义配置资源的成本必须不高于市场交易的成本。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上的利他主义是指个体为另一个人的财富或权利牺牲自己财富或权利的行为。深受达尔文主义影响的新古典经济学将"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对象固有的行为范式。但是,这种范式一旦应用于具有明显公共物品属性的环境资源配置时,其天生的弱点就显露无遗了。本文通过重构产权主体行为范式,论证具有利他倾向的产权主体是突破环境权实现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径。利他者的利他行为可以有效破解环境权在界定、保护和转让方面的困境;这种行为范式不仅是存在的,更是可复制的;为了更好的保证利他行为,利他者角色的承担、背叛者的惩戒、合作者的补偿和利他行为的复制是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进化论立足于个体选择理论,这使它难以解释社会性昆虫等的利他行为;为此,达尔文后来提及群体选择思想.群体选择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却仍然面临利他行为与适者生存的矛盾.为此,亲缘选择理论和基因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这两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结合起来,但又各自面临新的困境.索伯-威尔逊模型区分了"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前者以个体选择为主.后者以群体选择为主,并给出利他主义得以进化的条件.本文在索伯一威尔逊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利他主义对利已主义的随附性关系,亦即群体选择对个体选择的随附性关系;同时指出,这只是适合于人类这种具有独立意志的物种,因而是一种次级关系.而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来说,更为基本的关系是:个体选择随附于群体选择.  相似文献   

7.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存竞争,以此建立的行为准则是,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身获得好处.这种行为准则难以解释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困境.笔者认为,目前盛行的几种个体选择理论都存在一些解释力方面的局限性,而副产品互助理论的引入则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其中的一些缺陷.笔者认为,亲缘选择理论、互惠理论、间接互惠理论和副产品互助理论有机综合在一起,可以较为系统和完整地解决达尔文难题,并且这种解决方式是在个体选择纲领下完成的,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自利和利他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深厚的人性根源。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的交换、竞争特征,使追求自利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但经济行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利他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实践中,要达到自利和利他的平衡,互利双赢是基本的经济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善举不图回报的无名道德英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秉承了革命道德的优良传统,强调了在发生大善与小善的悲剧性冲突时,集体利益至上和他人利益优先原则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然而,相对于革命等特殊时期,在和平发展的当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更为鲜明,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性,因此,在继承革命道德传统的同时必须强调道德回报的理念.施善者应当不以回报为前提,但社会却不应缺少回报的机制及行动,社会唯有建立有效的道德回报机制,才能增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场域.当然,道德回报也有其条件性和功能的局限性,面对细微善行更需要道德受惠者及时的蕴含谢意的信息回馈即道德回应,以确证施善者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而确保其行为的可持续性.社会的道德回报和个体的道德回应是提升道德素质进而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的两大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0.
借助博弈论,生物学家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对超出亲缘范畴的各种形式的利他和合作诉诸互惠利他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特里弗斯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阿克塞尔罗德对模型的修正、史密斯和普瑞斯的进化稳定策略等一系列互惠利他主义的解决方案。互惠利他理论合理解释了非亲个体的利他和合作行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同时互惠利他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它过度窄化了自然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基地,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和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即所谓"家和国兴"。家庭与人终生伴随,也与人类相伴始终。人是社会动物,而家庭就是最早的社会单位。当许多家庭共存于同一社会时,家庭就有了好坏之别。好家庭的表征是家庭完整、生活殷实、家德高尚、家风敦厚等,是有利于家庭所有成员过上好生活的家庭。相反,不好的家庭则有害于其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好家庭是实现好生活最重要的条件,更是好生活最重要的内容。针对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家庭问题,要大张旗鼓地在全社会强力推进好家庭构建,尤其是要激励直系家庭构建,扼制目前问题家庭增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娇小你的脸     
《优雅》2006,(3)
  相似文献   

13.
爱美并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女大学生们渴望体性美无可厚非,但她们往往陷入盲目减肥增美的认识误区,因此欲达到健美的理想效果,必须弄清:肥胖的标准;体形的分类情况;合理的膳食结构与坚持体育锻炼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博士论文提要 善恶问题历来都是道德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无意建立一个全面而详尽的马克思主义善恶论的体系,只是着意立足于唯物史观,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解决善恶问题研究和论争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以抛砖引玉。全文共分四章,内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司法权威的重要标志,是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尊重、认同的心理态度和信仰程度.司法公信力的核心是一种评价信任,是司法公正的真实表达.当下中国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司法自身而言,其首要因素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廉、司法官道德失范.遏制司法不廉,强化法院的自身反腐,必须倡导良性司法.良性司法,是指让司法美德或者司法伦理成为每一位司法官在裁判活动中最重要的品质和操守,它是司法权良性运行的客观表现,具有道德公正性、道德责任性、"合理、合法、合情"性、道德规范性、道德权威和法律权威的统一性等特征.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既是法院自身的期待,更是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为了实现良性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建立客观、科学的司法公信力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7.
《优雅》2006,(4)
  相似文献   

18.
家庭文化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主要体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文化氛围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因此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幸福至善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英 《齐鲁学刊》2005,(6):129-133
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最为完美的心理状态;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最为完美的人生境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是最值得选择的结果。所以,幸福只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而不可能是用来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或者说,除了幸福,任何快乐、任何善都可以是获得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唯有幸福不可能是用来达到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幸福是绝对的目的善,是至善。  相似文献   

20.
康德以道义论为基础的善良意志,抛弃了人类的实践经验,从责任出发,经一系列概念的逻辑演化,以定言命令的形式,形成了彻底的善,从而奠定了其在道德哲学领域中的地位。但康德善良意志在主观思维领域中的至上性,却难以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