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九七三年春,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南孤山西坡笔架山顶,窖藏坑内出土六件青铜器,计有:方鼎1、圆鼎2、罍1、簋1、钵形器1件。出土时器物皆立放置,上口平齐,依器高矮坑底呈斜坡状。本期封二选发其中四件,如下: 兽石蝉纹鼎:通高36.5,口径30,腹深17.6,足高14.2厘米,口呈椭三角形,腹较浅、腹下部外鼓、直耳外撇,蹄形足。腹部两层花纹、上部兽面、下饰简化蝉纹、雷纹衬地。夔纹鼎:通高36、口径27.7、腹深17.6、足高14.4厘米,直耳、圆腹、蹄状足、腹起六棱,将腹分为三面六组花纹,每组颈上部  相似文献   

2.
刘台子圆鼎     
<正>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出土。该鼎方唇,窄平沿,敛口,鼓腹,圜底,柱足,立耳。三足上粗下细,立耳微外撇。颈、腹部饰弦纹。通高19.2厘米,口径17.1厘米,腹深8.6厘米。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盖鼎(春秋)     
<正>1975年莒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9厘米。鼎部平唇、直口、口外有一周宽凸棱以呈盖,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细长、外撇。两附耳微外敞。覆盘形盖,盖面稍隆起,中央有一圆环,边缘有三个兽形钮。器身、盖饰极简化的蟠虺纹。足跟饰凸起兽面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4.
徐子鼎     
<正> 1965年出土于费县城北上冶公社的台子沟.同时出土铜鼎两件,另一件无铭文.此鼎通高21.5厘米,两耳四股索纹,立于口沿之上.浅腹圆底,马蹄形三足,腹部饰变形蝉纹一周,重3.2公斤.纹下有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阴文九字,为春秋时器."余"作地名则为"(余阝),邾国下邑;作国名则为"徐".徐子国,伯益之后.《路史》云:"伯益  相似文献   

5.
该鼎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鼎斜折沿,方唇,口沿之上立双耳,耳上各卧一虎,浅圆腹,圜底,虎形扁足。扁足为扁平的变体虎形,凸圆目,张口,展体卷尾,曲背屈足,背上为勾戟状凸脊。虎身饰云雷纹,尾部饰鳞片纹。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镬鼎(春秋)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该鼎方唇,平沿外折,垂腹,圜底,蹄足截面呈圆形,立耳外撇。器身素面,仅器身两道弦纹。通高48厘米,口径43.1厘米。此鼎器型硕大,造型古朴浑厚。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鲁中齐匜     
<正>曲阜鲁故城出土。匜长34厘米,宽17厘米,通高19厘米,造型规整,器型优美。器身椭圆形,流较窄、微上翘,兽首鋬,四夔龙蹄形扁足。口、流下饰窃曲纹,腹饰瓦棱纹,錾饰重环纹。匜内底铭文五行二十五字:"鲁司徒中齐,肇乍皇考白走父宝匜,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相似文献   

8.
<正> 这件铜壶,是一九八○年冬在苍山县古柞城遗址内出土的十四件汉代铜器之一。两铺首衔环,腹部饰凸弦纹八周,通高36、口径16、腹深28、腹径28、底径15、八棱式圈足径21.5厘米,重7.25公斤。圈足外测刻有铭文两行,占三格,  相似文献   

9.
公簋(春秋)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7件,形制相同。此件通高35.4厘米,盘径24厘米,圈足径17.7厘米。形似盖豆,簋身大口,方唇,折沿,浅盘,底略平,喇叭形圈足。器、盖饰鳞纹、蟠魑纹、三角鳞纹,圈足饰镂孔鳞纹。半球形盖,盖顶有八瓣镂孔莲状捉手,盖沿有四枚兽首小卡纽。盘内底有"公簋"二字铭文。现藏于山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亚弓觚(商)     
<正>器体高32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3厘米。粗矮圆体,侈口,腹微鼓,喇叭形圈足。腹部与圈足各饰两组兽面纹,两组兽面纹之间以扉棱为界。颈与腹之间、腹与圈足间均饰两周凸棱,腹与圈足间有两个十字镂孔。圈足内壁铸铭文"亚弓"二字。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11.
西周蟠龙罍     
一九七三年春,在辽宁西部山区喀左北洞村孤山,先后发现了两坑窖藏的商周青铜器,这件蟠龙罍是第二号坑出土的。蟠龙罍通高44.5、口径15.3、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全器高耸,体形轻巧为平口、圆肩、高圈足。通体饰以繁缛的花纹,上腹饰以两两相对的卷体怪兽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皆以雷纹衬地。耳鼻作牛首状、耳衔圆环。覆盆式盖,盖饰立体昂首蟠龙,前足蹲踞盖面,周沿以长尾夔纹盘绕。造型端庄,雕铸精细,是一件罕见  相似文献   

