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水杨酸、甲醛和硫脲为原料,在盐酸催化下经Mannich反应合成了水杨酸硫脲螯合树脂(SFT),测定了该树脂对金属离子Ni2 ,Cu2 ,Pb2 ,Zn2 ,Cd2 ,Ag 及对贵金属离子Au3 ,Pd2 ,Pt4 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吸附时间、贵金属离子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树脂对贵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较快的吸附速率,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液膜扩散是吸附的主控步骤.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m、Ag共掺杂的TiO2,并用XRD、TEM等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及吸光性能,样品的表征与光催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Sm离子的引入使催化剂增加了储氧能力及热稳定性和选.择性,Ag离子的掺杂显示了电荷分离抑制了光催化的促进作用和对氧气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两种离子的引入使TiO2样品的拓宽了光响应范围,使可见光吸收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尿素为氮源和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合成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u-NGQDs)并对样品进行荧光分析. 结果表明,水热条件下尿素能有效还原GO并对其进行氮掺杂,从而改变其发光波长和强度. 尿素和GO的质量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均可影响u-NGQDs的荧光性质. 将u-NGQDs溶液与Fe3+、Cu2+、Ag+、Fe2+、Hg2+等金属离子作用,以探究金属离子对NGQDs的荧光响应.结果表明,与Ag+、K+等相比,Fe3+能明显地降低NGQDs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二醇(EG)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iVO_4∶W,并以亚甲基蓝(MB)为降解目标,考察了不同W掺杂量、煅烧温度以及H_2O_2对样品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W掺杂量、煅烧温度影响BiVO_4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中性条件下,W掺入量为2.2wt%、煅烧温度为350℃时制得的BiVO_4∶W对MB的降解率最大,光催化反应90min,对MB的降解率为96.7%.H_2O_2作为电子捕获剂,与光生电子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抑制电子和空穴复合的同时,协同催化显著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g+交换沸石分子筛及其吸附NO,H2O,CO,H2S和SO2的结构及电子性质,并对簇模型进行了自然键轨道(NBO)分析,用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研究了相关键的拓扑性质.研究结果表明,NO,CO和SO2的吸附导致了Ag+和沸石骨架上氧的距离缩短,这主要是因为NO,CO和SO2的吸引电子能力较大使Ag-O1和Ag-O2共价性增强所致;而H2O,H2S的吸附导致了Ag+和沸石骨架上氧的距离增大,可归因于H2O,H2S的吸引电子能力弱使Ag-O1和Ag-O2共价性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原位红外技术,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及脉冲反应法,对比研究了铁系稀土 CO 中温变换催化剂(FeCrCeK)和主剂 Fe_2O_3的吸附性能和反应性能。从原位红外研究发现两种催化剂还原表面都能被 H_2O 和 CO_2氧化,从而导致表面结构的变化,在红外谱图中看到了结构变化峰。程序升温脱附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并根据催化剂脉冲反应研究结果归纳出了催化剂的交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沉积薄膜型SnO_2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及衬底温度对成膜的影响,用能带论估算了表面吸附原子密度,并测量了元件对石油气、氢气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量热方法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H_2O_2氧化邻苯二胺(OPD)的反应。在298.15K,50mM,pH=7.4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反应消耗1mol H_2O_2的焓变为227.99kJmol~(-1),而消耗1mol OPD的焓变为439.21kJmol~(-1),HRP对底物H_2O_2的米氏常数K_m(H_2O_2)=2.92mM,对底物OPD的米氏常数K_m(OPD)=0.51mM。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波合成制备Bi_2O_3/硅藻土复合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测定仪(BET)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微波条件对合成Bi_2O_3/硅藻土复合催化材料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铋成功负载在硅藻土上,复合材料比表面积相比单一材料有所增大,在微波条件为140℃、10 min、350 W,催化剂投加量为40 mg,氧化剂H_2O_2用量为6 m L时,对浓度为10mg/L的结晶紫去除率可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10.
