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学作为训解和阐述儒学经典的学问,在传统社会中具有了宰制万态、牢笼百家的功用.读经、研经也构成了极重要的一门学问,成为"士"人进仕的必经之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制,培育了士人群体对经学的信仰,也培育了一代代经师,他们构成儒学的话语主体,也承我着延续儒学命脉的重任.20世纪后,随着经学的解体,传统儒学发展的机制已经不复存在.经学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儒学话语权的失范、儒学诠释的泛滥等成为困扰儒学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所谓的子学乃是指先秦汉初诸子之学。子学的建构"以我为主"、无所"依傍",是"创构"。冯友兰所谓的经学指的是从汉代到清代整个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的哲学。经学的建构"以我为辅"、"依傍"于"经",是"重构"。按照冯友兰关于"经""子"关系的论述,应该是有"子"才有"经","经"只能是"子"的著作,可是,冯友兰所谓的"经"除却"子"的著作外,还包括儒家的"经"以及中国佛学家所注解、诠释的来自古印度的佛经。冯友兰认为中国新的哲学的诞生标志着"贞下起元",意味着"重新开始",像子学一样"创构"新哲学。这么说,这种新的哲学应该就是新的子学也即"新子学"。  相似文献   

3.
自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诸先生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联合宣言(俗称《新儒家宣言》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当代新儒学在海内外都有了很大发展。之所以如此,有着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中国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伦理道德的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世界性的道德滑坡的刺激。首先,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人和人的关系愈来愈机械化、简单化、“工具理性”化,不仅“温情脉脉的纱幕”早已撕毁,人简直变成了科技和工具的奴隶。这种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新阶段,进一步导致了…  相似文献   

4.
李可亭 《北方论丛》2008,4(2):99-102
钱玄同一方面受康有为经学思想很大的影响,对《新学伪经考》也多有誉美之辞,而另一方面二人所走的并不是一条同样的道路。可以说,康有为是近代的今文经学家,近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而钱玄同则不泥家派,超越今古又超越经学,是埋葬经学、变经学为史学的一个功臣。分析认识钱玄同对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承继与超越,对于认识康有为和钱玄同的经学思想,以及中国近代经学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谢赵老师、温老师,还有各位。温老师的提纲中特别重视"现代化"的问题,涉及基督宗教和儒学对"现代化"挑战的回应。在这里,我就按照赵老师的安排,接着他的话题,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做一个初步的、宏观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中,文中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中国南北统一之后,以一位儒学革新者的面目出现于学人的视野之中,这中间的原因值得挖掘,也会对我们研究儒学的发展给予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社会里,儒学不仅是士大夫安身立命的学问,而且是平民追求人生意义的依据。平民将儒学的义理价值转化为生活日用,构成平民儒学。这一点在明代中晚期的泰州学派那里得到了全面展示。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成员从传统的"四民"到社会主义公民的身份转变,儒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构建现代平民儒学就成为一项紧迫的理论任务。究其实质而言,现代平民儒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儒学理论转向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略论传统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秀海 《东岳论丛》2002,23(4):101-103
传统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其仁学强调“爱人” ,重视“修身” ,注意到人自身的价值 ,肯定人的能动作用 ,强调身体力行 ,以仁为乐 ;其所追求的普遍的和谐 ;其所主张的以义驭利的价值观 ;其“内圣外王”之道和“格物致知”的思想 ;等等 ,其所体现和折射出来的重德精神、“民为邦本”思想、爱国主义、求实精神、阳刚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 ,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9.
坚守人民本位,充分发掘儒学传统中民本思想的有益成分,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是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现代平民儒学的根基。现代平民儒学的实践者是人民群众,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四民"。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国风貌,阐发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严正 《晋阳学刊》2013,(2):64-69
自20世纪初经学的神圣地位被取代,经学研究被西方所创立的学科系统所分割,传统儒学研究成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导致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传统的儒学史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象。其实不论先秦子学形态的儒学,还是宋明理学,都可以解释为经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存在形态。今天我们将经学史与儒学史统一起来,作为现代儒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对于把握儒学的本质,探讨儒学复兴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没有理论创新的前提下,在金融危机的治理中,既存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凯恩斯主义的回归,也存在着对新自由主义的伪批判和凯恩斯主义假回归.在金融危机治理的理论选择中,新实用主义成为选择治理危机理论的理论.在新发展主义政策目标下,治理危机理论选择具有短期性、避重就轻和逆向选择的特征.中国必须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制订围绕单一治理目标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治理危机政策.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儒学兴起的意义及其未来前景”,这是一个为世人所瞩目的时代课题.本人曾撰有《用世纪之交的目光来审视儒学》一文①,现感到意犹未尽,遂缀此续篇.一本世纪初,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接连发表激烈的文字,批评孔子“虚誉夺实”,儒术为“南面之术,愚民之计”,“儒术之害,则在淆乱人之思想”②,实可视为儒学地位大动摇之揭橥.接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实际上废除了儒学作为国家政治之指导思想.继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活动,从正面对儒学进行猛烈的轰击.儒学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这是儒学自汉代取得独尊地位以来的两千年间所从未遭到过的惨重灾难.接二连三的冲击,说明了儒学已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3.
李双龙  澎虎 《兰州学刊》2012,(10):208-210
儒学之最大特征是"美风俗","致君行道"与"觉民行道"是其两条基本途径。而由"致君行道"到"觉民行道"的转变是宋明儒学发展的重大特色,也是中晚明的泰州学派思想与实践的价值旨趣所在,也是其对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超越。文章认为,依据泰州学派思想内在发展的逻辑,其"觉民行道"的主要路径表现为"百姓日用即道"的本质论与"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儒学道德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合理群体主义".它主张独立人格形象,弘扬个性与意志独立;肯定个人利益,倡导义利统一;提倡和谐公正,体现平等无私.儒学合理群体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15.
16.
黄玉顺 《东岳论丛》2020,(3):160-171+192
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是指其本体论的转变,即从"变易本体论"转为"超越本体论"。这个转向首先解构关于"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较之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既是独特的、也是优越的;而还原到中国前轴心期的神圣的外在超越;最终建构一个顺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神圣性的外在超越者。  相似文献   

17.
儒学道德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合理群体主义”。它主张独立人格形象,弘扬个性与意志独立;肯定个人利益,倡导义利统一;提倡和谐公正,体现平等无私。儒学合理群体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18.
儒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价值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现代设计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三方面略述儒家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联系,同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及“仁”学思想也为促进和谐设计发展、提高设计品质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现代和谐思想是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现代和谐思想继承了传统和谐思想中积极的因素,而对其中实现和谐的目的、手段以及理论体系上进行了超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来先生积极参与了文化儒学的现实实践活动,他认为在多元现代化世界,儒学应积极发挥其价值理性的优势,借鉴汉唐儒学的发展经验,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在人权、伦理、生态、全球化等问题上基于儒家思想所做出的思考,如仁体和用、道德的生态观、道德的政治学、多元普遍性价值等思想体现了当代大陆儒学的生命力,有力推动了儒学和中华文化的新生,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基于儒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