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朝鲜策略》与近代朝鲜的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期,朝鲜的命运和未来,引起清朝政府的关注,有识之士纷纷建议劝说朝鲜开放。黄遵宪撰《朝鲜策略》提出“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图自强”主张,为朝鲜划策,首先与美国建交,联合拒俄。《策略》在朝鲜引起举国震动,守旧派发起万人上书运动,朝鲜政府决议开放、改革,设立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李鸿章邀美国特使到天津谈判朝美建交事宜,终于实现缔约。由此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外交官灵活务实的思想,和陈腐的洋务派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改良派诗人、政治思想家黄遵宪(1848-1905)所著《日本国志》,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有影响的著作,该书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具有不少超越前人的特点.现将其分析条举如下.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详今略古,详近略远,本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许多著名的史籍,如《史记》、《通典》、《资治通鉴》等,都很重视对当代史的研究,而在史书编写的内容安排上,皆贯穿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思想.诚如章实斋指出:"史部之书,详近略远,诸家类然."为什么要详近略远呢?因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即为现实提供借鉴作用.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检昨日之历以用之今日则妄,执古方以药今病则谬",为此史家  相似文献   

4.
孙卫国 《学术研究》2024,(2):110-120+178
元官修《宋史·文天祥传》将邓光荐《文丞相传》的叙述,删节编改,生造出文天祥“黄冠归故乡”之说,弄清其史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朝鲜正祖御撰《宋史筌》,因惩处洪启禧,而摒弃其《文山先生详传》中的说法,沿袭《宋史》之说,致使朝鲜儒士多不质疑“黄冠故乡”说,而是给予各种解读,诸如为宋复仇说、效仿微子与箕子之“教化说”“时义说”等,丰富了对“黄冠故乡”之理解,也有助于深入探讨文天祥之生死观。文天祥的忠诚节义精神,契合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政治文化,因而他成为朝鲜儒林关注的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金富轼《三国史记》确立"三国"、王氏高丽、李氏朝鲜的古史谱系之后,13世纪出现了一然《三国遗事》和李承休《帝王韵记》两种不同的朝鲜古史谱系,试图捏合古朝鲜、扶余、三韩三种不同古史系统,对后世影响极大。14—15世纪流行的朝鲜古史谱系则不包括扶余系统。17世纪的许穆以夫娄为檀君之子的神话为基础,整合三种古史系统,以古朝鲜系统为中心,建立了新的朝鲜古史谱系。18世纪流行的朝鲜古史谱系是对许穆说的修正,主要是淡化扶余系统,并将在中国正史四夷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沃沮、秽貊诸族纳入朝鲜古史谱系,较具代表性的是安鼎福的《东史纲目》,在补入渤海国之后,这种朝鲜古史谱系一直流行至今。对朝鲜古史谱系的认识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是韩百谦,但其观点未能为后来的学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1905年11月日本逼迫朝鲜王朝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开始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和独占殖民地,从此,朝鲜反日民族运动逐步扩展到国外朝鲜移民社会.20世纪初,在朝鲜国外移民中,人口较多、反日民族运动较为活跃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和俄国沿海州地区.沿海州朝鲜移民的反日运动在朝鲜反日民族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朝鲜民族初期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半期,东北亚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列强妥协斗争的场所.晚清政府在维护自身利益及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以夷制夷策略,先后经历了在处理朝鲜问题上联合列强制衡日本,甲午战争后联合俄国对抗日本,义和团运动后又联合日本牵制俄国,以及在晚清末期联合美英平衡日俄势力.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本质是一种均势战略,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实力.晚清政府分化瓦解、相互制衡的以夷制夷策略不仅不能真正地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反而促使列强的妥协与联合,使得晚清政府更深地陷入到列强的包围之中.晚清政府"制夷"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更大程度地为"夷"所制.  相似文献   

8.
田希 《船山学刊》2018,(3):85-93
董仲舒《春秋繁露》作为汉儒政治思想代表作,具有传统德治典型性,但此种德治流于理想层面,其可行性几何,有何不足,如何将其可操作化,未加阐明。牟宗三在其《政道与治道》中,从"理性之运用表现"与"理性之架构表现"角度诠释德治之治道与政道层面,将德治置于社会架构中考察。通过与《春秋繁露》比较后发现,传统德治只有"治道"、"运用表现",欠缺"架构表现",治道单线化,缺乏可操作性、可持续性,而该问题往往被忽略。传统德治有三大缺陷不能解决,根源在于缺乏体制架构,解决之道是:从"架构表现"入手,将"隶属格局"转变为"对列格局",使"人治主义"转变为"法治主义",以弥补人性之不足,德治才有真正实现之可能。牟宗三统观政道与治道,明其分际,知其利弊,考虑现实可行性与人性,其考量涵摄了一层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爱和 《东岳论丛》2005,26(2):72-74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的诗学理论以“诗外有事 ,诗中有人”为总纲 ,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 ,所历之境 ,所遭之时势入诗 ,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 2 0世纪初年兴起的诗界革命 ,既是对黄遵宪诗学理论的继承光大 ,又是对其诗学理论的深化丰富。  相似文献   

