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叔敖的籍贯,旧史学者认为是河南固始县人。这是根据《荀子·非相》篇:“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东汉邯郸淳《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1976年新版《辞海》历史分册仍沿此说。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死,王果  相似文献   

2.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庄王的著名令尹。但孙叔敖是哪里人,迄今诸说互歧,悬疑千年。袁纯富在《孙叔敖籍贯小考》,(《江汉论坛》1981年第6期)中,对孙叔敖的籍贯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孙叔敖为楚郢人的结论,但其论述仍有不够完全之嫌,且目前仍有一些著述认为孙叔敖是河南期恩人。如黄德馨的《楚国史活》仍持“隐居期思”和“期思之鄙人”说。因此,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3.
安丰塘,原名期思陂,亦名芍陂。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座落在安徽寿县境内。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八十余年,仍有灌溉之利,实在难能可贵。相传这一工程的创建人是春秋楚国的孙叔敖。 一、孙叔敖其人。《左传》宣公十一年载:“令尹(艹为)艾猎城沂。注:艾猎,孙叔敖也。”宣公十二年载:“(艹为)敖为宰。注:药敖,孙叔敖也。”《荀子·非相篇》说:“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吕氏春秋·不苟论》说:孙叔敖是沈尹茎的好友。“荆王欲以(沈)  相似文献   

4.
楚国诸敖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左传》、《史记》等典籍中记载了有关楚文化的专有名称若敖、莫敖、?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共敖等诸敖,除霄敖、共敖外,均见于《左传》.这些"敖"作何解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注释处于比较零乱的状况.先以杜预《左传集解》为例.  相似文献   

5.
楚"敖"是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历史的纵的角度出发,对楚国诸敖归类分析,以见出同中之异,进一步确定楚敖的内涵与外延;与楚敖有关的历史悬案,如被史家遗忘了一千多年的楚厉王以及屈完的职官问题等,也尽可能一一甄别.一楚国最早之敖即国君《史记·楚世家》称楚君为王自楚武王始,楚武王之前,有若敖、霄敖、蚡冒.若敖之前只有人名排列.武王之前楚国之敖即君主,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吴文英(号梦窗)有《瑶华·戏虞宜兴》一词,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认为虞宜兴"必(虞)允文孙曾也",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认为"允文,宜兴人",又通过"吴香"一语,定此词"在吴幕作",吴熊和先生《唐宋词汇评》也认为宜兴是虞氏籍贯。上考对错交互,尚有可辨可补之处。  相似文献   

7.
张博泉先生在《金代奴婢问题的研究》(见《史学月刊》1965年第9期)一文中提出:"驱不是奴婢,而是奴婢放免后才能成为驱."驱的地位虽低于一般良民,但却高于奴婢."在其以后发表的论著《金代经济史略》(198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和《辽金"二税户"研究》(《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中,张先生仍然保持同样观点.我们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写出来向张先生求教与商榷.首先是驱的来源问题.张文认为金代契丹族的驱奴,可能即由辽时的部曲和一部  相似文献   

8.
楚国的“莫敖”之官与“屈氏”之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敖”一名,始见于《左传》桓公十年。杜预《左传集解》注:“莫敖,楚官名。”杜氏此解,古今史家大多从之,无甚异议。但略检楚史,却又令人对这一官名感到疑而难明。所疑者一,楚贵族统治者中,称“敖”者甚多,除莫敖之外,还有若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艹为)敖、阎敖等。诸敖之间,显然关系甚密,但它们或为国君之称,或为楚王未得王谥之号,或为氏族之名,皆非官名,为何独有莫敖成为官名? 所疑者二,楚国官名虽多异于中原诸  相似文献   

9.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见于《史记·项羽本纪》.自龚维英在1984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三户"新释》以来,鲁歌发表《三户"与"三闾"》(《光明日报》1984.11.28),张国光发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解》(《江汉论坛》1985年第2期),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不揣浅陋,也献一孔之得.请方家读者指正.我以为,"三户"指陈胜、项羽和刘邦.秦统一中国后,始皇为巩固统一虽然干过一些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但他的横征暴敛、急法苛刑使各阶级、各等级的人都感到恐惧、窒息.特别是在统一战争中,秦对山  相似文献   

10.
<正> 陈乃圣同志在《浅议社会主义产品成本内容》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产品成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实际成本" (见《东岳论丛》1983年第6期).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大家知道,所谓"商品的实际成本",按照马克思的原话来说就是"商品的实际费用"或"商品的价值".原因是:它们都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资本论》第3卷第33页).  相似文献   

