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高科技、高风险的社会特征给城市居民家庭带来巨大风险冲击,其贫困脆弱性问题值得关注。贫困脆弱性是指因风险冲击而使得家庭或个人未来生活水平降到贫困线以下的概率或可能性,在反贫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贫困脆弱性的概念与分析框架基础上通过CFPS数据对城市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识别其中的影响因素,这是进行前瞻性政策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在户主年龄、就业状态等维度呈现一定的特征分布。总体而言,有将近一半的城市居民家庭属于贫困脆弱性家庭需要政策的干预。文化程度、生活支出、家庭资产、地区、重要事件、婚姻状况、就业状态、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等是影响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收入变动性贫困脆弱性。可以通过兜底保障、风险缓解、能力提升及行动改善等手段来消减城市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贫困问题是城市居民利益和价值日益分化造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失范的典型问题,若得不到遏制.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以陕西为例,对西安、咸阳、宝鸡、铜川等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城市贫困的基本现状,从经济、社会、家庭等多角度研究了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包括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优先等的对策建议,以期缓解陕西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整体发展。要使城市贫困问题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缓解,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重视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阻止贫困文化的形成,增进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以推进小康社会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研究何承金,蒋青关键词四川,城市居民贫困,贫困原因,反贫困对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川省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1996年比1978年提高了1.3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收入的差距日渐扩大,部分居民生活困难状况加剧,城镇贫困...  相似文献   

5.
健全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对于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化国 有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实现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失业和城市贫困问题。为了解决城市贫困, 促进城市稳定,政府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社会稳定机制,如在城市居民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 称:“低保”)。但“低保”只是一种“供血”的助人机能,还没形成一种“造血”的助人机能。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十分需要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理念和知识,运用助人的技能和手法,帮 助政府构建城市贫困居民自助造血的机能,促进居民提升自助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回归社会。本文就发展社会工 作教育,健全中国大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其主要贫困问题之一是藏族贫困妇女受参政意识约束的基础性贫困。藏族贫困妇女参政是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参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参政提供更多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贫困层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是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之后又一个必须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城市贫困层致贫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求缓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事关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贫困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热潮映衬下尤其显得突出。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贫困原因主要有权利贫困和政策的缺陷,这些贫困的成因很可能对中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直接关系到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弱智与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弱智与贫困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影响着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要打破中西部地区弱智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进行开发性扶贫,即通过开发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创造中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我国29个省份城市居民收入5等份数据,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城镇贫困陷阱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粗略的5等份数据情况下,我国海南、河南、江苏、江西、山西、湖南和上海7省市城市居民收入存在非凸性。收入非凸性的存在,说明这些省份存在不稳定的低水平均衡点,即存在所谓贫困陷阱。因此,在政策上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整合,使最低生活保障获得"合力效应",避免城镇居民落入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我国29个省份城市居民收入5等份数据,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城镇贫困陷阱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粗略的5等份数据情况下,我国海南、河南、江苏、江西、山西、湖南和上海7省市城市居民收入存在非凸性。收入非凸性的存在,说明这些省份存在不稳定的低水平均衡点,即存在所谓贫困陷阱。因此,在政策上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整合,使最低生活保障获得"合力效应",避免城镇居民落入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贫困的地缘经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耕地资源质量、远离经济中心、交通运输、社会公共财富和精神财富分享、生态环境、区域产品价格、资金循环等方面的地缘差异 ,引起和加剧了民族地区的贫困。为了进一步解决好民族地区知识贫困、权利贫困和人力贫困问题 ,扶贫攻坚要处理好治标同治本的关系 ,提高扶贫科技含量 ,建立开放的社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发展型低保标准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存在的问题及低保对象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一种可以兼顾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体现低保对象特征差别的发展型救助标准.  相似文献   

16.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地区能源贫困问题有所缓解,但总体看来仍然很严重。农村能源贫困还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东北地区农村住户使用柴草作为炊事能源的比例最高,中西部地区其次,而东部地区这一比例最低。能源贫困与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户籍等因素密切相关。贫困村、少数民族聚集村、老区和边区的能源贫困问题较之其他地区也更有可能使用低效的传统生物质能源。能源贫困还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有关,随着农村能源贫困问题的缓解我国农村居民因呼吸系统造成死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福州地区四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的现状、支持的内容及其来源,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并针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将在2020年底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与此同时,中国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在此背景下,贫困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绝对贫困问题将被相对贫困问题替代,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会日益突出,贫困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且贫困不仅是收入问题,更表现为社会排斥和阶层固化。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在于防止脆弱人群陷入贫困、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此,中国的贫困治理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治理、从超常规转变为常规的贫困治理,而转变的核心是从聚焦贫困地区逐步转变为聚焦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19.
选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农村微观数据,基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角度,运用Logit模型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交互项影响贫困的地区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在控制个人层面和家庭层面的相关变量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均能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贫困率,并且人力资本对贫困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社会资本;(2)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交互项对贫困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具有一定的互替关系;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农村贫困问题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对比国内外有关贫困及贫困线测度方法的异同,中国贫困线的划分应根据具体国情,因家庭规模、收入状况及地区分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