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人凌迪知所撰《万姓统谱》 ,曾为《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所收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 1994年以此为底本 ,作为“四部类书丛刊”之一 ,重新印行于世。该书凡一百五十卷 ,分韵编次 ,先常姓 ,后稀姓 ,每姓下先注郡望五音及所自出 ,而后依时代分列人物 ,至明万历朝而止。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其“胪载详尽 ,考姓氏者莫便于是书”。然而其中“鲍姓”条所列人物多有误。《万姓统谱》(上海古籍 1994年版 ,第二册 )“鲍姓条”载 :鲍靓 (三国 ) ,陈留人 ,为南海太守。尝遇阴长生 ,授秘诀。一日行部入海 ,遇风 ,饥甚 ,取白石煮食之。又与葛洪善 ,遂…  相似文献   

2.
(一) 《江汉论坛》1980年第2期发表了李学勤同志《谈祝融八姓》(以下简称《八姓》)一文,结合“楚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清理祝融八姓,应当说,这是颇有意义的。“祝融八姓”对楚人和楚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相关宗国诸问题,具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定位  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仔细分析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因为,在小平同志1992年的谈话全文中,“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前后都紧联着…  相似文献   

4.
说"飞单"     
不知从何时起,报刊、网络等媒体出现了“飞单”一词。例如:(1)昨晚,汉口沿江大道一火锅城突然停电,慌乱之中,上千名顾客“飞单”。(楚天都市报2002-08-25)笔者出于好奇,查阅了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飞单”并未收入该词典。此后,笔者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发现该词使用频率较高,且部分新闻更是以这个词作为标题内容,便觉得有说说的必要了。参看上例的上下文,所谓的“飞单”就是俗称的“逃帐”。“飞单”作“逃帐”用的用例现在最为常见,下面是我们摘录的几例:(2)(新闻标题)红灯一亮开门就跑交警的哥合抓“飞单”客(楚天金…  相似文献   

5.
屈原和楚王的姓氏问题,只要翻阅一下《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屈原列传》,不难看出他们原来都同姓“芈”(mǐ)而不姓屈和熊。然而在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书刊上,对屈原与楚王的姓氏问题却产生了种种说法。有的说“屈原和楚王同宗不同姓”;有的提出“屈原和楚王同姓,而楚王却姓熊不姓屈,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有的则解释说:“春秋时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食采于屈邑,遂以‘屈’为姓,成为楚王族三族之一”。说屈原的祖先“瑕”因封地“屈”而得姓是对的。但说楚武王熊通姓“熊”则不妥,把屈瑕也冠以“熊”姓就更离谱了。因为“熊”在当时并非楚王之姓,更不是屈瑕的原姓。关于楚族的来源及其  相似文献   

6.
《金帐桦皮书》是在桦树皮上书写的古代蒙古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这一手稿发现自远离蒙古帝国中心的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领地亦的勒河(今伏尔加河)东岸,因而学术界称其为《金帐桦皮书》。根据作品内容也有称其为,“黄莺儿与额勒卜尔老母对”唱词”或简称“母子歌”者。 自1930年发现了《金帐桦皮书》手稿残页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致力于《金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先秦楚人族姓应该有二,一为“学”,一为“熊”。《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索隐》引《世本》也谓:“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那么,楚的族姓应该是“芈”。然而楚的先世由穴熊(季连之孙)开始,姓名上都有“熊”字。除穴熊、(?)熊的“熊”字缀于后外,鬻熊子熊丽以下,都以“熊”冠于首。虽然《楚世家》特别声明熊绎(熊丽之孙)受周成王封于楚蛮,“姓芈氏”,但是由于楚的世系诸王一概称作“熊某”,所以后代学人有不少认为楚的族姓为“熊”。据李平心先生说,楚既为熊姓又为芈姓,因为“古代方国往往有两个以上姓  相似文献   

8.
辽代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①宫制也相应分为北、南两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①对此,《辽史·百官志》分别记载北、南两面宫。其中许多地方自相矛盾,错误百出。本文仅就枢密、宣徽、翰林三院作些考辨。  相似文献   

9.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10.
嫪毐姓什么?     
嫪lao(?)ai,今人读为涝矮。钱大昕引《史记·正义》“音纪虬反”又引《汉书·南越传》“婴齐取邯郸摎氏女”,《史记索引》“音纪虬反”。摎姓出邯郸,古摎嫪通用?萸纤祴??)应读jiuai(鸠矮)。今天认为嫪lao 是姓。是姓,就得有同姓的人,可是谁能找出第二个姓嫪的人呢?吕不韦和赵姬固然是邯郸人,而嫪(?)是吕不韦在秦时物色来的,怎么证明他是邯郸人  相似文献   

