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后期,基督教教会学者接受了古典时代和中古前期的思想遗产,在阐释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理论。这些理论从珍重生命起始,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为起点,由作为个体的人的基本权利立论,经"同意"或"共同同意"的路径,推至两个并立的权力顶端,形成了堪称完整的逻辑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对王权和教权的限制与约束。会议至上主义运动是教会学者政治理论发展的产物,它限制了教权的集中,阻止了教皇专制主义的形成,但传统学术关于会议至上主义运动的定论和教皇专制主义的定性,都缺乏客观依据,有失公允。教会学者的政治理论不仅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实践,对后来的英国革命、欧美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欧美近现代政治体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党政关系问题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它主要探讨政党与国家权力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美国宪法未提到政党,但政党的活动和影响已渗透到美国政治过程的方方面面。美国奉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权力被分成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不同的部分,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职责运作。因此,在政治运行中的美国党政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党与立法、行政及司法机关之间的分析关系上。这也表明美国党政关系的实质是党政合一的。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积极利用媒体影响公共舆论.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保守主义知识分子对部分媒体的独立控制、新保守主义势力与默多克等媒体帝国的联合以及保守主义思想对自由派主流媒体的渗透.虽然不能统一意识形态,但这些媒体利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垄断了在反恐、对伊政策等方面的政治话语权,从而影响公众舆论并间接对政策决策者和重要的政治活动分子产生压力.  相似文献   

4.
台湾学者黄克武先生在《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中曾就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与文化传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分子那里,主体性是通过"文字共和国"秩序中的思想传播和文化参与行为实现的,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确认过程建立在普遍的公共性基础之上。当下,在政治与资本的"共谋"体系中,"电视知识分子"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与之相随的则是公共性的衰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在场"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流动趋势,而且在公共议题构造和公共话语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角色,这使得知识分子"重返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逼真命题。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复苏,同样蕴藏了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批判背景,也就是在"共视社会"中重拾一个时代的"集体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政治学的分析视角透视20世纪90年代台湾文化产业政策提出的逻辑起点,我们发现,台湾文化产业的提出是台湾当局在面临社会认同破碎、执政合法性动摇的现实背景下的自我解救策略。台湾当局采取了三个向度的行动策略,建构了文化产业政策的合法性,以此将社会矛盾和自我认同引发的街头运动引入"深耕地方基层文化的‘宁静革命’形态",其目的在于重构本土化认同,以整合社会并巩固其政治权力。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做法,对中国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的文化权力理论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从属状况,是一种旨在消解资产阶级政治以赢得底层群体文化认同和政治归顺的政治策略。在葛兰西文化权力理论中,"属下"是一个核心范畴。葛兰西以"属下"为核心范畴的文化权力理论揭示了文化意识形态中所暗藏的权力因素,其"属下"思想不仅从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开启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阶级和边缘群体的文化状况的探究,也从文化政治角度揭示中心对边缘、强势对弱势的文化霸权策略。以"属下"概念为研究主线的身份认同、后殖民批评、文化霸权等后现代话语的核心问题构成了葛兰西文化权力理论基本框架。其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的文化权力理论研究范式对当代学术研究的贡献与意义在此突显。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既是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想革命"以及更为艰巨的"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时期既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的重大调整时期,同时也是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时期,并且也是知识分子分化和形成时期.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价值文化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创新者与传播者,在转型中的苏维埃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经历着"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双重冲击,他们不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更是被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客体.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台湾问题形势复杂,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推动台独,台湾民众受到台独分子的误导,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感较弱。美国基于遏制中国发展、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意图,不断干涉台湾问题。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两岸关系的法理和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原则,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深化中美合作,破解美国障碍,以"事实一中"的柔性方略推动两岸统一,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对台独势力进行有效威慑。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和平发展总体战略下谋篇布局,与美国和台独势力博弈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深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基于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经验,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革命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系统探索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冲破困局、扩大无产阶级政党的影响、获得政治权力的策略问题。葛兰西的党建思想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时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目标;必须和群众保持有机关系,坚持永久的、组织化的阶级运动;必须培育有机知识分子以争夺领导权;必须实行有效的联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坚持具有伸缩性的民主集中制。葛兰西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战略的探索,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社会日益落后的现状与知识分子的理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一部分知识分子带着重建乡村社会的理想"下乡",并在20世纪30年代与国家政权改革县政的政治追求相结合,形成了一股县政建设的潮流。这些知识分子通过"民族文化的重构"、"科学的西化"和"国家权力向下渗透"等方式对乡村进行改造,却又因近代以来国家政权的长期不合理而导致的乡村社会转型内驱动力缺乏的困境,最终又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乡村。  相似文献   

