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2010年在厦门大学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合人口学特征和经济特征探讨了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其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明显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是大学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最有力的预测因素.环境意识越高,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越积极,但环境意识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不具有显著影响;可见大学生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自愿性,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被动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主体,大学生环境意识有人类中心环境意识、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和谐共处环境意识;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分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对324名西部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和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影响不显著;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影响不显著。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以自然为中心的环境意识,保持伦理约束下的和谐共处环境意识,改变大学生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在杭高校151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的主流是好的,但部分方面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性别、家庭子女数、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有显著影响;学校类型、年级、专业对大学生公德素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进行了摸底和分析,并从大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易峰君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3):175
重视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锻造中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中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在环保认知水平上,中学生环保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具体而言,高中学生环保认知水平高于初中学生;(2)在环保行为方面,中学生在有着较高的自觉性和良好好的表现;(3)在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调查发现,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内的广大学生对环保教育有极大的热情,他们最乐意接受活动式、参与式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一项长期的、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和课题。但目前有关大学生等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没有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本文尝试设计一套标准化环境意识测量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的调查进行应用检验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通过调查描述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特征,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教育对策;其二,初步设计一套环境意识测量指标体系,为深化环境意识理论和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3)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情感,又是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积极的心理反映。按照人的心理的发展轨迹,感知到别人的恩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进而产生报答他人的报恩行为。本文从家庭和高校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突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从感恩意识到感恩行为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曦锐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2)
大学生作为一群庞大的群体,正在接受知识同时也在接受着能力的培养,并且即将步入社会的未来的建设.他们是否能够养成环保行为对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的逻辑规律提出了有利于大学生环境保护行为养成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调查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300名大学生,对其节约意识和节约行为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节约意识比较强,大多数学生在节约行为方面做得比较好;少数学生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节约粮食和消费上的节约做得很不够,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山东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环境行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于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环境价值观、是否参加环保社团或活动、他人压力,其中影响最大的变量为是否参加环保社团或活动。对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年级、生源地区、环境态度、是否参加环保社团或活动、他人压力,其中年级变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给国民民族意识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借助网络工具,民族意识在网络时代获得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本文针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网络表达这一新现象,剖析了它的特点、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质是道德文化行为的训练和道德文化意识的培养。养成教育的过程呈现为文化行为习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是一个品质修养与文化修养相统一的过程:一个由行为文化向精神文化不断提升的渐进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由行为文化层面向精神文化层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简约、形象、多样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从表面看是应对网络交流的技术性、娱乐化反应,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逃避,对群体认同的追求和构建。大学生喜欢“宅”在网络、热衷“恶搞”经典、沉溺网络游戏,这既是回避主流社会规训、压力和责任的“仪式化解决”方式,也隐含着对新意义的探索和诠释。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渐依赖,已然形成网络亚文化信息圈、交际圈、娱乐圈、舆论圈相互叠加的亚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心理发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呈现出"知易行难"的典型特点,本文试图从教育、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