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更好的使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得到正确理解与适用,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学理解释.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中,以下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理论评判:股东派生诉讼的法理基础、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适格请求人及其原告、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胡宜奎 《江淮论坛》2011,(2):107-111
在公司法中,经营判断规则逐渐为两大法系多数国家所采纳。我国2005年公司法在确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时未引入经营判断规则,这导致董事承担责任的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本文从比较法的视角分析经营判断规则的涵义、法理基础、引入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对我国引入经营判断规则的模式、运作机制的选择及董事义务制度的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公司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加强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维护中小股东及公司的利益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中首次规定了该制度。根据我国实践的发展,结合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在今后的立法中进一步规范并不断完善该制度,是促进公司制度日臻完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任意性规范是私法领域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核乃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基于公司法的私法属性,其任意性规范之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法的运行效率。当然,公司法任意性规范亦可能被违反或滥用,故公司法任意性规范要实现其预设之法律目的,还需配以完善的股东诉讼制度等司法保障机制予以规约。从现行法律看,我国的股东诉讼制度尚存诉讼前置审查程序缺陷、被告确认模糊、诉讼担保规则不当等诸多问题。所以,应加强对我国股东诉讼制度的前置审查程序、诉讼被告对象及其补偿责任分担机制、股东诉讼担保等法律条款做出修正。  相似文献   

5.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公司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加强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维护中小股东及公司的利益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中首次规定了该制度.根据我国实践的发展,结合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在今后的立法中进一步规范并不断完善该制度,是促进公司制度日臻完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为弥补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保护公司及中小股东合法权益而设置的。我国《公司法》对此虽有原则性规定,但因没有相应的诉讼程序加以配套而形同虚设,公司控股股东以及董事、经理等高管人员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我国亟待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本文从分析我国的立法现状着手,针对公司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成功的立法经验,来探讨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架。  相似文献   

7.
在新修订的公司法中,最大亮点就是引入了最能保护少数股东利益的制度——派生诉讼制度,这是我国公司法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法律的应然并不等于实然,在实际诉讼中股东诉权的行使是有困难的。因此,应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真正保护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股东代表诉讼是维护公司利益的一种有效的事后救济措施。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公司法中确立了这一制度。本文在比较了一些国家和地区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主体资格、被告范围、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诉讼费用的承担等问题的基础上 ,对建立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郭娟 《天府新论》2004,(Z2):198-199
股东代表诉讼是维护公司利益的一种有效的事后救济措施.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公司法中确立了这一制度.本文在比较了一些国家和地区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主体资格、被告范围、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诉讼费用的承担等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立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股东双重派生诉讼承自股东派生诉讼,在公司集团多层次规模化运作子孙公司的背景下,有突破子公司独立法人格而间接维护母公司股东利益的特殊功用。《公司法修订草案》第188条第4款在普通股东代位诉讼基础上,通过将被告范围延伸到全资子公司的董监高的方式引入了双重股东代位诉讼制度。这一立法模式虽具有便利性,但在制度构成上欠缺通盘考虑,如仅扩大被诉主体而不同步改进相关配套措施,司法适用的混乱是必然的。值公司法重大修订之际,有必要结合学术资源、比较法经验与既有司法实践经验,对起诉前提、原告资格、被告范围、前置程序等适用要件逐一分析,以求立法规范的恰当表达,并构建科学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司法修订使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股东可以通过联合而享有少数股东权;股东的知情权;允许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累积投票制;决议撤销权;确立股东退出机制;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等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中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于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所处何种诉讼地位,《公司法》和《民事诉讼法》均未能有所提及,学术界对此亦是百花齐放,根据诉讼地位的不同有着不同学术观点,均有学理依据但又均存有争议。笔者试图通过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及上述观点进行梳理和评析,通过本文表达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规定了派生诉讼制度,为股东保护公司利益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但制度设计有不足和漏缺之处,因此,有必要加强派生诉讼制度整体框架的协调和操作规则的细化。  相似文献   

14.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我国公司法通过股权转让的同意条款和股东优先购买权条款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限制规则。其中,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则构成股权转让限制的第二道防线,属于实质规则。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借鉴域外国家先进立法经验,设立专章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问题进行了规范,修正和完善了旧《公司法》中的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规定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明确"同等条件"内容,建构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责任追究机制,已然成为今后公司立法修正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董晓珊 《南方论刊》2007,4(3):27-28
2005年10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正案)》,在该法中新增了许多法律制度,股东派生诉讼是其中一大亮点,该制度对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股东派生诉讼在行使上面临的困难进行简要分析,试图提出一些有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英国公司股东知情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公司立法系统整合消极性股东知情权和积极性股东知情权,建立了一个以股东为中心的制度模式,其重要的立法经验包括: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公司法律框架的一部分规定在公司法而非证券法上,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以确保其适用对象的周延性;依据公司的规模大小、公众性程度作分类基础,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安排不同的股东知情权规则,构建一个强制性程度不等的梯度立法模式;股东知情权的制度框架和内容设计注重体现强制信息披露与公司调查这两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从比较立法的角度,我国公司法与证券法立法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英国公司立法的经验以完善关于股东知情权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各国公司立法及相关学术观点的比较,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作了初步探讨,并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及实际,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明确起诉原告股东的资格。其次,应明确代表诉讼的对象范畴。第三,应建立股东代表诉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明确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其他程序性问题,如管辖法院、诉讼时效期间等。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85-191
公司僵局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失灵而引发的表决程序瘫痪状态,其危害性不限于对公司与股东利益的侵害,对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亦具有重大威胁。现行《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适格股东解散公司的司法请求权,但在司法实务中一直面临着"适法困难"的局面。我国应通过立法修订同步建构符合国情的强制股权置换制度及除名权制度两种可替代性破解机制,以期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一同构成公司僵局的多元化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13年证监会《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我国公司优先股制度初步建立。优先股制度的建立满足了公司对双层融资工具的制度需求、兼顾了不同目的投资者的持股预期、丰富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填补了我国《公司法》股权类型化制度短板。公司优先股规则的构建应当从优先股股东表决权、优先股股东权利转换、优先股回购等方面入手,协调公司章程与行政规章、行政规章与《公司法》间的制度衔接难题,以此保障公司优先股制度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20.
国外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纯先 《湖南社会科学》2005,1(3):58-60,121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为普通法国家的一项天才发明,在多个方面突破了法律的一般性规则,如当事人制度。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仍然未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对国外比较典型和完善的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制度,包括原告、被告、公司在诉讼中的地位,其他股东在诉讼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