12.
一1886年第二次重庆教案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在近代,基督教之传入中国,从一开始就是由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政府所唆使和推动的。它自始至终与殖民侵略紧密相连,是殖民侵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由于种种原因,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侵略四川的活动极为猖獗,重庆则是西方教会势力侵略四川的重点地区之一。他们派遣大批传教士入川,采取各种手段扩张教会势力。外国传教士在各地广设教  相似文献   

13.
通往庄子哲学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上承老子哲学,但不是对老子哲学的直接继承,而是在孔子通过学校教育所开创的新的文化局面的基础上向老子哲学基点的重新回归.孔子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同时也创立了能够传承自己思想学说的教育传统;随着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社会的上层,形成了当时的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为了得到政治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竞相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标榜自己,排斥别人.他们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但也分裂了孔子的思想传统,酿成了众声喧哗的文化局面.庄子在当时是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近于政治权力真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介入上层政治权力关系和精英知识分子文化纷争的积极性,但这也使他超越了并在超越的基础上包容了各种不同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从这样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正确阐释庄子哲学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仰文 《兰州学刊》2007,(11):111-115
自由与权力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被台湾学者尊称为"宪法之父"的张君劢坚信"人权为宪政之基本",在其研究、鼓吹宪政的过程中,贡献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强调个人与国家并重,政府权力与国民自由求得平衡.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有屡屡迁就甚或屈从,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每每落得无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列宁晚年高度关注和系统思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形成了依靠政党自我监督、人民权利制约和法律制度约束--"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与实践.这一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制度设计,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最早出现在比较政治学领域,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最先使用这一概念.我国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政治文化自身模式和结构的复杂性,20多年来对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并未达成共识.西方学者偏重于从单个民族和政治体系的心理层次来论述,国内学者则从"实体形态"和"观念形态"来论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政治文化应是一个"整合的政治文化"而非单个民族以及政治心理体系,且也不是一个涵盖"实体形态"和"观念观念"的结合体,其结构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构成.  相似文献   

17.
凡是深入研究过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人们,都不难发现,光复后至70年代的台湾文学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50年代,由于台湾当局基于政权的考虑,奉行"政治挂帅"与"经济挂帅"并举的路线,致使反共、怀乡文学应运而生,一度占据台湾文坛;60年代,台湾经济上逐步开放,政治上则加紧控制,西化风潮席卷全岛,使现代主义文学得以流行并一度取代反共、怀乡文学而成为主流;70年代,由于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加之开放带来的过分西化使台湾多数人不能适应,岛内民族主义热潮空前高涨,本土运动层出不穷,因而使沉寂多时的乡土文  相似文献   

18.
一、政党政治的运作及其失败民初政党兴起后,政党主要在临时参议院和国会中活动。围绕政权问题,各种党派势力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让权于袁世凯伊始,政党斗争开始。袁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着手削弱同盟会的势力,增加了自己的权力。首先,在组阁问题上,企图通过亲信把持内阁,使责任内阁有名无实,听任自己的控制。而同盟会则希望尽量保持自己在内阁、参议院和地方的实力。在组阁时,袁推荐自己的亲信唐绍仪为内阁总理。同盟会希望自己的会员任总理,双方相持不下,后经立宪派赵凤昌等人调解,达成唐出任总理,同时加入同盟…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对台湾政党政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蓝绿两大阵营的政党,而较少关注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股力量".近年来,岛内一直有人试图筹组超越蓝绿的"第三势力"."第三势力"在台湾政坛究竟还有多大的活动空间?本文试图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台湾政党政治的现状及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剖析,以期对"第三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获得的选民支持的空间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怡 《学术月刊》2020,(7):126-134
当代中国批评界对权力/话语关系的阐发实际上完成了"由微转宏"的转换,探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政治权力与语言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政治权力造成了文学话语的暴力性,也形成了某些似是而非的话语逻辑。当然,反抗性话语也始终存在,并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特殊的修辞。五四白话的推行是现代知识分子反抗政治强权话语的最显赫的成果,对这一历史运动冠以"文化霸权"的批评不仅严重脱离事实,而且本身也是对话语/权力概念的最大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