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现代叙事诗滥觞于五四时期,而叙事诗艺术的成熟却是以四十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叙事长诗的繁荣为标志的。从1946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短短三年中,长篇叙事诗在解放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田间的《赶车传》、李冰的《赵巧儿》等一大批作品。这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本文试对此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阮章竞的叙事长诗作为解放区文艺的经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新诗探索的路途上,他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并加以个人化改造的尝试也属成功个案。从形式上看,阮章竞有关叙事长诗的创新,包括多重对照以及民歌体、古典诗词、绘画、音乐、戏剧模式在诗歌叙事中的转换、运用,对目前的文学创作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从内容上看,在一个大时代的主流抒写、强势表述中,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所表现的革命主题的确有耐人寻味的内在变化。究其原因,阮章竞的创作与审美,与其南国故土的浸润、自我内心的创作诉求、深邃真挚的职业操守都无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的叙情长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叙情长篇是指李、杜、韩、元、白等人所作的藉叙事以抒情的长诗。叙情长篇与叙事诗的相同处是两者都用叙述手法,都叙事,不同处是:叙事诗立足于故事,追求事件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而叙情长篇则立足于抒情,它虽然也叙事,但只是将叙事作为抒情的手段,并不追求事件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叙情长篇与一般抒情诗的相同处是两者都以抒情为主旨,不同处是:一般抒情诗多依托某一行动、某一事件或某种景物,抒发主体一时的比较单一的情感;而叙情长篇则多铺排多方面的活动场景和有关事件,抒发主体长时期内的比较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正> 臧克家创作长篇叙事诗始于抗战前夕,绵延至建国以后。从1936年到1959年,二十三年间写了《自己的写照》、《淮上吟》、《古树的花朵》、《向祖国》、《感情的野马》、《李大钊》等六部长诗。其中除《李大钊》写于1959年外,绝大多数创作于抗战时期。  相似文献   

5.
黎族民间叙事长诗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民间叙事长诗 ,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 ,有其重要的地位。民间叙事长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长篇韵文故事。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对各兄弟民族的民间叙事长诗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发掘、收搜、翻译、整理、出版 ,以及研究评介等。一批优秀作品 ,如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娥并与桑洛》、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民间叙事长诗 ,它们不仅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珍品 ,而且还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已立于世界优秀民间文学艺术之林。在民族的民间文学中 ,民间叙事长诗也是一个闪光的…  相似文献   

6.
绚丽多姿的民间叙事长诗柯尔克孜族民间口头文学,从最早的神话传说,到英雄纪功碑铭史传文学,从理想主义到英雄主义,承传相因、一脉续继,逐渐形成为英雄浪漫主义与古朴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优良文学传统,哺育着柯尔克孜民族文学从古到今发展、嬗变、演进、创新的历史整体过程。至11—18世纪《玛纳斯》所代表  相似文献   

7.
西方诗学的主要形态是叙事诗学,中国诗学的主要形态是抒情诗学。但在传统社会后期,伴随着戏剧、小说等叙事艺术的崛起,叙事诗学随之发生。中国叙事诗学的建立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它首先需要论证艺术叙事的合法性,包括为通俗性的叙事艺术的合法性辩护,以抵御主流意识形态的打压;还包括为叙事诗学本身的合法性辩护,以抵御传统诗学的排斥。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叙事诗学进行了论辩,并且所建树,从而为叙事诗学的建立开辟了通路。  相似文献   

8.
尽管白居易只把自已的诗作分成讽谕、感伤、闲适、杂律四类,但他在诗歌叙事方面,同样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当然相对于思想内容,其叙事诗作的艺术特色更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即以白居易的某些叙事性讽谕诗和两首长篇叙事性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创作追求、诗人个性及时代风尚,对其叙事诗的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臧克家即到第五战区任职,在正面战场坚持四年半有余.他以报告文学、随笔、诗歌、小说等文体与多彩的笔墨,展开了宏大的正面战场画卷,表现出中国将士浴血抗战的英雄事迹、广阔的战区场景与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发展了自身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对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多有贡献.充分肯定其正面战场作品的价值,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臧克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也有助于填补文学史叙述的空白,并进而全面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0.
长篇历史小说是历史与诗学的结合,《洛神》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又艺术地把握、铺演历史。小说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探究人性的幽微;小说诗意的叙事主要表现在诗文互涉、诗意叙事与心理抒情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关于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合格成员的育人观 ,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他从年轻时代起 ,就十分注重培养新人 ;后来无论从事编辑工作还是出版工作 ,都始终不忘育人 ;担任教育界重要领导职务后 ,更是大力提倡、大声疾呼要端正教育思想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在如何进行语文的读写教学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等方面都有诸多精辟的论述。叶圣陶的语文育人观对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剑兵 《学术探索》2004,(11):110-114
本文试图从叙述结构和叙事意识入手 ,论述了《废都》叙述上与人物上的三维空间结构 (包括三大意象系统 ) ,结合文本、社会文化背景和叙述主体 ,指出了创作者与《废都》文本透露出来的颓废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主题-并置叙事有四个特征:(1)主题是此类叙事作品的灵魂或联系纽带;(2)在文本的形式或结构上,往往是多个故事或多条情节线索的并置;(3)构成文本的故事或情节线索之间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4)构成文本的各条情节线索或各个"子叙事"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互换后的文本与原文本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由于"主题"(topic)概念是由"场所"(topos)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场所"是一种"空间",因此,主题-并置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4.
论消费社会的叙事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功胜 《江淮论坛》2009,(6):161-167
消费社会是当下文学所面对的文化语境。在现代文化工业的整合下,传统的小说叙事开始转型,面向市场写作成为文学边缘化时代的价值反拨,转型后的小说叙事以日常性和平面化为叙事特征,以欲望与趣味作为迎合消费阅读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读者互动参与创作,这是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趋势.西西的小说召唤读者积极参与幻想,形成了想象增殖文体.她在卡尔维诺基础上创新,共同之处在于组接故事片断,故事增殖发展;不同之处有三:一是"蝉联"主位推进和"递归性"增殖的差异,二是艺文互涉与文本互涉的差异,三是读者主动和与被动参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对叙事媒介的转换和比较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字和影像各自的叙事分析和叙事学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浪漫派诗人中,还没有人像拜伦那样在自己的叙事诗作品中融入如此繁多的话语形式.作为一位阅历丰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大诗人,其诗作中的互文性叙事也应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通过考察拜伦叙事诗中文学典故和宗教典故的互文性运用,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追踪这位大诗人的文学渊源,窥见其宗教倾向,而且得以见证诗人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禀赋及其调用多种典故进行互文性叙事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19.
类文本研究拓展了传统的文本叙事交流情景,是文本研究的新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对热奈特类文本理论研究成果,重点针对热奈特文本叙事理论和类文本叙事理论体系之不足,修正类文本的概念和范畴,首次提出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交流情景和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批评框架,由此补充和发展热奈特叙事话语(文本)及其类文本(叙事)理论体系,以期为当代叙事新趋势提供与之匹配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