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台子圆鼎     
<正>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出土。该鼎方唇,窄平沿,敛口,鼓腹,圜底,柱足,立耳。三足上粗下细,立耳微外撇。颈、腹部饰弦纹。通高19.2厘米,口径17.1厘米,腹深8.6厘米。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小臣缶方鼎与箕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臣缶方鼎是一件很重要的晚商青铜器。五十年代以来,我们讨论过四次,略有进益。最近,《甲骨文合集》第十二册出版,又看到有关材料,觉得应该对这件器物作一次较详细的讨论。 方鼎系清宫旧藏,原在颐和园,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陈列。铭文最早见于《贞松堂集古遗文》,为摹本。拓本见《三代吉金文存》3,53,2。器形和纹饰都接近《劫掠》63方鼎,惟腹部饕餮纹更似同书61舌方鼎,其大小则比两鼎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3.
《中鼎二》、《中鼎三》是北宋时出土的西周重要器物,其铭文与我国南方地区古代历史密切相关。历来对《中鼎》制作的具体年代、历史背景、铭文内容及所涉史实,学术界的认识存在歧异,至今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尤其是器铭中之“虎方”问题,更为南方地区古代史研究者所关注。笔者前曾就先秦荆、楚、巴及“虎方”的有关问题撰文陈述已见,承蒙学者们议论。其中批评者的意见更促我思考,今以此文作答。  相似文献   

4.
忆鲍鼎先生     
1943年初秋,我通过笔试被中央大学录取,最后一关是口试.届期先到工学院,院长陈章先生接谈.当他知道我的第一志愿是建筑系时,问我绘画画得如何.我说:我喜欢画,但我们在中小学时期受到的绘画训练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5.
曶鼎王年考     
已见有历日铭文的西周铜器中,唯曶鼎王年说多纷繁,实有深究的必要。铭文分三段。首段记王命曶司卜事及作器,次段记小臣允的讼事,三段记匡偿所寇禾事。前两段分别记有历日,后一段用一“昔”字交代,明确是追忆往事。二三两段又是两个独自的讼案。作鼎者为曶,三段的文字都与他有关。关于曶鼎铭文的最新考释,可参阅李学勤同志《论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注1)曶鼎铭文载有王年、月日干支、月相,作器的年月日似不难推求,但仅前段历日“惟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与次段历日“惟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就有许多不好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陕西长安下泉村出土的多友鼎,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物。田醒农、雒忠儒两同志在《人文杂志》1981年第4期上作了介绍和考释。李学勤同志在同刊同年第六期上也发表了详细的考释文章。这里仅就鼎铭释文和西周时猃狁入寇出入地的问题谈一点认识。 多友鼎铭文共二十二行,有重文一,合文一,共二百七十七字。第六行一数目字中间空缺一个十位数,细审器铭,系原铸就缺,因此不应按缺字计算字数。鼎铭共两个王字,按语气都应是重文。如果将两个王字都按重文计算则全文应是二百七十九字。  相似文献   

7.
召禹鼎考释     
召禹鼎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在陕西岐山县之任家村(距法门寺五里)出土。其文献价值似同子盂鼎、毛公鼎等器物。五一年徐某献給政府后,西北大学陈进宜先生曾亲摹拓本并与侯外廬先生商榷十余次而作“禹鼎考釋”(載光明日报五一年七月七日“学术”第四十期)并注明其中所引“武公”当为“卫武公”。后郭沫若先生亦从其拓本略为改正补充,并加以标点,作“禹鼎跋”(見仝上)确定此鼎与不(?)簋、噩侯鼎、敔簋等器同属于周历王之世。而此鼎銘文又与宋人薛尚功所录之“穆公鼎”銘文相同,故知为一人之器物,而薛氏釋“穆公”为“秦穆公”。張筱衡先生于一九五一年十月所撰此之,与以上諾家釋文有所出入: 一、第一行“穆公”薛氏釋为秦穆公,而此文釋为召穆公,即召虎,召公奭之后,禹之祖。二、第二行第九字、諸家均釋为“武”,而此文釋作“趋”即桓公、禹之父、穆公之子。三、噩侯即申侯,周宣王之元舅、幽王申后之祖。四、第十一行倒数第二、三字薛氏作“寿子”而此文釋为“寿父”作人名,即郑伯友,幽王亲叔,忠于王室者。五、第十二行倒数第一字薛氏作“爵”郭作“肆”而此文釋为虢,即虢武公,虢石父,褒姒之党羽。六、所纪战役系“竹書記年”所載幽王十年“王师伐申”之役。七、因确定此鼎当铸于周幽王十年(公元前七七二年)。其考釋方法,系以文字証史实,以史实証文字,并通之以古音古义,旁徵方言,自成一說,現在刊登出来,以供研究古史、地者参考討論。  相似文献   

8.
吉服■鼎跋     
此鼎1981年5月出土于岐山曹家沟,上体似盂,下有三蹄足,铭曰:“吉股作宝鼎其万年永宝用。”见于散,稼勘察土地,为作正者,有人工君。既官司工,称君,必周之方国首领。以为君字西周中期以前皆不作王君解,而作女君解,即后妃也,殆不然。此君为散勘定田界,必为男性无疑。  相似文献   

