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琴 《兰州学刊》2009,(3):9-12,176
“诚”作为儒家心性哲学的人生境界就是人性的溯源归本,其实现必须置于“终极价值本源”、“价值共识”与“价值导向”构成的自下而上的三个价值层面构架中。首先,“诚”就是“人道”弘扬“天道”的境界,既是人性去除遮蔽追求本真的境界,又是超越道德的审美自由境界,还是标示正义的应然境界。“诚”就是本真-正义-自由的终极价值本源,是超越并决定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其次,“诚”的实现是将个体心性的溯源归本置于主体间交往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之维。最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以“诚”作为价值导向。这三个价值层面的实质就是“体用不二”,不能简单地等同化约。  相似文献   

2.
终级关怀是人类追求永恒与不朽的一种价值取向。本文从考察中西方文化终极 关怀的差异入手,在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层面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终极关怀的哲学意蕴: 提升人格境界与通向“至善”之路。  相似文献   

3.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古典主义的文学道德观--论梁实秋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撇开历来存在于梁实秋文学批评领域的政治纷扰 ,立足于学理层面 ,剖析出其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文学道德观。这一文学价值观是他上承传统旁汲西洋炼而成 ,追求文学作品中的非功利主义的自然而然的道德意义 ,这种道德意义的形成以关怀人生为前提 ,以重善轻美为特点 ,以终极价值的追寻为目标。这一文学价值观立足于文学立场 ,维护了文学本性 ,但也存在着忽视美学因素和文学的时代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5.
"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新时期文艺的双重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便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的异化,因而需要双重的关怀.而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也便同时具有了"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双重使命.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就当代中国大陆的文艺现状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束缚,渴望满足必要的肉体欲望和物质需求的时候,文学艺术所实现的"初级关怀"也便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合理价值;而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当人们的物质欲望已得到充分膨胀,渴望获得必要的感性超越和精神救赎的情况下,文学艺术则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终极关怀"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6.
裴毅然 《学术界》2005,19(3):77-92
对文学极巅攀援的力度,即对终极意义关怀的强度及所达到的层次乃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核心标尺。由于文学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其最高极巅的终极意义只能来自人类的自身需求。文学的极巅(或曰终极意义)只能是站立在快感、戏娱、认识、教化、审美等之上的一种价值性精神,且不能脱离审美主客体两者的联系,必然是由诸多关系决定并体现多维价值。形而上追求乃是文学神秘的极巅与价值归宿,并使文学获得无限空间与无尽延伸。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体。道德形而下的规范是形式和现象,形而上的寓意是内容和本质。如果仅从形而下的层面理解道德,只能认识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及现象;只有以形而下为基础,从形而上理解,才能真正把握道德的内涵、本质与价值。从内涵上说,道德是一种令人欣然向往、追求并能使人产生坚定信念从而为之坚守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既能使人抵御利益的诱惑(欲望)从而自觉地以"善的为人处事方式"调节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间矛盾,又能促使并引导人的生命、人格及精神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生命的存在之本,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准则,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从价值层面讲,道德能为人提供终极价值目标的精神支撑,为人提供令人敬畏的价值信念,为人提供精神寄托之所。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均存在着关于"世界"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即现实的经验世界与超越于经验世界的终极世界。"两个世界"产生的理论根源,在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以及为克服这种有限性所进行的对终极世界的探寻。西方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所赖以建立的理论范式是"本质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则最终建立在"价值主义"之上。作为"两个世界"的理论旨归,既借鉴、融合又超越"本质主义"和"价值主义"当是中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9.
论终极价值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13,33(1):21-26
终极价值就是最高价值或至善,有个人终极价值和社会终极价值之分,其理想状态应当是设法让个人终极价值与社会终极价值取得一致。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九种幸福主张的检讨,可知没有哪一种能同时成为社会终极价值。能成为社会终极价值的至善主张,唯有后来由马克思提出的能同时满足普适性、综合性、可行性和无限性这四项要求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康寿、富裕、和谐、自由,就是从这个终极价值分解出的四大社会终极价值目标或指标。这四大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确立,对于改造世界、发展社会的人类实践有明显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蒂利希提出的"终极关怀"概念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它从哲学和宗教学两个维度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和命运进行了反思,并对"人"所具有的全部生存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诠释。"终极关怀"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实践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层面,对人的生活进行了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为道德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信仰的确立构建起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