11.
《洛阳伽蓝记》作者的姓名,目前该书各种版本、校注本,各类文史工具书,以及名人学者的著述,几乎都记为“杨衒之”。看来,作者姓“杨”,似已成定论,其实不然。 关于此书作者的尊姓,历史上本有“杨” “羊”、“阳”三姓之说。记作“杨衒之”的,有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记作“羊衒之”的,有唐刘知几《史通》,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记作“阳衒之”的,有《新唐书艺文志》、唐朝道宣《广弘明集》,元朝《河南志》等。 同一个人,史籍上竟有三个姓,这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那么,作者究竟姓杨、姓羊,还是姓阳呢:遗憾的是,作者在正史中无传,其他史籍也不见载。惟有《广弘明集》中有其极简略的小传:“阳衒之,北平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競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广弘明集》以“采摭浩博”,有不少 “坠简遗文”而著称于世,且道宣乃唐朝高僧,对  相似文献   

12.
认为吕纬甫是“落伍者”,是“颓唐的悲剧人物”,这在现代文学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鲁迅的好朋友曹聚仁先生认为,《在酒楼上》(以下简称《酒》)是鲁迅小说中“最成功的一篇”,因为“表现了中年人的情怀”。他认为《酒》是把真的鲁迅勾划出来了,他就是吕纬甫”。[1]且不说《酒》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鲁迅本人的经历(如:到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弟弟早死,为祖母、小弟迁葬的事实及有关苍蝇飞了一圈又停在原地的议论),单就小说中体现的吕纬甫与鲁迅相似的思想看,就可以说:鲁迅就是吕纬甫。结论当然应从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中得出。先从小说中的“我”…  相似文献   

13.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15.
《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载有《隋唐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的关系》。此文有这样一句话:“唐太宗下诏命张饮、高会接见了各族首领……”(见第90页倒数第11行),这里,把“张饮高会”拦腰断开,加一“命”字,成了两位唐官的姓名。《新唐书·回鹘上》的原文为:“有诏张饮高会,引见渠长等……”,此处“张”,应读去声,与‘帐”相通。所谓“张饮高会”,就是在帐中设盛大宴会,而不是“张饮”、“高会”二人姓名。  相似文献   

16.
大理 《西部论坛》2001,3(4):58-58
《学习时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思想历程的历次突破进行了总结,这些突破包括:打破“个人崇拜”的桎梏,树立群众的权威;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树立实践的权威;走出姓“马”姓“修”的误区,树立生产力的权威;搞清姓“社”姓“资”的范围,树立市场经济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正> 周代是我国礼俗的大成时期。在周代的诸多礼浴中,尤以婚姻礼俗最为引人注目,有礼“本于昏”(《礼记·昏义》)之说。而其中“同姓不婚”又为最大戒律,向为研究者所重视。然自汉唐的博士硕儒乃至今天的专家学者在对“同姓不婚”的理解上仍存在着原则分歧。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谈点个人看法,以期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关于“同姓不婚”的记述以《左传》与礼书为最集中。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男女辨姓”。昭公元年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等等。又如《礼记·坊记》说:“取妻不取同姓。”《曲礼》说:“取妻不取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大传》说:“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等等。汉人许慎说:“诸侯娶同姓”(《五经异义》)。意在否定周代有“同姓不婚”的规定。古籍中确有“诸侯娶同姓”的记载,如晋献公娶狐姬、骊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平公内“有四姬焉”(昭公元年),鲁昭公娶吴孟姬(哀公十二年)等。但这些都是个别事  相似文献   

18.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19.
贺卫、王浣尘在《以制度创新抑制寻租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中,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了以制度创新抑制寻租的五个必要条件。作者认为寻租产生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所造成的垄断,是政府“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的结果。文章强调,经济人的寻相诱发了腐败,要抑制这种寻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使经济人不能为、不敢为、不必为和不愿为。  现实社会主义的种种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阶级理论的偏差。陆国梁撰写的《阶级理论再考察》一文,根据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决定劳动组织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传统的阶级理论作…  相似文献   

20.
商人亡国于酗酒,这似乎已成了历史的定论。周人在灭商之后,对此殷鉴尤其深信不疑。周王朝初建之际,竟把根绝商人的酗酒恶习作为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保存至今的周初重要文献《酒诰》,就是对这一历史情况的最好说明。 据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讲,《酒诰》颁布的背景是“周公旦惧康叔齿少,……告以纣之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从《酒诰》内容看,司马迁的说法是可信的。文中实际是周公借助成王的名义,在过去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妹邦”,有针对性地颁布的一份重要的政治文告,这份文告既是讲给周人听的,更是讲给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