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国》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作,始于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具有醉心的"物哀"风格,具体到其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则很有"伤感之美",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叶子和驹子两位女性形象,前者所描述的是凄冷的"伤感之美",后者所描述的是野性的"伤感之美"。本文试就这两位女性形象的人性美作以赏析。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14,(1)
正2013年9月,影片《正骨》在全国热映,主演宋春丽塑造的母亲形象慈祥、朴实,再次被无数影迷认可。几十年影视生涯中,宋春丽塑造的大多是善良慈祥的母亲形象,被世人誉为"母亲专业户"。然而现实生活中,她为事业所累,却不曾当过母亲。步入老年后,她与丈夫承受着"丁克"(无子女)之痛。好在两人相互体谅,通过共同努力,他们晚年的"丁克家庭"也很幸福。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出身经历不同,性格迥异,或是纯真善良的童养媳,或是任人鄙弃的娼妓,蕴含了"爱"与"美",而这正是大部分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的《萧萧》和《丈夫》这两部作品中萧萧、老七女性形象的探究,认识作品中女性的回环式的宿命感。在这些乡村女性的身上,同时也体现了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蒙昧悲凉、无奈的文学意义,寄寓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震撼中国文坛。这两位不同性别、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伟大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都不同于传统的、理想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世俗浮华生活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人间失格》发表于1948年,是太宰治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并借此提出生而为人的最真切的痛苦问题。对《人间失格》的解读角度很多,本文仅通过"耻"与"罪"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并窥探一下太宰治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乡》不仅成功地描绘了"闰土"一类的麻木农民形象,也较早地塑造了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女性小市民形象。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极大地延伸了后者的深层意义,使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复杂性、丰富性各方面得以强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两人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推测其由受损者转变为损人利己者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书中的中老年女性虽然居于次要地位,但同样充满魅力,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理论,贝内特太太属于不稳定外倾性的性格,她并不是一位理想化的母亲,对女儿们的关爱随着婚事可能性而变化;作为一个妻子,她头脑愚笨,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贝内特先生之间的关系。稳定外倾型性格的凯瑟琳·德布尔夫则为人骄傲,且十分爱管闲事;但作为母亲,她也是对自己唯一的女儿疼爱而又伤心。通过这两位中老年女性形象刻画,简·奥斯汀揭示了当时女性的悲剧根源,驳斥了金钱至上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浮躁》是贾平凹在自己三十六岁"新生"之前与过去告别的最后一部作品,文中对于三位女性的女性美的展现,各有千秋。本文通过对于文本的分析,进而挖掘贾平凹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描绘了三十几位女性形象。本文以娜塔莎和海伦两个迥然不同的贵族妇女形象为典型范例,从她们对待爱情及两性关系的态度、家庭社会责任等方面,论述托尔斯泰笔下女性形象的最终宿命,借此来审视托尔斯泰女性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类型的女性形象:有贫苦农民阶级的代表祥林嫂、单四嫂子;有勇敢反抗,却这些女性被封建制度吞噬的爱姑;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子君等。在男权社会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被封建礼教与社会伦理道德所束缚,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劣根性,都没有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鲁迅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社会病苦,对当代女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著名作家,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喜欢表现女性的内在。《伊豆的舞女》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十分成功,其中熏子的形象最富有代表性。小说以清新悲惋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雪桥 《老年人》2014,(1):32-33
2013年9月,影片《正骨》在全国热映,主演宋春丽塑造的母亲形象慈祥、朴实,再次被无数影迷认可。几十年影视生涯中,宋春丽塑造的大多是善良慈祥的母亲形象,被世人誉为“母亲专业户”。然而现实生活中,她为事业所累,却不曾当过母亲。步入老年后,她与丈夫承受着“丁克”(无子女)之痛。好在两人相互体谅,通过共同努力,他们晚年的“丁克家庭”也很幸福。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王国军 《职业》2010,(8):30-30
他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母亲是一位从男爵的女儿。作为贵族世家,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是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是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列宁称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权威"。《母亲》是高尔基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无产阶级工人形象的代表,本文将通过分析作品《母亲》,来对高尔基的文艺观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女性作为"第二性",其形象通常是以男性的标准构建的。然而,李宇春和王菊作为近年来最具话题的女性代表,在《超级女声》和《创造101》舞台上,通过打破常规的表现,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女性形象。同时在参与投票的过程中,中国女性也变被动为主动,试图掌握定义女性形象的话语权。本文通过分析李宇春和王菊的女性形象,指出其给中国女性形象带来的启迪与变化,旨在鼓励广大女性勇敢打破束缚,以女性的视角出发重塑本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他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母亲是一位从男爵的女儿.作为贵族世家,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8.
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名作《恨世者》塑造了一个处在堕落阶级中既自命清高又不满现实的贵族形象——阿尔赛斯特。这个人物的出现引起了许多评议和解说。本文主要对阿尔赛斯特和其好友非兰德两个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张维平 《现代妇女》2010,(11):81-83
电影《唐山大地震》塑造的女主人公元妮,作为母亲形象被高高扬起但被悬空.她的所有行动都在男权观念的审视与影响下。高大的母性形象在传统观念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下创作仍然没有走出母亲形象必然与容忍、受难联系的藩篱。本文以《唐山大地震》为案例,从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去阐释女性怎样以独立精神去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身真正价值,从而完成女性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从陀氏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入手,讨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代表的女性意识与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