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在萨特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藉此梳理一下萨特的自由与责任理论。以兹纪念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奇思想家。本己的存在和自由是始终贯穿于萨特哲学之中的主旋律。因次,萨特哲学也常被誉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探求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追求人的生存、自由、价值和幸福。同时,萨特的自由观也不同于把自由抽象化为为所欲为的纯粹个人主义。而是将之归于责任的限制。本文通过探究萨特自由观与责任观的内在联系,旨在挖掘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与人的责任--萨特自由观新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思想家萨特,其思想曾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整整一代中国青年。萨特的自由观无疑是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萨特的自由观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价值;同时,又以人的责任为归宿,认为人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乃是人自由行动的方法。因此,萨特的自由观既具有本体论价值,又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了解责任的最初根源,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通过康德和萨特的自由理论分析责任的根源——自由;探讨责任的承担方式,这个承担和它的责任促成过程有很大关系,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完全自由下的责任承担,一种是限制自由的责任承担方式。只有把握好责任的根源以及责任承担的衡量操作,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在这个社会建立起强烈的责任信念。  相似文献   

5.
真诚自欺的困境--论萨特的自我欺骗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起着从自在与自为的存在论到自由与责任的人生论的承上启下作用,可以视为其整个体系的一个通俗而生动的注解.然而,由于其绝然二分的存在论基础,使得萨特的自欺永远与其所要求的真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表现出二律背反的效应,并最终导致了他在人生论上的现实困境--他力图倡导的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辞.本文将逐层递进地剖析萨特在自欺问题上的四重困境.  相似文献   

6.
了解责任的最初根源,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通过康德和萨特的自由理论分析责任的根源--自由;探讨责任的承担方式,这个承担和它的责任促成过程有很大关系,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完全自由下的责任承担,一种是限制自由的责任承担方式.只有把握好责任的根源以及责任承担的衡量操作,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在这个社会建立起强烈的责任信念.  相似文献   

7.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8.
论萨特存在哲学的无神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无神论立场所指向的是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 ,他认为 ,以崇尚科学方法、追求实证知识为基本特征的近代西方哲学实际上并未达到真正的无神论水平。他本人坚持从无神论立场上接受存在哲学 ,从而使存在哲学在当代获得了一种无神论的发展形式 ,他力求将无神论立场贯彻到人的道德实践领域 ,强调人的自由、责任只能在道德基础上找到答案 ,为此 ,他设定了自由论与决定论的根本对立 ,但由于受到存在哲学自身理论的限制 ,他最终未能为存在论建构出一门系统的道德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审美价值视阈内情感的缺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虹 《北方论丛》2007,1(6):115-118
自人类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以精确化和数字化为手段,以功利和效率为最终目标的工具理性的肆虐与胜利不自觉地在消解着审美存在的意义,更是不断地驱逐其中所蕴含的重要的情感因素,这导致了审美价值的失落以及一些人情感生活"荒漠化"的严重后果。因此,从审美价值本身、现代工业文明以及审美文化的视角反思这一社会现象,对于真正情感的回归和审美价值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的活动与行动中,它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自来就把它看作人的行动的推动力量。因此,深入地探讨和揭露人的情感生活的规律,无论对教育工作或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本文就与情成规律的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涉及到艺术的本质特性,是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说明,对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亟需展开广泛深入的自由探讨,这将大有利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否则就难以消除概念化和滥情倾向在艺术创作中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2.
萨特伦理叙事中的"审美距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萨特早期的自由主义伦理叙事中,他强调叙述者要与作品中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这形成了他的"审美距离"理论.本文从"叙事距离"和"情感距离"两个方面分析这一理论:在叙事距离上,萨特指出叙述者要与作品人物保持稳定、一致的距离;在情感距离上,叙述者要对人物情感立场保持静观态度,采取一种不置可否的道德悬置立场.萨特的"审美距离"理论,对后来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有所启发.同时,对其作品中道德悬置之后的情感立场缺失,也有不少争论.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古典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美学观,一种是情理中和说(即情感节制说),主张文艺表现情感要有节制,提倡以理(礼)节情,以道制欲;一种是情感本体说(即情感宣泄说),认为文艺的本质是人的情感表现,文艺情感本质要求情感的自然宣泄和自由抒发。自晋代陆机标举“缘情”说之后,情感本体理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来,西方学者对人的研究出现了一种趋势或说热点,即力求从人类生活和日常行为中探索情感世界的奥秘,发现富有真实情感的自我,塑造自己情感生命的模式,查尔斯的喜悦说,马斯达克斯的寂寞说,迪里契的勇气说,萨特的孤独说,弗洛姆的爱欲说以及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等等,众说纷呈,斑驳陆离,比较侧重于心理机制的研讨;我国学者则偏重于从社会存在、特别是阶级斗争视角探讨情感的生成、性质与形态等情况,而忽略了情感特性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系统地对人类的原发情感与创作情感作专题探讨,尤为少见。本文不揣浅陋,仅从原发情感与创作情感在欲求、意蕴及外化的同构异态方面,略陈管见,谨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自由观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是贯彻始终的主线,但是他对自由的论述前后不尽相同,从《存在与虚无》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拟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观的变迁,并剖析其实质。 一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返回意识领域,从意识结构的分析出发,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总是超越自身而指向对象,总是关  相似文献   

17.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典情感美学思想中一个突出的理论观点.作为一种美学观,它重在主体内心怨愤情感的自由抒发,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在我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鉴于这一理论问题至今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专此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8.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揭示了存在的两种样态,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自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存在的自为性特征,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将自为的存在与自由和行动联系起来,认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的行动观是一种自由行动观。而晚期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则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来补充其存在主义观,并丰富其自由行动观,将存在的自为性放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进而实现了从主体的自由行动到历史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道德责任是一个关键概念。人们通常认为,道德责任依赖于自由:只有人是自由的,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才负有道德责任。但是,从决定论的观点看,人不是自由的。这样便产生一个重大的道德理论问题:自由(以及道德责任)与决定论是不是相容的?一些哲学家主张自由与决定论是相容的,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后者的观点通常被称为"自由论"。自由论为"不相容论"提供了经典论证,并且深入地探讨了自由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但是分析和批评表明,自由论的观点和论证存在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之一是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表现为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精神自由论等多种理论观念。通过对这种理论观念嬗变的具体考察可知,这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探索不断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代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新现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人们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文学理论自身逐渐突破既定理论观念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为说明和解释文学现象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能够以理论的力量反过来影响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促进现实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