9.
忆鲍鼎先生     
天地君亲师。师生关系,乃人生重要关系。其潜默移化、润物无声,不仅构成师道尊严,亦是教化力量重要一部。近代以降,报馆、学堂、网络等传递新知之管道蓬勃发展,现代化的风起云涌,教育产业(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如火如荼,给师生关系带来诸多影响。师道尊严,道德文章,不再铁板一块。所谓"学子进德修业,莫要于亲师"(熊十力语),也不那么牢靠。与此同时,教书育人的日益职业化,使得不少老师将教书育人视为"稻粱谋"之具。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下来,学生即与自己身心全无干涉。但无论如何,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什么是有"有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生关系又受到什么样的腐蚀、蚕食?我们又该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此,本刊特别发表《忆鲍鼎先生》《一切诚念终将相遇》《崇高而脆弱的"师生关系"》三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刘孝女传     
孝女名四姑衡山刘明经岳峻之子也以赢疾茹素颖慧寡言笑读书寓目成诵能篆隸耽玩佛典父遊闽两兄出就外传孝女独侍母婉顺承志母钟爱之慎择所事光绪壬实明经赴省试其家感时疠病痁孝女侍姆疾久不痊私心尤之祷于神请以身代一夕爇然芗神前割臂和药血涔涔渍襟袖急以芗灰塞创闻母呼趋入忍痛煑药以进病少瘥已而霍然然孝女自此滋惫矣既而病瘵母抚之欺日儿何赢至此循视臂创宛然窮问得实母益伤痛女卧床褥偶长吁达户外父入慰曰吾闻声出则气舒儿盍呻吟使舒乎封曰慮伤母心耳越数曰竟不起时年十有八卒之夕。  相似文献   

11.
刘累研究     
刘累曾为夏孔甲养龙,因一雌龙死,惧罪而迁鲁阳。刘累是天下刘姓的始祖,天下刘氏之祖地为鲁阳。鲁阳即今河南省鲁山县境内。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达66人,他们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刘贞女诗     
女名庚丽湘阴刘芷青女也工绣善画字同县易栗娱未婚守志栗娱祖寿梓茂才以栗娱所画牡丹授女女旦夕把玩惘惘未忍释重哀其志作此纪之天地杨华作阵飞伤心独话首阳薇牡丹书好人安在墓草青青泪满衣甯烈女诗女名效二邵阳人父秉谦与族连登故有隙连登既为匪劫女家女扶祖母避後园焦叶下被执偪入山攀门大骂不肯前匪断女臂女父痛女且  相似文献   

13.
刘大白传略     
<正> 刘大白在“五四”初期,便投入新文化运动,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既是一个文学史家和文艺批评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和音韵学者,著作很多。这样一位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多方面才华和成就的学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遗忘。刘大白于1880年10月2日出生在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平水村一家读书人的家里。大白原姓金,名庆棪,孛伯贞,号清斋。从三岁起,就由祖父教他读书识字。六岁时从孙旿堂先生读书。祖父管教严格,大白九岁时就学做诗。后师承陈莲远先生习试帖律赋之类。他求学勤奋,于旧学功底扎实,曾膺拔贡入京揭选。时适逢父丧,遂罢。后曾任绍兴师范学堂及山会小学堂教员。课余研究数学,考释算学名词,有其独到之处。著有《未见书室算稿》数种  相似文献   

14.
刘大观事略     
刘大观(1753~1834),字正孚,号松岚,山东临清州邱县(今属河北)人。乾嘉时期著名文人,为官有政声。著有《玉磬山房诗集》13卷,《文集》4卷。其生平事迹,坊间诸书或有讹阙,故缀此小文。据民国六年刘青溪等续纂之《邱县刘氏族谱》卷一,刘大观一世祖彦实,明初由山东莱州府潍县徙东昌  相似文献   

15.
刘孝女诗     
孝女名四姑。衡山刘明经岳峻女。母白氏尝病。孝女祷观音大士前割臀和药。既三载。孝女病将死。但微吁恐母闻。以所为布若干属两。兄备父母棺服。谓不则父  相似文献   

16.
憶刘澍德     
澍德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在我,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如在目前,似乎他还没有告别人间,而是到远处什么地方度创作假,写他的《归家》的续篇去了。我多么希望再能看到他那清瘦的身影,听到他那豪放的言谈和熟习的东北口音,读到他的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X=吴鼎昌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日致许寿裳信中,提到下面这样一件事:“覃孝方之辞职,闻因为一校长所打。其所以打之者,则意在排斥外省人而代以本省人。然目的仅达其半,故覃去而x至,可谓去虎进狗矣。”按,覃孝方,名寿堃,湖北蒲圻人。光绪甲辰科进士,曾任广东新宁、钦州、香山等地的地方官。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北省议会议长。后又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秘书、参事。一九一九年九月被任命为河南教育厅厅长。次年四月调任陕西教育厅厅长,未赴任,留教育部秘书处任职。  相似文献   

18.
司母戊鼎年代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举世周知的司母戊鼎(有的同志又将“司”读作“后”),重875公斤,器制雄伟,不仅是我国现已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是杰出的作品。它的制作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奴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司母戊鼎自一九三九年在河南安阳发现以来,尤其在解放后,各有关方面不断地对其铸造技术、合金成份、所属年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清代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的小盂鼎,原器亡佚,仅存拓本,铭文约四百字。诸家考释,多定为康王器,尤以郭沫若氏《两周金文辞大系》论之甚详。郭氏定为二十五年器,依据拓本铭末“隹王廿又五祀”,断为康王,主要立论于铭文中有“用牲啻周王(武)王成王”,以为武王、成王之后自是康王无疑。 殊不知,“成王”之后,铭文泐缺四字,辞已不可考求。由此断为康王器,实属佐证不足。而“隹王廿又五祀”亦属误释。 1986年春,笔者与东北师大陈连庆教  相似文献   

20.
镬鼎(春秋)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该鼎方唇,平沿外折,垂腹,圜底,蹄足截面呈圆形,立耳外撇。器身素面,仅器身两道弦纹。通高48厘米,口径43.1厘米。此鼎器型硕大,造型古朴浑厚。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