11.
宋末著名爱国诗人谢翱(1249-1295),《宋史》无考,有关他的籍贯问题,宋、元、明、清的文献资料记载,说法各异.如宋末方凤《谢君皋羽行状》云"福之长溪人";邓牧《谢皋父传》云"延平人";元代任士林《谢处士传》云"闽人";元末明初张丁《登西台恸哭记注》云:"《登西台恸哭记》者,粤谢翱之所作也."谢翱在自撰的《金华洞人物古迹记》中也署款云:"粤人谢翱记."明代邓椿《宋隐士谢皋羽先生墓碑记》云"闽宁人".清代邵武司训张宏栈《传谢皋羽遗事》又重持"长溪人"之说.近人郑贞文在《闽贤事略》、刘禺生在《世载堂杂隐》中又各开"霞浦人"和"广东人"之嚆矢.解放后出版的宋诗选、文学史以及介绍谢翱生平的文章,沿用郑说将谢翱的籍贯写成长溪(福建霞浦县).为了弄清谢翱的原籍.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从淳祐五年析长溪建置福安县看出  相似文献   

12.
一、胡雪岩原本就是绩溪人杭州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高念华先生于2005年9月20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一文。挑起了新一轮的胡雪岩籍贯之争。胡雪岩原本就是绩溪人,其直系后代也都是认同的。但是.史书对他的籍贯确有不同表述,所以史学界有过争论。胡雪岩究竟是绩溪人还是杭州人,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或者说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凭依新掌握的史料,发表新的看法,相互探讨,相互切磋,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高先生听到绩溪人胡维平的不同声音后。又偕同张倩、段虹二位先生于同年12月16日仍在《中国文物报》刊出《评析:误认胡雪岩为绩溪人的例证》,文章一开头就称:“近年来,为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各地大打名人牌,希望能以名人效应带动经济效应。胡雪岩也以其特有的商人魅力。  相似文献   

13.
对“鄂西神兵”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在《江汉论坛》1985年第1期上由梅兴无同志撰写的《鄂西"神兵"起义纪略》(下称《纪略》),对二十世纪起鄂西神兵,特别是咸丰神兵,作出了细致的记述.可是,我读了《纪略》以后,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关于矛盾法则的探讨中,一些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内在矛盾"和"内外矛盾"这两个命题提出了批评.一种批评针对"内在矛盾"说.有的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这一命题没能说明事物的发展动力的复杂性、综合性(参见孙凯飞《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哲学研究》1984年第12期);有的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外在矛盾即内外因交互运动的结果,事物根本不可能脱离外因单凭自己的力量而发展,"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企图(参见张瑞甫《两个哲学观点质疑》,《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另一种批评则针对"内外矛盾"说.有的提出,作为揭示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和源泉的矛盾范畴,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划分,不仅没有能够说明事物的自己运动,反而暗含了这样一个可导性命题:因为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海”在粤语区人的口语里 ,除指海洋外 ,还有两个不同于普通话的义项 :其一 ,指江、河 ;其二 ,特指珠江。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 ( 1 63 0— 1 696)在《广东新语》中说广州“凡水皆曰‘海’ ,所见无非海也。出洋谓之‘下海’ ,入江谓之‘上海’也”[1] ( 3 0 8页 )。 1 9世纪中叶到广东传教的西方传教士W Lobscheid编纂的《汉英字典》对这一词语的释义也与屈大均相合 :海 ,sea ;adeepbay ;ariver ( 2 5 8页 ) [2 ] 。写于清朝的一首《广州竹枝词》 :“十亩浓阴荫绿榕 ,妾家门对白云峰。郎来郎去东西海 ,东不相逢西…  相似文献   

16.
“五至”、“三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民之父母》的发表,为解决《孔子家语》伪书公案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研究孔子思想充实了新的材料。其中"五至"的具体内容与《家语.论礼》和《礼记.孔子闲居》所记有异,直接关系对各自原始性的判定以及思想内涵的阐发。比勘三者原文,从文字训诂角度重作分析,《民之父母》之"五至"较传世本更为合理原始。而文中"三无"之内容,则是具体实在的,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不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如何保持党政机关的廉洁问题,已经尖锐地提到党和国家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面前,是当前的一件大事.为政清廉,在历史上它列于巩固统治阶级政权,实现统治者利益起过很大作用;在现阶段,它对于树立各级党政机关的威信,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所谓廉洁,即为政清廉或吏治清廉.为政清廉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翻开我国的历史,历代明君贤相都非常注意吏治清廉.例如,《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好官,就是为政清廉的孙叔敖.孙叔敖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他在楚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载蔡鸿源、孙必有两同志《关于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代表人数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根据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档案中关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所记载的会议情况,提供了代表名单及出席的代表人数.读后发现一些问题,愿写出供蔡、孙两同志及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出自《礼记·檀弓》的“嗟来之食”的成语,是人们所熟知的。新《辞海》在“嗟来食”条下引录原文作了这样的标点:“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其他选本,对“嗟来食”句,亦莫不作如是标点。有的并根据这种标点,将此句语译为“喂!你来吃吧!”或“喂!来吃吧!”(分别见《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二、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寓言选》)。对“嗟来食”作如是标点和解释,粗粗看来,亦似相合,但若从词汇发展的角度作历史的考察,却发现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格局,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时空背景中,将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历史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崭新概念,并给以明确的质的规定,标明它如何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也想在这里探讨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品格及其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