对一组离子交换蒙脱石样品进行了系统地差热分析。结果表明,插入蒙脱石层间的可交换金属阳离子及其价态对蒙脱石热稳定性影响很大。同时,解释了样品蒙脱石的d(001)值,并配合样品的TPR(程序升温还原)结果,揭示了此类蒙脱石的催化氧化活性高温时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蒙脱石层间可交换离子直接与氧结合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实验中得到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E~t图,研究了α—酮戊二酸(以α—Ke表示)—KBrO_3—H_2SO_4—丙酮(以Act表示)体系的Mn~(2+)催化下的振荡反应及许多因素对振荡反应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及振荡反应的一般机理,探讨了该体系的振荡机理,归纳出振荡反应参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式,并对实验现象作了定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哪些物质相遇之后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若能发生,其产物又是什么的问题。八七年有一高考题,要求考生从以下三个反应中 2KMnO_4+16HCl=2KCl+2MnCl_2+5Cl_2↑+8H_2O MnO_2+4HCl(浓)=MnCl_2++Cl_2↑+2H_2O O_2+4HCl(浓)=2Cl_2↑+2H_2O进行比较,判断氧化剂KMnO_4、MnO_2、O_2的氧化能力强弱顺序。由于中学化学不讲元素的电极电位知识,要回答这类问题,有一定难度。现介绍几种由理论和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以助解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室温下[Fe(bpy)_3](ClO_4)_3·3H_2O与NaI发生的固-固相氧化还原反应,用Mossbauer谱、XRD、IR、元素分析和磁化率测定等手段表征了反应24h后的固相产物,结果表明,室温下该反应速度快,反应进行完全。  相似文献   

14.
过二硫酸盐与锰 (Ⅱ )盐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极少量的金属离子存在下 ,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实验表明 ,除Ag+离子外 ,Cu2 +、Zn+都具有催化作用 ,加热可以使反应加速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铜盐对溴代苯酚聚合反应产率的影响,利用Taft取代基常数作为考察指标得出sum from(δ(?)>5.5)时,铜(Ⅱ)盐才有催化活性;分离出的铜(Ⅱ)盐中,当CuCl_2·2H_2o/CH_3ONa摩尔比为0.5时,对聚合反应有最大的催化活性.并提出了铜(Ⅱ)盐催化由铜(Ⅱ)——酚氧配合物中间体生成聚合物的单电子转移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索了几种固体结晶硫酸盐和氯化物对乙酸乙酯合成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FeCl_3·6H_2O,CrCl_3·6H_2O和Fe_2(SO_4)_3·7H_2O是乙酸和乙醇酯化的良好催化剂。其催化效率接近或超过硫酸的催化能力。并对催化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掺铈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TiCl4为原料,稀土盐Ce(NO3)3·6H2O为掺杂剂,采用水解法制备了Ce4+掺杂光催化剂,并用TG-DTA、XRD和BET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以草酸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e4+的掺杂增加了TiO2粉体的比表面积,减小了晶粒尺寸;适量Ce4+的掺入,可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以Ti H2和H2O2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米粒状Ti3+自掺杂的TiO2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构、结晶性、形貌和元素的存在状态进行了表征分析.电子顺磁共振谱(ESR)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中含有晶格Ti3+和表面Ti3+.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表明这种Ti3+自掺杂的纳米TiO2在可见光区中有较强的吸收.在可见光辐射下,所制备的样品具有优于商业化P25 TiO2的光催化分解水和光催化降解次甲基蓝(MB)溶液的性能.其中160℃下水热处理27 h所得样品光催化降解MB的性能是P25 TiO2的9倍,而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是P25 TiO2的12.5倍.  相似文献   

19.
以2-巯基苯并噻唑(MBT)、2-巯基苯并咪唑(MBM)、2-氨基苯并噻唑(ABT)、氨基噻唑(AT)及苯基硫脲(PTU)与环氧酚醛树脂(F46)反应合成了五种含氮、硫杂原子功能基的螯合树脂;分别测定了各种树脂对多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对Ag+的吸附符合Freundlish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20.
陈欣  包晓玉 《南都学坛》2001,21(6):45-46
维生素B2 在 0 1mol/LB R缓冲溶液 (pH4.5 6 )中 ,用循环伏安法得到一对氧化还原峰。峰电位Epc=- 0 .34 0V ,Epa=- 0 .312V(vs.SCE)。实验表明 ,VB2 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一受吸附和扩散同时控制的准可逆过程。测得还原峰的电子转移系数为 0 40 ,标准速率常数为ks=43.9s-1。用该法测定了片剂VB2 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