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纪之交.我的机会终于来了,凤凰卫视邀请我加盟,打造凤凰资讯台,实现24小时新闻台。 当时,我在台湾已经做了十年,去不去香港? 对我来说,香港是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我结了婚。女儿刚刚1岁,父母都不赞同我离开台湾。但是,太太支持我,她说,只要我高兴,不后悔就好。其实,她也舍不得我.我刚离家的时候,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相似文献   

2.
有一件事情是我一生难忘的,这件事令我厌恶,但对我很重要。大概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学习很好,伶牙俐齿,穿得也干净。这种女孩儿都会当个小干部,很不吃亏的样子。有一天放学,我跟一帮同学在操场上玩,书包就堆在旁边的地上。忽然,有个同学说:“张越,她动你书包!”  相似文献   

3.
眼角眉梢     
看人要看眼角眉梢,最早是母亲告诉我的。第一回也并非直接告诉我,那一年我还在上学,姐姐已经上到高中,她约了几个同学来家里玩,有男生也有女生,我混在他们中间厮闹,非常快活,当中去了趟厨房,只见妈妈正在那里跟爸爸说话,爸爸对妈妈前面说的话似乎不以为然,妈妈就把姐姐的小名和一位男生的外号并提,对爸爸说:“别看他们总隔着几个同学……唉,看人要看眼角眉梢啊……我真有点担心!”  相似文献   

4.
买个地铁     
阿联酋学生给他爸发了封电子邮件:“老爸,柏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人都很友善。但是我进了学校有点不好意思。别人都坐地铁上学,就我开一个纯金奔驰。”爸爸回信:“儿子,给你转了2亿美元过去。别给我丢人了,赶紧去买个地铁!”  相似文献   

5.
言语的伤害有时比利刃更加伤人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儿,脾气特别暴躁。直到上大学的时候,还时常因为一些学习、生活上的琐事而与同寝的同学吵闹,甚至出口伤人。当同学知道她的脾气后,就任她如何大发雌威,也从不与她计较,也就不会和她争吵。漂亮女孩的怒气无处发泄,每发一次脾气就要撕破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  相似文献   

6.
台湾之行使我迷上了汉语 我学汉语的动机很简单。我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十年以前)我去过中国台湾一个月。那次所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汉语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上大学以后,我更专心学习汉语。我认为要掌握一种外语,一定要多听、多说、多看、多写。同时更需要了解其国家的情况,了解其语言在社会上、历史上、文化上等背景。我在日本尽量多看点介绍中国的书或有关中国的新闻,有的时候去找中国老师或去过中国的同学问一问中国的情况。越听他们的介绍越想去中国大陆了。不过当时我没有钱,如果去先要赚钱。我打了不少工,但没有赚多少钱。  相似文献   

7.
林清美,一个富有中国味的名字。可她却是一位地地道道60多岁的日本退休教师。她曾随丈夫林正康先生于1993-1995年在我工作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任教,同时,也是我教了两年汉语的一位“学生”。林清美老师离开中国回日本已有两年多了,可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怀念她。一直打算把我认识的这位日本老师兼“学生”的一些事写出来,第一次见到林清美老师的情景至今令我难忘。那是1993年9月,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我,请我给刚来中国的日本老师林清美教汉语。当时我没多想就答应了,可第二天去见面的路上,心里不免犯起响咕来。我一句口语都不会…  相似文献   

8.
记得那还是在十多年前,表弟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表弟他们刚初中毕业,就被一锅端地下放到了农村插队。陆续返城后,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一天,他的同学遇到了一位中学校长,闲聊中得知该校现缺一名老师,“如果英语好的话,可以考虑去给代课……”这位同学知道自己在初中时只学过一年的俄语,  相似文献   

9.
忘不了我一伸手,她脸上的惊慌,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抹潮红,像水滴在宣纸上似的,迅捷滴满她青春的脸庞。那是高考前,学生们都低头在自修,我在课桌间来回转着圈,不时解答一两个疑问。在这期间,她一直目不斜视地坐在座位上,快速地宣判什么。她面前摊着课本,但我还是在那课本下轻易地发现了一张粉红色的信纸,纸上飘着点点梅花,雪花似的。她的字一个个落到那上面,也如同盛开的小花。我站在她身后看了一会儿,确信她写的东西完全与学习无关。所以,在她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含笑地向她伸出手去:给我——虽是温柔的低声的,但却不容置疑。她愣怔半天,慢慢把手上的东西递过来。  相似文献   

