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生产、流通和消费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业态,是促进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成长空间巨大、扶持政策利好、电商巨头抢滩、集聚集群发展的态势,也存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农村现代物流体系薄弱、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程度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难度大等问题。"十三五"乃至未来一个时期,亟须从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物流支撑,加快"三链"互动,推动转型升级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6—2021年淘宝村集群空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度、固定效应回归等方法,对农村电商集群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域因素对农村电商集群效应影响显著,自然地理格局与淘宝村集群空间分布高度契合,淘宝村集群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态势;(2)农村投递路线、农村互联网覆盖范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越完善,淘宝村集聚度越高,农村电商集群效应越明显;(3)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农村人口占比等因素在促进农村电商集聚生产时的边际效用在不断减弱,这两大因素在推动农村电商集聚效应增加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小,反而造成了资源投入方面的浪费,以致于出现负向的作用效果;(4)政府执行的相关环境政策、技术支持为农村电子商务快速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充分利用好相关税收政策、技术支持能够促进农村电商集群效应。研究结果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深化农村电商集群发展理论、扩展农村电商集群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安溪县尚卿乡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服务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三引三带三化"农村电商党建活动,助推藤铁工艺电商产业发展,形成农村电子商务区域化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4.
"淘宝村"模式是农村电商的典型代表和发展缩影。"互联网+"的浪潮之下,"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势必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电子商务战略从城市走向农村,结合"精准扶贫"战略方针的制定,形成了一种新的因地制宜的扶贫方式——电商扶贫。"互联网+"下电商扶贫的成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引入等创新因素的介入与支撑,进而对电商扶贫发展所面临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宋盼盼 《南方论刊》2014,(10):29-31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的协调发展。基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包括形成机制分析、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等;基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包括农村社区发展过程、路径分析和中外实践探索等,要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发展对于实现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认为,由于在社区内部存在物质基础、社区秩序、发展目标和居民参与等问题,农村社区发展受到影响,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为使得农民组织化能应对来自社区内部的挑战以推动社区发展,需要营造有利于农民组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具有非经济功能的农民组织,同时建立组织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的蜕变轨迹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从单一经营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村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与其相联系,城市与农村不再是完全独立、绝对分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与传统农村不同,现代农村不再是单一经营农业的区域,二、三产业在农村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且出现"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这时候的农村,与其称之为"农村",毋庸称之为"乡村",城乡差别已经缩小到很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了解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需求是有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通过非随机判断抽样发放问卷、辅以访谈的方式调研河北省五百九十八名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需求。结果表明,当代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等特点,网络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她们期待建立村镇图书馆,并提供依托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当下我国农村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别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中心城区的土地不断升值、村集体资产迅速扩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体制设计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农村集体资产如何进行改制、农村集体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居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建立等问题上。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中村"地区亟待发展,但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所存在的缺陷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模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体制转变、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农村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强势的利益集团。如何准确认识强势群体的政治地位与作用,加强引导,发挥其先进作用,保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2012,(8):249-250
乔海曙、王桂良撰文《"两型"农村理论内涵与标准构建》指出,为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尽快向"两型"农村转变,走低物质化与高幸福感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在农村经济社会具体实践中实现"四化"即经济绿色化、资源集约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1.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首先,必须明确追求劳动财富是  相似文献   

12.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首次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写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法治保障,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法治思维和理念在三十多年的农村改革中,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世纪我国农村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工业的发展.然而,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城市化理论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被认为是代价最低、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很难担负起转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只有农村工业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入仕后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指导来发展传统重农思想并进行营农实践。他又曾两度被罢闲居农村,把乡村作为独特生命体验的世外桃源,以农村词赞美农人劳动、田园风光,抒写乡村生活,从而表现出深郁农村情感。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而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网商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群体,其发展遵循浮现孕育、立足生存、步入崛起、拓展集聚的演进路径,同时也面临着同行低价恶意竞争、物流成本高、仓储紧张、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农民网商健康发展需要从品牌化建设、电商物流渠道下沉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建设、农村电商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这其中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农村"原子化"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表现为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冷默、社会解组以及道德滑坡,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来讨论解决农村"原子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乡村概念比较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洁钢 《学术论坛》2001,(2):126-129
本文通过对农村、乡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地域的确定性、产业的发展、社区特征和城市化的前提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提出由"乡村"概念取代"农村"概念,以"乡村社会学"取代"农村社会学",因而对区域社会学重要分支之一的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说来,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财政压力视域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1949—200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国家的供给责任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面对财政压力,"甩掉"或减少其供给往往成为国家释放财政压力的路径。在建国以来60年国家财政责任的嬗变中,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经历了"集体-个人-社会"的制度变迁。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向农村居民的逐渐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为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蔡昉 《东岳论丛》2019,40(1):5-12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一举解决了农业生产缺乏激励的问题之后,在40年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改革乃至整体经济改革始终围绕着赋予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权利进行,使农村劳动力得以不断退出生产率低的生产活动,日益充分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流动,并依次进入生产率更高的生产活动。这个过程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的下降,背后的逻辑则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因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带来全体居民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中国以农村改革为历史起点和逻辑主线的这一改革发展分享历程,完整检验了发展经济学的诸多理论预期,堪称二元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按照相同的逻辑,以解决"三农"相关问题进而变成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导向的进一步改革,应该继续围绕消除妨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障碍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