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理解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其一是民族单义性的范式危机,指出民族是多义的。近代有一个从民族国家思潮转变为多民族共和政体的过程,此乃当今中国国体的基本性质之一。其二是民族问题化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民族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和文化单元,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无问题,民族文化无问题,问题在民族之外,这是理解民族的基本原则。其三是去民族的范式危机,重要的不是去民族,而是要让民族去问题,避免让民族成为冲突甚至战争的牺牲品。通过阐释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在学理上澄清上述民族研究范式危机,思考对民族研究和民族实践的合适研究范式,为民族研究及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出基本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族经济学研究思路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虽然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诸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根源在于,迄今尚未从理论上解决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怎样有机结合这一难题。民族学与经济学可以有两种结合方式:一是以民族学为主,二是以经济学为主。过去20多年的理论探索表明,民族经济学采用以民族学为主的研究思路,难以解决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问题,难以建立起民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框架。民族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总体研究思路从民族学范式向经济学范式转变,民族学与经济学、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应当是经济学框架内的结合。民族经济学是研究多民族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三大目标之间的最优化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与民族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与实践思考,建构其当代话语,对当今中国民族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民族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探讨。依据笔者对民族心理学的多年研究,从民族心理学研究及其在科学三角形中的地位、民族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理念、民族心理学独有的“田野实验法”以及研究内容、社会目标等方面讨论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该研究试图探讨中国民族心理学的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及实践论和价值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厘定世界民族问题引发民族冲突的规律性问题,是事关保持我国社会稳定重大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例。对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总结,分析民族性因素引发的民族宗教冲突的规律性问题,可为预防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对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研究的范式,描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评价了不同研究范式在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中的得失,同时在综述近年有关民族政策调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强民族政策评估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难点.  相似文献   

8.
在相对主义的文化语境中,民族概念呈现出不确定性的内涵。当人类历史进入到后民族国家的阶段,民族的实体与虚体的二元对立就被打破了,人们必须对描述文化、社会、国家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调整,回应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20世纪大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系谱里,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过程使得民族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然而,20世纪后半叶族群理论的兴起又在不断挑战、解构这一确定性,实体论与建构论再度进入对立的状态。从费孝通多元一体的思考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同时超越实体论与建构论,在关照历史的前提下,从整体的中华文明出发,思考当下中华民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以单一的质性研究为主,缺乏量化研究作为互证。究其原因,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学科属性导向,而非研究问题导向,且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选择过于关注民族文化,却忽视了教育学科属性。混合方法研究作为“第三次方法论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能发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势,增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民族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促进民族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基石.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存在歧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政治概念,一种认为是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既要从政治上界定,又要从文化上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民族问题就是在民族自身发展过程中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因民族差异和民族利益而产生的问题。民族关系问题主要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及跨国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冲突及战争的关系。民族关系问题隶属于民族问题并构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民族识别是指依据民族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等要素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称谓的辨认。民族识别作为辨识族体的方式,并非新中国别出心裁,古已有之,国外亦不乏其例。从民族识别的某个片段分析,必然认为识别结论具有偶然性、主观性,但回溯民族识别的整体进程,足见识别标准科学、过程缜密、结果认可,因而绝非识别主体的主观臆断。当下,民族意识增强和民族问题凸现是诸多因素互力共推的结果,将责任归咎于民族识别显然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学术传统或一些学者的译介作品里,许多学者往往居于本土的实际情况而以中国的"民族"标准去划分那些已经融入西方世界且发生变迁了的族群,从而把问题带向"民族中心论"的巨大误区。从"民族与族群"两者概念的关联以及东南亚各国"苗人"群体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跨国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苗人"群体,它们缺乏共同的政治机构基础,并且它们迁出之时,皆在中国民族识别工作之前。因此,把他们称之为"苗族",不大符合学理的推导。他们之中,不仅包含了自称为"Hmong"的支系,也有自称qa33nau24、mhu33等的群体,显然,用"苗人"这个概念也许更宽泛、更具包容性一些。此外,在东南亚各国,"苗人"群体从属于不同国家,虽然在他者的构建中呈现出不同的认定,但在族源、宗教信仰、语言、生活习俗等一系列文化上却强烈地具有一种"自觉为我"的自我认同。因此,"族群"的概念应该比"民族"更加适用于描述东南亚"苗人"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4.
[摘要]人类学农牧关系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模式向社会政治结构、再向历史过程与权力关系的转变。范式转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牧业社会的特征和牧业社会研究的理论取向。范式间有明显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知识谱系。农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族群关系,范式转变也反映了族群关系及其理论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伊朗与巴基斯坦交界区域农牧关系研究情况与发展变化的梳理和评述,探讨农牧关系的研究范式及其对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价值,阐明多族群共生关系的维系机制,并揭示此类机制对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在近几年渐见繁荣之势。为了促进科技传播研究在国内更好地发展,文章讨论了已得到一定发展的“普及范式”和正在发展中的“创新范式”,认为面向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推进“创新范式”的科技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范式、民族主义研究范式、族群理论研究范式及中华民族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下的结果。囿于特定的话语、价值体系和思维框架之中,只能使研究思路和视野陷入偏狭的境地,我国民族理论新研究范式的选择意义深远。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吸收了民族学和政治学研究的成果的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可选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散杂居民族极其复杂,除世居外,大多属流徙而来,早已丧失原来基本特征,属重新聚居一起的新"族群",应淡化民族意识、民族身份。散杂居民族问题的重心主要是处理好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加强"国族"建设即中华民族建设。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完善散杂居民族的政策改革。散杂居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对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60年来学术界对“民族”概念展开的理论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围绕斯大林民族定义展开的理论争论及其不同观点、不同理解、不同译法,同时也涉及到了汉民族的形成问题以及族群等问题的争鸣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学领域的民族关系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范式.即以美国学者戈登所提出的变量和命题为框架来展现国内的民族关系。但其自身具有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将它用于描述我国新疆维汉关系现状时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