12.
方鼎(商代)     
<正>198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通长16.80厘米、通宽13.40厘米、通高21.50厘米,重3.230千克。长方形斗状。方唇、卷沿、深腹、平底微凹,四柱足、足跟有兽面纹,两立耳。器腹中间长条形勾连雷纹区域周围有呈"凹"字形的乳钉纹带,乳钉圆钝凸出。器腹上部饰云雷纹为地的对称凤鸟纹,以中央短扉棱为界。器腹四角均有凸出的扉棱。足上有与器腹四角扉棱对应的短扉棱作为足与兽面纹的分界。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圆目、角、鼻等明显。器内壁可见"融"字铭文。器底可见网状加强筋的痕迹。器形规整,底有烟炱痕迹。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13.
铜簋(商代)     
<正>山东青州苏埠屯墓地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11.7厘米,口径17厘米,圈足高3厘米,圈足径12厘米。方唇、侈口、微束颈、浅鼓腹、圜底、高圈足,足上部有两个相对的方形孔。腹部饰两道凸弦纹,两道弦纹之间有三组简化兽面纹,有短扉棱为鼻,仅有两凸目。  相似文献   

14.
“成周邦父”壶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11月间,千阳县崔家头公社社员挖土时,发现一铜壶盖,内有一铜斧(见封三图片)。据出土情况,我们认为这两件器物是出自墓葬中。此墓早年被盗,只剩两件残器,从器物的形制和纹饰看,属西周中期后段。 铜壶盖高十五厘米,口径十四厘米,盖冠作圈状,盖顶中心饰圆涡纹,圆涡纹外一周饰重环纹,盖冠外一周饰鳞纹,盖口沿上部饰窃曲纹,  相似文献   

15.
鲁中齐甗     
<正>西周晚期,1978年曲阜鲁国故城出土。分体甗,由甑和鼎组成。甑方唇、敞口、束颈、收腹、颈部饰重环纹,腹部饰波曲纹。甑近底部有一周凸棱、下游楔形子口,甑底有9个十字形孔。腹内壁有铭文  相似文献   

16.
<正>器体通高30.5厘米,口径24.7厘米。厚唇平口折沿,下腹微鼓,圜底,柱足,立耳。上腹部六组兽面纹,下腹素面无纹饰。柱形足上部饰兽面纹。器身和足跟处的兽面纹均圆目凸出,简洁粗犷,以扉棱作鼻梁。器内壁有七字铭文"作父戍鼎木工册"。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17.
盘(春秋)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此盘方唇,窄平沿,腹略鼓,浅盘,平底高圈足,方形穿附耳。通高12厘米,盘径46厘米,圈足径43厘米。器身及耳饰蟠螭纹,螭首突出明显。每一耳两侧各有一伏龙作向上攀爬之状,龙身有线条刻画鳞纹,造型生动有力。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通高27.1厘米,口径22.3厘米,底径13.1厘米。方唇、斜沿,束颈、折肩,腹斜收,小底内凹、略残。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盖覆钵状,盖顶三虎为钮,虎作爬行状。器盖、身饰蟠虺乳丁纹。盖内  相似文献   

19.
<正>西周时期器物。该鼎立耳,厚方唇,平沿。口呈长方形,器身略呈斗形,平底,柱足。壁身四面以高扉棱为界,四面纹饰相同,中心位置为素面,上下围绕两组以云雷纹为地的纹饰。上部为两蛇纹相对,中有扉棱,下部为两相对的凤鸟纹。足跟饰牛首纹及两道弦纹。通高19.7厘米,口长  相似文献   

20.
鲁白悆盨     
<正>鲁故城出土。通高19.2、长23.5,宽15.2,深8.7厘米。整体呈圆角长方形,上有盖。两侧有兽首衔环式把手,盖沿、口沿和圈足饰窃曲纹,腹部饰瓦纹,每则圈足中间有弧形缺口。盖面装饰象鼻纹和瓦纹,盖顶两组夔龙纹,每组两夔龙相对,两组夔龙纹呈扉棱状,既为装饰,又为捉手。盖顶中央为虎形钮,虎头前伸、尾上卷,虎身梢下蹲,似为蓄势进攻之状,同时虎身布满纹饰,造型生动。盖底对铭各6行36字:"鲁白悆用公龍兄,其肇乍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