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类似西方文化"上帝"的功能。"天"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吕氏春秋》的天是一个属"义"的天,对"美"的追求是它的终极向往;《春秋繁露》和宋明儒的"天"是一个属"仁"的天,它的本质特征是对善的归依。这两种异质的"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前者,"义"是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和价值尺度;在后者,"仁"是所有伦理概念的核心和出发点。中国文化的特质在秦汉之际或许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正反一体"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词兼备正反两种文化义,多表现为以下三种:其一,用于不同场合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其二,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其三,基于词义演变而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而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哲学根源是矛盾对立的辨证思想和认知参照点理论体系,可以说,"正反一体"文化现象是主客观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和产物。探究"正反一体"文化现象意义非凡,既可为现代风俗礼仪溯源;又能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还能规范用语,避免偏误表达。  相似文献   

3.
问昕 《社会科学论坛》2004,(16):118-121
高陶事件,是汪精卫政权成立前夕轰动中外的一件大事,被称为"小西安事变".高宗武、陶希圣之所以弃汪而去,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参阅了许多当年曾经参与其事的日伪方面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一些档案材料,细细爬梳,认为二人出走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汪精卫集团的权势争斗,不同于陶恒生、章开元两位先生的观点.笔者希冀对此事件的分析,管窥汪集团派系斗争的实质,引起读者某些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宗经》篇提出"体有六义"说,多数人都认为这里的"体"只是指文章,而不是指"文体"。这是一种误解。"体有六义"的"体"是包含了体裁、体要、体貌三层面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心点是讲"为文之用心"。圣人把他们发现和把握的"道"体现于"为文"中,这就要研读他们所著的所编撰修订的"五经"——《易》、《书》、《礼》、《诗》、《春秋》——了,因为"五经"是为文的榜样。"五经"内容如同鼎之三足,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修养,学习"五经"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体有六义"中的"体"包含体裁、体要和体貌。刘勰提出"体要"是针对词赋家的"为情而造文"所导致的"文体解散",解决之道,就是要学习"五经"的文体。"体有六义"中的"六义",指涉"五经"的"体要"和"体貌"。刘勰把"五经"中的体要和体貌及其关系作了具体的阐述,强调的是文体创造中情与辞、华与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21,(2)
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中心,儒家所论之"名"有三重内涵:名言义、名分义和名声义。汉学家重名言义,宋学家重名分义,两者对名声义均措意不足。实际上,名声义对儒家亦有重大意义,此义往往为文史家所关注。概言之,儒家关于名声的思考有两个层面:一是注意到常人皆有爱名之心,由此行权而设为名教;二是注意到名声"为人"的属性,由此一经反思便能曲通"为己"的道德自由之境。对这两层思想的揭示有利于更具体地理解儒家的政教传统及成德工夫。  相似文献   

7.
文化—心理图式是积淀着特定文化蕴涵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体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意象选择,还影响着叙述程式和特定主题的形成。文化—心理图式影响创作的方式有"化合式"和"模式化"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会对创作产生正面效应,而后一种方式则会对创作形成负面影响。发挥文化—心理图式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的方式的关键在于文学活动主体保持对于"文学"的自觉以及"创新"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张舜清 《学术论坛》2006,1(6):22-25
"格义"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言说方式,作为一种方式,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反向格义"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偶然现象,不具历史的必然性,具体到中国哲学的研究,它表现为一种言"道"方式.而把"格义"作为一种言"道"方式,其合理性是需要辩护的.  相似文献   

9.
陈俊 《兰州学刊》2007,(9):91-94
毒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存在除了政治、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原因之外,更有其深层的思想文化根源.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体现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药品文化"使吸毒得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而技术理性统治下的"现代性"社会所造成的人性危机则是毒品得以存在和蔓延的根源.毒品泛滥是技术时代人类的必然命运.人类只有对技术时代进行深刻的人文反思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毒品,从而建立一个人道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唐凯麟 《文史哲》2007,(5):52-59
如何对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文化本根和历史土壤的重要问题,需要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自觉,它要求我们立足于新生文化主体生成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实践价值体系建构的视域,对儒家思想的"原义"、"他义"和"今义"作出全面梳理,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