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会预测的相似性原理是指一种在事物的个性之中寻求共性即相似性,并用之于类推社会事物未来前景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存在,是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预测活动基础。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在特定的层次上总会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而依据这些相似性,就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测。但是我们在确认这一原理之前,必须考察和论证两个前提:一是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之间是否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二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能否用于社会预测?此外还要考证,相似类推的内在机理以及相似预测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人的问题上,通过比较长短而扬弃,相互交流而推动,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本文拟对中西人学进行粗略的比较,以求教于大方。一、古、近代中西人学之比较比较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笔者认为,在古、近代思想史上,中西人学的同一性(或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统计比较分析法(以下简称统计比较法)是经济工作实践和经济学理论著作中,最大量、最常见的统计方法.由于这些方法比较简单,也就不太引起人们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甚至某些理论著作中,常出现一些疏漏.本文就是根据实际接触中的一些情况,从正面加以系统的叙述,*不上什么理论著述,只不过是为了统~看法.一、统计比较法及其特点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比较是研究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用、比较,从而鉴别两种以上现象的异同、大的或高下.统计比较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是将…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用自然科学中分形学的基本思想——自相似性分析美感问题.自相似性是指事物在形态、结构、信息、功能和时间上的相似性.无论是艺术欣赏中美感的产生,还是艺术创作中美的创造,都受自相似性的制约,都是审美主体和客观对象之间在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的某些方面存在着自相似性,也就是一致性,从而情动于衷,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法律思维的类推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思维瓦解了那种建立在符号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上的知识体系,而在符号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任意性的关系,符号成为表达事物的人造逻辑系统。但是,现代性思维依然要依赖于事物的相似性并把分类作为认知的基本路径,且以形式化的概念系统固化认知成果。由此,现代立法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于分类构建规范体系,而现代司法过程则要借助于类推完成规范的现实化,现代性的法律思维由此全方位地具有类推品格。这一品格是法律具有操作性的基本前提,也因而预设了法律正义的基本限度。  相似文献   

6.
根据技术知识在社会网络中的传递的两个现实限制条件:被传播的知识与社会网络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和传递知识的社会网络的地位相似性,可以将企业家网络及内外资合作划分成核心技术相关和基于价值链合作两种方式。通过在原生型产业集群、嵌入性产业集群中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划分标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虽然许多外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会有不同合作,但这些合作主要是基于价值链、非核心技术的,所以这些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弱。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内地企业家可以主动运用网络战略,积极实现与外资企业的有效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7.
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观点存在很多缺陷.它无法解释很多隐喻的产生,而且还误导了人们时隐喻的理解.隐喻产生的基础应该是经验.首先,经验基础避免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在解释隐喻产生的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经验基础符合认知隐喻的产生规律,即从认识清晰的事物或概念投向认识模糊的事物或概念;再次,经验基础可以解释相似性无法解释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辨别高下或异同 ,进行比较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联系 ,必须具备可比性。比较是常用的语言表现方法。比较不属修辞方式。可是 ,在广州方言中 ,有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错体比较 ,进行比较的事物不具有任何联系 ,相互之间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比较的目的不是“辨别高下或异同” ,而是强调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无以复加”。例如 :( 1 )呢件衫好土 ,土过土耳其 !(这件衣服很土 ,比土耳其还土 !)( 2 )你好烦 ,烦过梵蒂冈 !(你很烦 ,比梵蒂冈还烦 !)( 3 )老李块面好黄 ,黄过王老吉 !(老李的脸很黄 ,比王老吉…  相似文献   

9.
比拟是根据联想或想象把甲事物当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从比拟的定义来看,甲事物、乙事物和“写”是比拟构成的三要素。为更好地认识比拟的语言性质,把比拟和其它辞格更好地区别开来,有必要观察比拟三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其在比拟认识中的作用。一、乙事物是比拟表义分类的根据。比拟一般根据乙事物的不同,从表义上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例如:①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郑文光《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②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刘白羽《长江三…  相似文献   

10.
李欣蓬 《南方论刊》2009,(5):54-54,53
本实验采用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片,要求被试对两个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分剐进行相似性最大和差异性最大的选择判断,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特征和关系在两种判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相似性判断倾向于考虑关系,差异性判断倾向于考虑特征。二是相似性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不是一个对立镜像关系,即它们不是相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常采取比较的方法鉴别事物的真伪、好坏、差异、类型及事物的属性。但是,多数人还不是自觉地运用比较法,而是偶然地、盲目地使用这种方法。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对事、对问题不加比较、分析,主观妄断,瞎说一气,混淆是非,造成工作上的严重失误。为此,这里就我个人的体会,谈谈鉴别事物的两种比较法——空间比较法与历史比较法,供从事调研工作和领导工作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象象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象象征系统程金城象征,是指用具体的可感的事物来暗示、意指不可见的、只可理会的事物,通过联想类比,在象征主体和客体之间突现出其直接的相似性,使陌生的、难以言喻的事物向已知的具体的意象同化,从而强化人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所要表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使用比较方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是通过理想中的社会主义与以前的社会制度的比较来进行的;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的深入认识,也只有在实际的比较中才能得到。 一、全面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加晓昕 《天府新论》2006,4(1):154-157
类推就是类比推理,也叫类比法。从逻辑学上讲,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及以上)事物在某些形式或属性上相同或类似,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式。比如说,甲类事物具有A、B、C、D属性,乙类事物具有A、B、C属性,就推断乙类事物也有D属性。很明显,这种推理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英语幽默话语具有间接、含蓄、出人意料等特点,以事物相似性或邻近性为基础构建事物间借代关系的转喻思维方式是解读英语幽默中乖讹的产生和消解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此选取概念转喻框架中的重要概念——认知参照点概念和言语行为转喻概念,结合实例,说明转喻对于部分幽默话语生成和理解的重要阐释力。  相似文献   

16.
《雷雨》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周朴园和克劳狄斯分别是剧中的主要反面人物。他们生活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但是他们在生活的时代特征、在故事中的否定作用以及悲剧性结局等方面又有某些相似性。对他们这些相似性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部经典戏剧。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科研工作者在探索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研究,诸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空间状态的比较、时间变量的比较等,这些比较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就形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的转化。由此可见,比较研究、比较思维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然而,人们在应用比较研究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时,又发现某事物与某事物具备可比性,某事物与另一事物不具可比性。这就提出了一个何谓可比性的问题,这同样是科研工作者在进行比较研究中,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比较研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为要回答这一问题,作者想到从地质学家对一些最普遍而又长期难解的同一客体的双解地质现象及其规律的揭示中,可以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尽管多数学者在实际使用比较方法时,夹杂了归纳知识和控制变量两种不同的目的,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比较的意义更多在于控制而非归纳。多数事物之间都是可以比较的,但关键是要找到比较的逻辑。相似案例比较和相异案例比较都可以成为比较的基本逻辑。经典的比较方法主要在求同法和求异法的逻辑上展开。这两种方法的实质都是单因解释,而近年来比较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则是从单因解释转向多因解释,这主要表现为布尔代数和模糊集合方法的兴起以及事件分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田其治 《晋阳学刊》2012,(5):139-140
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要认识和把握由李中元、孙丽萍主编并于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第二轮《山西省志.社会科学志》(以下简称"社科志")的特点,就必须和首轮社科志进行比较。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在地方志发展历史上,社科志进入方志行列是从首轮社科志开  相似文献   

20.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