10.
1844至1845年中俄政府间大规模互赠图书是中俄文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第12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王西里学习藏语和研究藏传佛教是俄国方面索要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的直接原因,而翌年俄国回赠中国图书是采纳了传教士团领班佟正笏的建议。清政府将一套北京版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赠予传教士团,而理藩院对俄国赠书最初的整理工作则是在传教士团协助下完成的。国人始终未能很好地利用俄国赠书,而清政府赠书却对于俄国的藏蒙文化及佛教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由于清政府的柔远抚夷策略以及传教士团所具有的外交职能,这件本应对中俄人民互识产生推动作用的文化盛事又不免被披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1.
龚培 《船山学刊》2014,(3):133-138
《周易》哲学正式确立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其"一阴一阳之谓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形而上学母题,所以《周易》哲学是古代中国的文化核心,纲领着整个中华文明的从精神到现实的各个方面。《周易》哲学与诸子百家的关系是全方位的,成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活的灵魂"。儒法道兵墨农医,无不鲜明地展现出《周易》哲学的精神气质。道家的"负阴抱阳",儒家的"仁义之道",兵家的"虚实之谋"等等,都是《周易》哲学的百家诠释。尽管诸子家家殊异,各个不同,但都是《周易》哲学的专门化发展,这种统一性展现出《周易》哲学中的强大的辨证力量。从历史上讲,《周易》哲学是百家之"母";从哲学上讲,《周易》哲学是百家之"魂"。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朝鲜,朝鲜的英文拼写法发生了由“Korea”取代“Corea”的问题。探索它们是何时、由何种原因造成的,《教务杂志》中的线索极有价值。《教务杂志》说明,“Corea”和“Korea”用法的变更,是美国介入朝鲜事务,将国际上英语世界原本存在的“Corea”和“Korea”混用的现象逐步引向政治性方向所造成的。日本主导朝鲜事务后,接受了美国人的用法,从而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Korea”这一用法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徐居正一生创作了与《赤壁赋》相关的诗文作品多达百余篇。这些作品大多呈现出“抚今怀古之追思”“道仙佛禅之认同”“徜徉山水之风流”等共同主题。《赤壁赋》的东传引发了朝鲜古代文人遍学苏诗、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其宁静隽永、淡泊超然的艺术风格契合了朝鲜朝文人以“深远闲淡”作为诗文品评的标准。《赤壁赋》在朝鲜所引发的文学效应和美学效应是“自我”与“他者”对话交流的产物,朝鲜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系列《赤壁赋》题诗则是文本生产性活动的回响。  相似文献   

14.
<正> 《人间世》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它较为独立地陈述了庄周的处世哲学,是庄周对当时之社会现实的具有特色的反应。一方面,它相当清醒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相当明确地表现了他对待当时社会现实的消极态度。一、庄周所处的社会现实所谓“人间世”,就是庄周所处身于其中的现实社会。庄周虽曾幻想着“逍遥”于“无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2):127-136
"朝士视察团"赴日考察在朝鲜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是19世纪80年代初,朝鲜李氏王朝试图突出重围,主动迎接时势巨变的一次明智选择,加速了朝鲜王朝的社会转型,影响、改变了朝鲜社会的历史走向。视察团成员此后大多数被授予高官,担当要职,成为朝鲜近代化运动的规划者、参与者,左右着朝鲜内政外交方针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着朝鲜历史演进的趋向。换言之,到1910年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之前,"朝士视察团"成员就是朝鲜历史的践行者、书写者。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尚存在若干缺陷或错误。  相似文献   

16.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6,(1):143-143
黄遵宪的诗歌,除《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等集所收之外,后来陆续有新的发现,钱仲联、杨天石、夏晓虹、赵慎修、陈永正等均做了大量工作。至于黄遵宪的文章,由于从未印行过黄氏文集,散佚情况更为严重,发现新文章的可能性也更大些,除钱仲联所辑《人境庐杂文钞》(《文献》第七辑、第八辑,1981年3月、6月)披露的大量文章外,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整理发表的《黄遵宪致梁启超书》(《中国哲学》第八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0月)也是一大收获。此外,罗香林、郑海麟、张伟雄、汪松涛、杨冀岳、刘雨珍等也均有发现。《黄遵宪…  相似文献   

17.
王永年 《东南学术》2011,(4):150-159
对"君子之道"的"道"进行义素分析,发现《学而》第一章所涉及的"君子之道"这一范畴,统摄着"行之所据""行之所止","行之所径"与"行之所在"等多方面的重要言说。其核心思想旨在揭示人之存在论原则,指明两重生活领域,悬设"乐"这一理想的生存状态,标示修齐治平之路径,并预告君子可能遭遇之窘境。《论语》首篇《学而》首章所蕴含的深义,当可视为"君子之道"的总纲。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一向被誉为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珍品,一千五百余年来,对其寓意或褒或贬,争论不休.一是"小国寡民"说,认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社会是老子复古倒退思想的图解.一是"乌托邦"说,认为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极乐的"大同世界",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主观构想的一种幻境社  相似文献   

19.
关于黄遵宪晚年的思想,目前尚未理出一个明晰的轮廓,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也还存在着一些歧见。有的同志认为黄遵宪晚年的诗歌作品,“明显地否定了君主立宪的思想”,有的同志则又认为黄遵宪始终不改“鄙视人民,害怕革命的反动立场”。如何实事求是地、较客观地评价黄遵宪晚年的思想,仍然是黄遵宪研究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一九○二年起至一九○五年黄遵宪去世前数日止,黄遵宪大约一共写给梁启超十来封书信,这些书信是目前我们研究黄遵宪晚年思想情况的主要依据。书信现尚未正式刊布,只是在一  相似文献   

20.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