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救助制度从面对特殊群体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到定期定量的经常性救济,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林枫  蒋荣华 《社会学》2004,(4):22-27
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乞丐工作的立足点由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救助,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佐证。但救助管理办法作为一种普遍化的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社会救助事业及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在城市贫困治理中引入社会工作,应采取“设岗、搭台、培育、购买”等措施,使社会工作由专业教育逐步转型为社会实践,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使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救助事业。  相似文献   

4.
建立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01本文所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指的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通常的作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就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上述有关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界定:1.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造成贫困的原因中…  相似文献   

5.
大量失业农民工集聚城市,将使社会风险集中,对城市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权益问题、住房问题、救助问题、心理问题等,并积极发挥企业及各类团体的作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职业“跑站”现象是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在救助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跑站”者巧钻制度漏洞,想方设法骗取救助,并以此为业,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会救助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城市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社会救济对象和救济金支出在九十年代的变动分析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实施进行一点探索。一、贫困人口、城市社会救济对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贫困人口是指无法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低于社会公认的一般生活水准的那部分社会成员。贫困总是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落后联系在一起,因此,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或者说经济发展的总水平低下是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8.
城市低保制度实施十多年来,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体系。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事业与城市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1997年开始,我国部分有条件的省市逐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男性与女性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主体。为了使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更加开阔,使研究更加务实,更加贴近现实,我们在城市社会学中加入了性别视角。女性的解放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增加女性赋权也将会对城市的合理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于城市空间中女性生活空间的研究,将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女性的生活空间、生存处境不尽相同。为了使城市社会消除性别歧视,创立更加和谐互惠的城市生活环境,更需要加强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女性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6月开始,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广州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广州市荔湾区花地街开展“扶贫与扶志,救助与就业”城市反贫困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依据以“扶贫”为目标,“扶志”为辅助,“救助”为保障,“就业”为根本的工作思路,在城市贫困家庭中开展能力建设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乡低保以及社会救助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大规模的“应保尽保”扩面工作完成之后.社会救助工作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走向专业化.在此情境下.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为分析中国社会救助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从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政策变迁的维度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余年社会救助实践,分析了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行动原则和实践逻辑。认为,建党百余年来,社会救助在发展阶段、实施条件和政策理念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救助实践,不断推进社会救助的时代性回应、革命性变革、适应性调整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社会救助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社会救助人民性、保障性、民生性和法治性的发展要义,展现了在社会历史巨变中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救助模式日趋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失独家庭的救助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如宏观层面对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再如从微观层面分析各种专项救助。通过实地调研上海、江苏地区的失独家庭救助机构并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发现以政府、社会、宗教等不同力量为主导的救助模式发挥着不同的救助作用,政府倾向于财政支持,社会倾向于精神救助,宗教则在小范围内双重救助。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的北欧国家,在申请其他与收入丧失和社会境遇相关的援助而没有获准时,就有了接受社会救助的可能。在所有的北欧国家,社会救助都是经过家庭经济调查的,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将救助作为其最后的方式。救助是针对个人的,而救助的获准要根据满足生活开支的需要。社会救助大多以现金救助的形式支付,但它也可以用实物支付。怎样才能获准得到救助?社会救助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在北欧国家之间其规定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却无法避免穿梭于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自孙志刚被打致死事件之后,国家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而后又相继颁布了对于救济资金、未成年流浪人员保护等相关法规,旨在进一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本文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出发,发现现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正式作为一种职业,在上海已有5年的历程。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社区建设、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优抚保障、劳动就业、家庭和儿童福利服务、安老服务、青少年事务、预防犯罪等领域,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工职业化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目前已建成包括农村扶贫开发、城市就业扶助的反贫困行动,通过社会保险的贫困预防体系,以及通过社会救助的反贫困行动等主要的反贫困行动体系。在整个反贫困体系中,社会救助体系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反贫困行动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3亿,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型人口的社会。城乡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年人的问题也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从年龄上讲,人们普遍地认为中国城乡的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然而人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处于贫困状态下的老年人,关注贫困的规模、贫困的程度。目前,城市中居住的非农业户口的贫困老年人已经被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制度内,虽然,这一制度并没有涵盖城市中农业户口的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的老年人。然而,即使对于在城市居住的非农业户口的贫困老年人来说,救助的力度是否充分并及时到位,对于改善处于贫困中老年人的状况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将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调查和1992年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乡老年人中贫困的变化情况,为救助贫困老年人的社会介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应若平  王健  黄碧  颜欢 《社会学》2006,(4):17-22
城市流浪乞讨人口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新办法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20.
根据社会工作的特性,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在民政工作,特别是在社会救助领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一,运用社会工作能更好地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救助政策。从价值理念看,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是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贫困群体的需要和困境的深入了解和对社会救助政策的深入分析,找出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不足,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从而使相关政策法规更能体现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