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业税取消后,中国农村步入了"后农业税时代",财政压力迫使乡镇体制进入强制性制度变迁轨道.现行的乡镇政权体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后农业税时代"乡镇结构与功能应进行变革.在变革路径上,"帕累托改进"是改革路径设定的理论基础,乡镇有限自治是改革路径的一种构想,同时,在乡镇有限自治模式下,必须科学定位乡镇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2.
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白 《中州学刊》2005,(3):67-72
在现阶段或近一个时期内,深化乡镇体制改革,不能像有人所主张的那样:"实行乡镇自治"、"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或农会",实行"县政、乡派、村治,建立乡公所,村自治组织直接对县"等;更不能撤消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中央政策执行者,作为直接与八亿农民打交道的施政者,乡镇政府的工作和职能是任何机构和自治组织及"农会"所不能代替的.乡镇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搞好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归并"七所八站",撤并乡镇政府和行政村,分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基层政权.  相似文献   

3.
乡镇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利间的关系为社会所关注。当前我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存在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本文从压力型体制下的乡镇政府强权、乡村治理法制建设缺陷、乡村既得利益群体阻挠、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等角度剖析其成因,提出完善法律、明晰乡村权责、明确村"两委"职能划分、培育民间自治组织、改革乡镇干部任用考核办法、调整政策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吕振羽"乡村自治观"的形成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在《村治月刊》时期,吕振羽对于乡村自治的理念与制度设计既异于三民主义的地方自治理论,也与同期的村治派不同.他认为实施乡村自治是现代民权政治的要求、乡村自治应当以"村"为基本单位、乡村自治须重视权利保障,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自治理论相暗合.在《三民半月刊》时期,吕振羽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研究彼时中国的农村问题,并对乡村自治论题作重新阐发.他主张实现农村自治应以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为前提、农村自治本质上是农民问题.这可视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理论的皈依以及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审视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平衡农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有效形式;要实现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就要完善现有的乡政村治格局并使之日趋合理:扩大乡镇民主,软化乡镇权力;完善民主自治机制,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民间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问题的讨论有两种思路:一是强化乡镇职能的行政化主张;二是强化乡镇自治和村民自治的自治化主张。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行政化和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治化的本质取向是一致的,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乡村治理结构的构建必须超越行政化与自治化的二元对立,把行政化和自治化结合起来,而乡村治理的推进主要是要解决好乡镇政府改革与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培植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光 《兰州学刊》2007,1(1):60-64
我国在整个20世纪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中,出现了四种新型的乡镇行政管理模式:即晚清至民国时期推行的所谓"乡镇自治",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议行合一制"、"政社合一制"、"乡政村治"三种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但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全面渗透穷乡僻壤的庞大国家机器和现代工业体系,造成了国家行政权的下沉与"以农养政"时代的制度设计、经济上的工业化与政治上的民主化的严重对立,致使我国建构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频繁变动且反复无常.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后农业税时代.下一步,我国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总体目标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法制型、民主型、服务型的乡镇基层政府,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元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57-160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历来反对政府支付村干部"工资",认为它会侵害村民自治制度,现实中把村干部"工资"纳入国家财政范围等"公职化"趋势却日益强劲,乃至得到中央肯定。如何从理论上破解村民自治制度研究中的这一悖论。目前的解读是村干部代理国家政务的"代办费",但仍无法逃脱理论上的困境。本文在对中外自治理论与实践分析后作出解读:它是村民自治由群众自治向"类"地方自治的一种适度转型。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村民自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形式,在实际运行中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之制度功能的准确到位。规范其运作,有赖于自治法律规范下的村民自治与党的政治领导、乡镇行政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彼此推进。作者针对目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急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纠正偏差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