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本文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为例,在分析村民对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及旅游支持条件方面研究了农业旅游对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表明,处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期"与"发展期"阶段的红岩新村,其村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村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差异.据此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有效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开展旅游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和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旅游发展的实际,探讨社区参与作为一种策略在保护民族文化中的措施和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相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个案,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分析旅游活动对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形象是旅游目的 地的生命力,对游客的决策行为与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基于网络文本,通过内容分析法,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认知包括旅游吸引物、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服务与管理、当地氛围六个方面,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旅游设施、景区管理三方面.整体上来看,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评价比较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景区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宣传平台等措施,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喀什古城的改造和旅游开发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到喀什的考察调研,采取焦点小组访谈的形式,获得社区居民对喀什古城改造和旅游开发方面的感知资料,通过Nvivo8.0软件,采用“不断比较的方法”完成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喀什社区居民对喀什古城旅游开发的感知集中在经济影响、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特色、政府行为、宗教影响五个方面;社区居民对喀什老城区的旅游开发持积极的肯定态度;社区居民认为喀什古城旅游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有待提高和完善;社区居民对喀什古城旅游开发有一些期待.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文明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精神需求。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的旅游得到很大发展。但从思想认识上,还有欠缺,理论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广西要把民族文化引入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加强旅游的凝聚力。本文对旅游的本质,广西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旅游和民族文化的互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湖北两省三个民族旅游村寨为典型个案,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视角分析了三个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异同,提出了两个核心命题: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实质是文化开发;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提出实现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良性互动的对策为:构建有效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从文化产品与文化空间两方面把握好文化开发的"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实地民族文化村模式或异地民族文化村模式。  相似文献   

8.
广泛分布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对农村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家庭后代、家庭和个人兴趣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随企业业主间的差异而在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借助微型旅游企业这一平台,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农村家庭收入提高;在与旅游者交流反思过程中,家长对后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到家庭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获取经济利益同样重要。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这一农村扶贫方式,需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深度剖析以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形式对处于旅游发展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和桂林临桂蝴蝶谷瑶寨景区的乡村旅游与社会矛盾疏解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对社会矛盾疏解的程度在旅游发展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是不一致的,处于旅游稳定阶段的乡村旅游对社会矛盾的疏解作用最大,旅游衰落阶段次之,旅游发展阶段最弱。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中文化中心主义夹带着经济利益侵入族群社区,引致族群文化急剧变迁,从而影响族群认同.文化中心主义首先是一个经济现象,通过经济诉求来实现文化影响,其中旅游舞台文化展演是文化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常常沦为旅游开发商取悦游客的工具.族群旅游社区只有提振经济,掌握经济话语权,复兴传统文化,取得文化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提升族群认同,使族群文化健康、生态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创意作为创意产业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联系密切;它是民族地区转变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驱动力,是增强民族地区软竞争实力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德宏州为例,探析了民族文化创意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催化作用,基于民族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对民族地区如何以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民族地区因淳朴的民俗风情、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新灵动的自然风光,其旅游业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生活显著改善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恶意滥用而濒临的危机与尴尬。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是否继续开发?该如何开发?良性开发的同时应如何做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4.
旅游厕所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通过实地考察、单位座谈以及103位游客的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存在供给不足、卫生较差、布局欠妥以及管理落后等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分析得出,民族地区旅游厕所革命的最大障碍是供给问题,具体表现在资金缺口致使政府无力提供、地形崎岖致使设施不宜提供、理念陈旧致使发展不可持续三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展厕所革命,民族地区一是要探索政府购买旅游厕所模式,拓宽厕所供给渠道;二是要规划设计旅游厕所空间布局,缓解如厕不便程度;三是要制订厕所革命重点行动计划,净化景区如厕环境;四是要创新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理念,实施实时闭环管控。  相似文献   

15.
李胜杰 《民族学刊》2018,9(4):33-38, 104-107
在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双重力量作用下,西江苗寨的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给村民带来可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旅游景观的人为塑造与村民传统互动方式产生对抗,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前台化,传统的禁忌伦理难以执行,各类噪音对村民生活造成干扰等。针对上述问题,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提出三项对策:一是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村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二是设置前台与后台的区域隔离,保护传统文化核心以及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免受破坏和骚扰;三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守住地方感吸引游客,留住乡愁圈住本地人。  相似文献   

16.
分别是蒙古族和壮族首领的成吉思汗和侬智高,他们在八、九百年前所发起的战争要么威震世界,要么震慑朝廷,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从他们发动战争或反宋起义的性质,他族和我族分别给予成吉思汗和侬智高的不同评价,蒙古族和壮族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蒙古人和壮族先民的性格特征影响了两位伟人的战争决策,成吉思汗和侬智高的壮举与个人魅力又是如何影响和铸就了当今两个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386名回族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探讨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较好,他们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本民族认同;人口学背景变量并不是民族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辈群体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国家政策是影响回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发展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钟洁  冯蓉 《民族学刊》2018,9(2):59-64, 117-118
以西方社会冲突理论为基础,结合对西部民族地区案例点考察的田野调查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全面认识旅游社会冲突的功能: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会产生旅游地社会资源损失、旅游地社会秩序破坏、民族心理受伤害、旅游目的地形象损毁、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也具有重建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整合度、缓解社会矛盾等正向功能。因此,旅游社会冲突具有正负双重功能的辩证观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调控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如何通过适度开发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良性变迁中得到传承,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A村为例,分析了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适度开发策略,并对其实践这一策略的基础条件和原因进行了梳理,提出应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角度着手,探索有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推进对社区民族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积极影响表现为增加社区内外民族交往的频率和强度,使民族关系向较深层次发展;加速社区民族间的融合.消极影响的原因: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方面,即利益的诉求、人口素质的差异、民族意识的增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宗教信仰等;二是“敌我矛盾”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