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世界民族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民族问题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搅扰着各国政府和人民,影响着世界的安宁和稳定。其类型主要有三种:全球性民族问题、地区性民族问题、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造成民族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但从总趋势来看,民族之间从冲突走向政治和谈是大势所趋,和平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关系问题成为西晋政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时代,邓艾、傅玄、郭钦和江统都提出了“徙戎”理论,即试图通过胡汉分治化解民族矛盾,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种“徙戎”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其原因固有多端,但综合来看实由民族融合大势使然.  相似文献   

3.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也许不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它却是现实中国的一个哲学问题.时代和民族铸就的哲学语境,不仅满足了这个问题逻辑要件的要求,而且也在所给予的现实依据中赋予了它的全新内涵.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当代哲学研究清理地基的理论自觉.它在消解这一问题历史语义基础上所彰显出的民族主体性原则,构架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哲学将在以民族的基因与现代世界的对话中,铸成一个现代民族的心智品质.经历了历史的冲刷和现实的拷问之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成为拓展当代哲学思想空间、从而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希望的"问题",这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由纷争到共识,也标志其正在从一个学术概念转为一种学科概念.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概念,还要从学科性与学术性的角度进一步确认和辨析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世界华文文学既是一个大中华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还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概念,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第二,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文学总要承担具体的政治功能.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是自古而然的,这一思想传统在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也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存在.因此使用这种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分析方法,来评价中国作家和文学是具有特别的有效性的.世界华文文学承受着格外的历史重负,本土经验、中华意识与世界价值是其整个内涵.但是,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文学领域,不能简单地承担过于重大的政治主题,家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应该是潜在的,不是显在的.政治意识越鲜明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政治概念转化为一个潜政治乃至文化概念,评价世界的尺度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尺度.第三,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世界华文文学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民族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当下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学术空间.移民历史、文化融合、个人传奇、跨国婚恋等民族与个人的故事都在其中展示.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要打破学科偏见,其次要有学科自强意识,再次要扩大研究视野,最后要寻求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文化乃是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或生命,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或实现民族复兴。他们还从"文化"在民族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以及与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文化复兴的必要性。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追述中国文化昔日的辉煌,以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完全具有复兴的可能性,这是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努力。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另一种努力,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中国文化的本身蕴含了很多可供自身复兴的因素和能力。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知识界所讲的文化复兴,就主流意识来看,并非是文化复古,而是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如下的两个重要事实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是列宁依据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另一个是毛泽东同志根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并指引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两个事实,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来看,也无论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来看,都是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一、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是大国崛起与民族强盛的鲜明标志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都与其理论自信与自觉密切相关.强大的国家、兴盛的民族必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中国文明为何成为唯一没有断裂的四大古文明,并且影响力愈加彰显?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先人一直以充分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坚持以我为主体,广纳百川,泱泱大气,终于造就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试看恢宏的大唐盛世,既有玄奘披荆斩棘西天取经,又有鉴真历尽艰辛东渡传道,都城长安吸引着世界上无数求知者渴望的目光.  相似文献   

9.
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还是一项比较薄弱的工作.从事这方面课题研究的人员较少,形成的专门论著或引进的有关资料,也都为数不多,甚至曾被视为学术上的禁区.另一方面,世界民族研究,难度较大,作为 个多学科性的研究领域,在整个社会科学发展中,还是一门年青的新兴科学.三中全会以后这几年,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工作有了很快的发展.1979年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会正式成立.目前已有三百多名全国各地的会员.1980年和1983年在北京先后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相继出版了《世界民族问题初  相似文献   

10.
从公民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公民的认同从雅典的城邦,到罗马帝国,再到法国大革命后的转向民族国家,乃至于今天出现了世界公民的情况。公民理论的谱系中也出现了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公民观,新右派和左派之争。不管是自由主义或者社会福利主义公民观,都赋予个人一种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生产者形象。差别仅在于一个是透过个人的行动来追求个人的私利,另一个则是通过国家的给付才能满足个体的私利。两者都忽略了民主对于一个自我组织的法律社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