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帖是古代尺牍当中的重要品种,过去对书帖的赏鉴比较集中于书法,作为文辞与书法的统一体而言,书帖有着远远超乎书法之外的文学审美特性.书帖的产生发展尤其是其艺术成就的取得,在六朝之际有一个不曾被研究者注意的重要原因,这就是玄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崇尚简约所体现的以少总多的玄学精神;"尺牍书疏,千里面目"所传递的玄逸魅力与主体性风范;玄学方法论言意之辨在帖学中的展示与诗性精神的融会.  相似文献   

2.
李建盛 《人文杂志》2004,(5):144-149
20世纪中国美学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情境和理论现代性需要 ,对艺术这一重要对象美学做出了充满悖论又富有启示的理论诠释 ,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 ,以 2 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艺术理论为主题 ,结合 2 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理论 ,论述和评价了四种美学类型及其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 ,最后提出美学应该走向开放的人文科学艺术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刻帖,其功能是专门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的复制品,大多是摹刻前代名人的法书,以书法优劣为选择标准,以简札、诗文为大宗,书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很少顾及文字内容,故内容庞杂,形式不一。专门作为研习书法用的刻帖,究竟起于何时。尚无定论,现所见可信的最早刻帖是北宋三年所刻的《淳化阁帖》,它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刻帖。明清时期,徽商富甲天下,  相似文献   

4.
浅评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典型化理论陶苏淮,王东成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艺术皙学——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黑格尔是西方美学思想集大成者,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西方美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美学思想给早期属于“青年黑格尔派...  相似文献   

5.
当代书法表现出鲜明的“非传统”性质,具体表现在重碑轻帖、重民间书法轻名家书法、重崇高美轻娟秀美、重视觉感受轻心灵内涵、重艺术性轻文字性等方面。究其原因,则在于人们要尽量突出书法艺术的艺术品位与时代特征,并尽量追求书法艺术的表现自我与表现情感功能。  相似文献   

6.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历史地理学家、藏书家和金石书法家,一生著作甚夥,其中书法理论著作《学书迩言》《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是他"碑帖并重"书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碑学发展以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开端,包世臣《艺舟双楫》进一步推广使碑学思想得到社会广泛响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为碑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杨守敬作为阮元、包世臣思想的追随者,将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这些观念成为清代倡导碑学的重要一环,为康氏《广艺舟双楫》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也为此书在日本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此文从杨守敬对历代碑帖的品评观来阐述其"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书法美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原理 ,书法美表现为 :一、书法线条本身的力度美 ;二、书法线条组合的和谐美 ;三、书法的意境美 ;四、书法的自然美 ;五、书法的异趣美。  相似文献   

8.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郭振华所著的《艺术家族与微观美学》一书,已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于1993年10月出版发行。《艺术家族与微观美学》一书共27万字,游弋于文学、美学、音乐、影视、建筑、舞蹈、书法七个领域,探(臣责)钩深,所证乃为规律性的揭示,一点一滴皆以心理科学为依据。它使美  相似文献   

9.
清末康有为书论的“法古”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康有为书论的“法古”思想郑祥玉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字广厦,又字长素,号更生,清末维新派首领,古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康氏在书学方面,写出了《广艺舟双楫》,提出了系统的书学理论。这里拟就康氏书论中的法古思想做一探讨。康有为早年对楷行...  相似文献   

10.
刘熙载的《艺概·书概》是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一个总结,尽管其中已经包含着某些近代精神气候所催生的新因素、新动向,但是它的理论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书法创作论基本上还是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围.《书概》对书体、书史、书法技巧和书法创作一一作了全面而又详尽的概括论述,论列的作品之多,牵涉的范围之广,以及以简概繁、举一反三的理论容量,在书法美学史上是少见的.他的美学思想在总体上是以概括、整理、总结的形式面对过去、面对古典美学的.  相似文献   

11.
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分别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或视听两种符号来传达民族审美情感。各类艺术品种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从不同的视角表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形成了诸多美学学科和分支。如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民族绘画美学,书法美学,以及戏剧、电影、建筑、雕刻的民族化理论等。这些独立的学科正在或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跨世纪历史性转换的前奏──美学转型问题研究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学转型的多元取向和多种建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改造完善实践美学取向、超越实践美学取向、审美文化取向、中国古典美学取向和辩证和谐美学取向五大取向。美学转型研究打破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理论格局,使美学呈现出多元并存、竞争发展的态势;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整合融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推动美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走向现实生活,切入审美实际;为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对话和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书法作为一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空间结构、抽象形式和线条律动语言,对20世纪以来西方各种流派的现代抽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启示和影响。而反过来讲,中国的书法要想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艺术,也应在艺术的独立品格、美学的创造精神、时代的表现特征等方面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中汲取必要的营养。  相似文献   

14.
法国学者维利里奥的速度理论把速度视为现代生活世界和现代感性的根本性维度,不仅以之考察哲学、政治问题,也对速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试图为艺术研究确立新的视域和范式。以速度为基本美学范畴重新审视现代艺术实践,以速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来理解当前新兴的艺术形态,是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前一方面,他认为对运动性、瞬间性、相对性等速度经验的审美表达是现代艺术形式探索的出发点,而速度技术带来的“竞速”价值取向则造就了现代艺术史的加速现象;在后一个方面,他通过对“马达艺术”和“光线艺术”的命名和分析,致力于确立一种能够把技术要素纳入新兴艺术的审美形态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5.
美学与艺术学不易分开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同为对艺术的感性认识这点上。然而,美学是以研究美为目的,以对感觉形象引起精神愉悦为基准,它是依附于欣赏二度艺术创造的层面上。而艺术学理论则要穿越艺术欣赏的层面,深入艺术进行原创性研究。艺术家经验的直觉思维带有审美因素,但美包含于形象创造之中。艺术家的直觉冲动与创造力,始源于对生命和灵魂的触摸,艺术对生命经验的表现,显示了对审美主体经验的遮覆与超越。艺术技法和表现手段是通过形象创造包蕴美,不属于美学范畴。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构成以作品欣赏为叠合的交叉关系,而艺术原创性研究则依赖于原初的艺术创造实践。中国古代艺术直观感悟的经验性理论,是原创性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几千年来,多少人在书法艺术上取得造诣,都没能离开学习古人,从入帖临学到精熟出帖,先继承后创新,最后出帖融入自己的艺术认识,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面貌,达到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说“韵”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从“韵”语义的历史流变可见,“韵”的传达表现,既强调超迈不俗的内在精神与个性情趣之美,又追求一种淡泊自然、含蓄空灵、意在言外的意境风格表现。“韵”与重神写意理论不同,有着更明确的源自庄、禅的哲学美学基础与文化内涵。“韵”范畴在魏晋和宋代得到推重,从艺术创造和艺术品味两个方面大大深化了古代审美意境和风格理论。“韵”还典型地体现了山水画审美意识和追求,这又为进而考察古典美学具体范畴在不同艺术类型表现上的特殊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6,(10)
作为唐代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张怀瓘构建了宏大的书法美学理论体系,不仅在书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史意义。其"风神骨气"的审美理想,表征着盛唐美学气象;其"神彩"说则代表着唐代美学理论的高峰;其"神、妙、能"三品的审美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后世书画品评和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影响;其推崇"骨丰肉润"的形式美学观念,确立了后世书法形式批评核心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20.
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王鍾陵虽然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书法写作实践和书法鉴赏传统以及丰富的书法理论资料,但是在一个新时代中建构书法美学体系,并不是对这些资料加以归类和简单的分析便可以做到的。我们所处的当前这个社会一文化的转型时代,要求也提供了研究者们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