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作为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其文学实践营构了中国形象,这种中国形象与传统中国的形象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是作家寄予独特精神的符号体系。怀着对乡土中国的无限热爱,沈从文将笔下的湘西世界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感、有性格的生动形象,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借鉴王一川的中国形象理论,并以语言形象为例将之归结为对中国形象的古典乡土性描绘,希望借此可以对沈从文的作品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出身经历不同,性格迥异,或是纯真善良的童养媳,或是任人鄙弃的娼妓,蕴含了"爱"与"美",而这正是大部分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的《萧萧》和《丈夫》这两部作品中萧萧、老七女性形象的探究,认识作品中女性的回环式的宿命感。在这些乡村女性的身上,同时也体现了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蒙昧悲凉、无奈的文学意义,寄寓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凤凰行     
知道湘西,了解凤凰,从读沈从文开始。沈从文用简洁洗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湘西的动人画卷,仿若水墨山水,空灵而秀绝。沈从文把自己对家乡的种种熟稔和热情都熔铸在文字里,笔下湘西的景和人安静、浪漫、淳朴而充满生命力,令人神而往之。不过,这些印象大抵已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了。今年春上,因赋闲家中静极思动,向往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而来到了凤凰。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在对湘西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生动表现中,通过血肉饱满的灵魂,表达自己对于人性思索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揭示出人类生命形式里所具有的终极关怀;他尝试通过对人类生命的真切认识与理解来超越这种充满宿命的人性关怀,到达理想的家园。沈从文的文学观,是人的文学观;沈从文的文学形象,是在人性的对比中形成对自然、生命和道德的挽歌;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涂上一层宿命色彩,探索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先生生于湘西、成长于湘西,湘西文化对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在其作品中有深刻的体现,作品中处处可以找到带着湘西烙印的文化负载词,为广大的读者展现了独特的湘西文化。诸翻译学者翻译了大量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为其作品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这些湘西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成为了重点,要如何使负载词的原意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深受湘西自然精神的熏陶感染,其作品也淳朴、自由、充溢了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了解了湘西人民的热忱与豪放,更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的人性理念。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本介绍沈从文生平、生活和思想,评价他作品的传记。作者是一位美国学者,现为美国纽约圣诺望大学历史系教授。作者从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他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搜集资料,多次到中国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坚持不懈写下了这部长达几十万字的传记。他第一个给沈从文以文学上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本文节选自其中的片断。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通过充满"爱"与"美"的边城风貌,寄托了他"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理想和美学追求。平凡的故事情节当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番具有东方神韵的诗意之美。本文旨在探讨该部作品美的具体体现,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湘西少女之美、哀婉凄凉的悲剧美三个角度,感受其中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正沈从文一生,对妻子张兆和"爱之如命"。"我忽然爱上了你"沈从文只有高小毕业文凭,在老家湘西当过5年兵。后来,这个湘西"乡下人"闯荡大城市做了北漂,靠自学旁听成为一代乡土文学的新锐作家。当时的沈从文虽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但来自各方的赞誉还没法让他当饭吃。他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经徐志摩大力举荐,他由北平南下沪上,进了由胡适任校长的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给大众读者勾勒出美丽的湘西世界,奇妙的景色,善良淳朴的湘西儿女,还有他们热烈真挚的爱情。这些爱情在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下,令人叹息。但是,在这热烈真挚的爱情背后,跃动着是原始的生命力,它在爱情中燃烧、绽放,在死亡中成为永恒。  相似文献   

11.
西友 《现代交际》2004,(8):36-37
第一次暗恋 18岁时的沈从文,在芷江的警察所里做了一名办事员,兼任屠宰税的收税员。他的母亲卖掉了在湘西凤凰的祖屋,带着小女儿来到芷江和儿子一起住,并将卖屋所得的三千银元交给沈从文经管。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是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湘西世界,其中的自然和人性之美达到了极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边城》体现了美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是沈从文对现世生态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态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陈晖 《现代交际》2010,(4):47-47,46
走出湘西大山的沈从文虽身处都市,但急于寻找精神上的栖息之所。湘西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成了疗救他疲惫心灵的一剂良药,他期望重建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以及反思民族道德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多情却似总无情———沈从文与丁玲的情缘□柯云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一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一代名流丁玲与沈从文———那年仲夏,在湘西凤凰城一栋传统式的木房子里,笔者有幸拜访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及其夫人张兆和。从而得知了埋没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的往事———沈老...  相似文献   

15.
废名是京派小说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牧歌情调的自然风景,《竹林的故事》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再度发展及文艺界对废名小说的多元化的解读,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竹林的故事》进行再解读,挖掘文本所隐含的内在意蕴,从而使我们对小说有一个崭新的理解,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沈从文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张兆和出生苏州名门,她的二姐张允和就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曾经一度被忽视埋没的纯文学的践行者,其特别的创作风格在特殊的年代遭到特殊的境遇而不被认可,后来随着变化的文学鉴赏理论和水平脱颖而出,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了解沈从文的童年生活才能明了其创作风格的来源,走进一直萦绕在沈从文脑海中的湘西世界才能真切地听懂这位自然之子发出的轻灵之声。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京派小说家沈从文享誉世界文坛的代表作品,是描述“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边城》为个案,分析杨氏夫妇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原文中的中国文化信息并成功传递给译文读者,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并进一步细分、归纳了“抵抗式”翻译理论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笑汀 《老年人》2008,(1):27-28
今日名满天下的旅游胜地—湘西凤凰,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荒僻边城。近百年来,这个小小的边城,至少走出了三个中国历史和文化舞台上第一流人物。对于沈从文和黄永玉,人们可能已经知之甚多,但对于熊希龄,则恐怕仍在“素昧平生”之列。读人如读书,熊希龄绝对是一个不可不读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凤凰民居 读过<边城>的人都对翠翠和翠翠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翠翠清澈如水的性情和恋情,乡民朴实旷达的作风,月光下水边的吊角楼等等.<边城>是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所作,写的就是湘西的凤凰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