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文学史的宏观演变而言,中国文学大体发生过三次自觉--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盛唐文学的自觉、盛宋文学的自觉,它们都是针对一个漫长时代的不自觉而发生的文学飞跃.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自觉,其重要标志是一变两汉空泛言志而形成以穷情写物为诗歌美学风范的五言诗体制,它标志了中国文学从两汉时代的政治附庸走向了自由的、缘情的、审美的文学.其中又经历了三个阶段:曹操孤明先发的探索;曹丕率领建安六子等诗人的群体自觉写作;曹植和甄氏五言诗传达出的深邃恋情及其所具有的人性觉醒的意义. "魏晋文学自觉"的提法,应该更准确地表述为"建安曹魏文学自觉",这次文学自觉的内涵,也应该是以文学本体为中心的系统的自觉,而非仅仅是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面对士人原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逐渐解构的现实,提取糅合儒道法等各种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实用理性,这不仅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同时也开启了文学的自觉,为诗文灌注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从而构建了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阔大豪奇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 ,最具阳刚精神文化倾向的有三个时期 ,即春秋战国、建安时代及初盛唐 ,造成这种文化与诗歌现象的原因便是士人的普遍精神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背后又是以人才制度的改良与优化为依托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士人的首次觉醒期 ,也是阳刚精神的母体。汉末建安继承了这种人文精神 ,并使之文学化、抒情化。建安文学标志着中国士人生存智慧的再度激活。初盛唐则融合了春秋战国的尚力精神和建安时代的诗歌传统 ,建立了新型的阳刚文化。所不同的是 ,这种文化选择以完全的诗歌革命为形态 ,创立了古典诗歌的最高人文典范。  相似文献   

5.
<正> 曹操是汉代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虽只有二十几首,但它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慷慨激昂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陈沆《诗比兴笺》云:“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方东树更推尊曹操是  相似文献   

6.
从魏晋文人三次著名的集会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父子与建安诸子宴饮游园赋诗活动的影响;还可以看到,这类聚会由最高统治者出面组织逐步发展到成为由具有共同文学爱好的人士自由组成,文人的独立自由意识在增强。不仅如此,魏晋文人的集会活动还体现了某种哲学意蕴和民俗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赵敏俐青岛大学文学院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四言诗和五言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在《诗经》时代,中国的诗歌体式基本是四言,到汉代以后则逐渐变成以五言为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四言和五言在诗体结构与语言表现功能上有...  相似文献   

8.
木斋 《齐鲁学刊》2005,(2):71-75
王粲《七哀诗》三首和《杂诗》都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他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现存诗作,都是杂 言诗和四言诗;而其现存的五言诗作,全部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王粲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诗作尚属汉音, 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五言诗作则纯乎魏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大体上来说,从建安十四年至十六年是"汉音"与"魏 响"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9.
<正>一部中国文学史,从"诗三百"开始发端,到建安时代,已经经历大约1600多年的时光,为何说到建安时代才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此前的文学史,我们听说过所谓中国诗歌的三次高潮的说法,第一次就是建安诗歌,接下来是唐诗和唐宋词。这一表述,给予了建安诗歌极高的地位,也是与中国文学自从建安文学开始自觉的说法是相通的,但仍然未能说清楚为何建安诗歌成为中国诗歌史的第一次高潮。可以说,建安曹魏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甚或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二次发生的时代,是文学的、审  相似文献   

10.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美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游仙诗是和山水、咏史、咏怀并列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曹操的诗作中,游仙诗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拟从内容、风格等几个方面来探析曹操游仙诗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2.
曹操血脉中流淌着代表汉人理想风貌的热血,他性格积极乐观、豪迈纵横;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悲凉孤独、感情复杂。因此体现于诗歌多有悲凉之句。其悲凉感表现在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戎旅生涯艰苦生活的抒发,以及对岁月易逝、人才不得、功业难成的忧虑和尊崇汉室却被疑心的孤独。"烈士多悲心",曹操诗歌的悲凉特点使他的诗歌风格更为阔大悲壮,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首先,我认为考古学界对于这个东汉大墓的判断是正确的,并进一步确认其为曹操墓的定性是准确的.从今天上午我们考察这个墓的情况来看,这个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一些器物,特别是从一些带铭文的器物、石牌来看,应该说,是曹操墓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曹操墓出土以后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人们对二号墓是曹操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此我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商讨. 一、关于曹操墓应该在山旁还是高岗上的问题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12日上午10点,曹操高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展开.历时一年,2009年12月27日,从事现场发掘工作的考古工作队欣喜地披露了曹操高陵被发现的大好消息.随后,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位于西高穴的这座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相似文献   

16.
今天有机会参加中国秦汉史学会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两会会长联席会议很高兴,感谢李凭会长的盛情邀请.因为参加"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我发表了一些学术意见,在社会上引起一些人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历代正史和文学作品中传唱千古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戏曲中关于曹操事迹的剧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元话本《三国志平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元代三国戏以及民间传说等文献加以改编,大致勾勒出曹操风云际会的一生。由于受元明时期文学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影响,明代戏曲中的曹操形象大多是作为西蜀政权和东吴政权的对立面出现的。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许田射鹿、云长辞曹、义讨董卓、黄鹤楼论英雄、祢衡骂曹、文姬归汉等情节的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广泛传播、不同接受和重新解构。  相似文献   

18.
曹尔堪是清初一位重要词人,其词作风格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曹尔堪词作的认识研究明显不足,对曹尔堪所论较多的是他在清初三次大型词作唱和活动中所起的组织倡导作用,而对于其词作本身对当时词坛的影响则所论甚少。其实,曹尔堪词作风格对明末清初词风演变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时代,还是一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代。曹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十分不满,他在《度关山》与《对酒》两首诗中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其基本模式和特征是:君贤臣良的分封制政治格局;和谐有序的官民关系;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公平允当的刑罚措施;谦和礼让的社会风气;等等。曹操的理想国模式与"礼运大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简单复制,其中也有对道家、墨家和法家学派思想观点的取法和吸收。曹操的理想国模式是以儒家思想为基调,同时吸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观点,最后熔铸形成的一种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