10.
我和她相识是在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她美丽大方,才华出众。她是学音乐的,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弹着一手好钢琴。在整晚的聚会中,她的钢琴始终牵动所有人的心,她弹出的曲子,总是让人情不自禁翩翩起舞。她和她演奏的曲子一样,是那样具有激情,那样具有青春活力,吸引着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从那晚以后,我的记忆中就再也抹不去她的身影。我总是想方设法接近她。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的,于是就在每天下课以后去学院门口等她。很快我就知道她在一家酒吧打工,每晚7点到11点在酒吧弹钢琴。于是我就开始天天占据那家酒吧的一角偷偷地注视她,欣赏她的…  相似文献   

11.
安吉丽娜·郝思佳(Angelina Horsinka)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生,学习亚洲文化。2014年她跟我联系,希望能到兰州来实习,而我当时在陇南支教,她就说愿意跟我来甘肃陇南的礼县盐官镇支教。我说乡下的条件很苦,她说她不怕。于是2014年9月2日至9月28日,安吉丽娜在礼县二中成为了一名支教。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天时间,礼县二中师生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吉丽娜在离开前一晚对我说:"我希望再来这个地方,虽然我现在还没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使我对于如何教好数学课有了更多的思考,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尊重科学家,尊重那些孜孜不倦为科学事业而努力的人.激励他们去喜欢,去热爱,去用心的学好这门课程,让数学的奇葩绽放在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13.
有幸参观《盐城市反腐败成果展览》,展板上在介绍腐败分子忏悔自己违法犯罪的原因时,几乎都有这样一句话:“由于我平时放松政治学习,思想上逐步蜕化变质,以至触犯党纪国法……我好悔啊!” 然而,后悔已经迟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卖后悔药的!  相似文献   

14.
勇者物语     
我有个大学同学,女生,长相很像美国电视节目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嗯,奥普拉长什么样自己去搜索。这位整个大学生涯都是特别普通的女生,在大四那年,忽然有人看见她跟我们的英语老师手牵手在逛街。补充一下,那老师挺矮,男女身高居然刚好相等。闲言碎语小道八卦传出,还据说系里找男老师谈话施压。多年后,我在回家路上遇到英语老师,问他近况。他笑容满面说自己还在任教,那女生一毕业他们就结婚了,买房了生娃了。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参加工作仅有三年时间,在教育学生方面缺少一些好的方法.但从一次语文课中我悟出了一点:老师爱学生只要发自内心就够了. 那次语文课,我让学生完成一道写自己愿望的题.我们班一位平时淘气、捣蛋、爱惹是生非的学生,他是这样写的: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妈妈能每天高兴的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愿望是,老师能天天笑眯眯的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当看到这位同学的作业时,我真的很高兴,而且高兴之余也有些感动.我毫不犹豫的在后面写道:好,你真棒!你一点也不笨,你妈妈看了也会这么认为的.  相似文献   

16.
生命有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尊重与公正。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学生也不例外。常常听到学生们在背后悄悄的议论说,某某老师,成绩好的同学犯了错轻描淡写的批评一下,成绩不好的同学犯了错就  相似文献   

17.
佚名 《人才瞭望》2003,(5):55-55
一批应届学生,实习时被带到某部委实验室里参观。在会议室里等待部长的到来时,有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木然地看她忙活着,其中一个还问了句:“有绿茶吗?”轮到—个名叫林晖的同学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你了。”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门开了,部长走进来和同学们打招呼,但却没有一个人回应。林晖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部长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所以这次我亲自跟大家讲些有关的情况。我看同学们…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指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探索真理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好奇的,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心向神往地去探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不仅不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折磨,而且还会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去阅读、求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因此,在知识严谨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兴趣的激发来淡谈我近几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unit5 story time部分没有背好的同学站起来!"十五六个孩子唰的一声都站了起来。"你们是怎么回事啊?上个星期布置的任务到现在还没有完成,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学生们望着我,刚想说算了,下午把课文背好,可是看到站起来的学生里居然还有孩子在笑,本来已经压下去的火,一下子涌了出来,"背书背不好,还笑,怎么就没有一点上进心呢,……"一肚子的话瞬间涌出。心里想着:真是气死我了,上周就已经布置的背诵任务,到现在还没有完成,简直不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这次不给你们点颜色看看,下次就更难完成背诵任务了。  相似文献   

20.
奥莉娅(PronkinaOlga)来自俄罗斯西南部的奔萨州奔萨市,距离莫斯科640公里,很少有中国人听过这个地方。这里地处平原,被茂密的森林包围,盛产各种农产品,还出了很多演员、学者和运动员。2009年,奥莉娅跟随中国丈夫来到中国,扎根兰州,再也没有离开。"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际,奥莉娅远在俄罗斯的妈妈一遍一遍给她打电话,哭着说,"孩子,你回俄罗斯来隔离吧,我们这里没有病毒"。奥莉娅一边安慰她的妈妈一边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兰州,就在中国。这里有我的家庭,我的学生,我的敦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