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育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为我们拓展学生德育教育空间,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调动学生探究知识、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把德育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在技工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开展创业教育实训很重要。构建专业课实训、创业教育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创业教育实训体系,可以把创业教育实训落到实处,为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11,(8):68-68
近年来.雨花台区紧紧密结合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坚持突出对外宣传工作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注重在内容上求真.在主题上求实.在形式上求新.不断提升对外宣传稿件质量.使全区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工作实现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11,(35):41-43
过去的五年,是南京地铁实施“三位一体”战略格局、开创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发展基础的五年。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即线上和线下学习为一条主线,教学分为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师生互动和课后实践拓展三步走。将移动互联网与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生态学前教育观要求对幼儿教育中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要协调一致,形成开放、动态、全面和谐的生态学前教育模式。本文围绕“三位一体”生态学前教育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生态学前教育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出现了“马克思热”.此次“马克思热”集中于学术界,社会影响力有限,西方传统左翼政党未能借机摆脱困境,国际共运高潮也未随之到来.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的“马克思热”,既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瓶颈”的表现,又是解决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是新自由主义危机的充分暴露、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再次印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要抓住时机在理论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中深化改革,以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发展·改革·稳定”与“四个坚持”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在“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中,“发展”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是三位中的第一阶段,发展是目的、是中心;“改革”是“发展”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它是三位中的第二阶段;“稳定”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前提、条件和保证,更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目标和归宿,它是三位中的第三阶段.“发展·改革·稳定”是同一层次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概念,而“四个坚持”是决定“发展·改革·稳定”的发展方向、根本性质和终极目标.“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必须寓于“四个坚持”这一本体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从金融危机引发了社会对财经记者从业实践的反思入手,提出一种教师—从业人员—学生"三位一体"的财经新闻教学模式,目的是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的问题,培养财经新闻记者的系统思维和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教学模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程序与载体,关乎教学质量与效果。随着经济社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成为备受大众关注的问题,老年照护人才已经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为加大老年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养老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应用于老年照护人才培养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老年照护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由美国寡头垄断利益集团所操纵的新自由主义和美元霸权是导致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而“金融监管缺失论”、“消费需求过度论”、“金融创新过度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全球经济失衡论”等众多解释只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种次生原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解释。本文还解释了新自由主义如何通过重构国家干预的作用.使之扭曲为培育泡沫经济的工具.对只看到表面现象并为新自由主义开脱的“政府干预失灵论”提出了质疑。提出上述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才能采取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并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本文就我国如何拒绝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并破解美元霸权,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拒绝自由贸易,抛弃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减少乃至最后基本上停止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坚决实施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易量化、数据容易获得、简洁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1998-2000年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香港、汉城、上海和泰国这八个地区与国家的数据,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方法,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检验所设计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对国际金融中心评估的显著性。最后,利用得到的回归模型对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发现目前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个距离主要体现在金融方面。上海能否在短期内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于上海的金融业能否迅速发展,提高金融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3.
对近 10年来我国金融结构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 ,指出了我国金融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阐述了我国金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要求 ,同时论述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对策 ,即应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 ,加强金融结构创新 ,促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大力发展股票市场 ,并且应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以便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更好地参与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从国际横向与纵向比较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金融结构所处的状态,表明国际银行功能的稳步增强、证券市场的巨大波动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金融结构不再属于银行主导型。不能低估目前证券市场的作用,也不能过度强调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渠道稳定、市场渠道波动大,政策制定时应考虑银行渠道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继而发展为全面的金融危机,给美国以及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凸显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探讨了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英国、美国和中国金融监管法律框架的变革和完善,得出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法律约束力更强,更加注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金融体制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学界开始反思国际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本质及缺陷,加强对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环境优化以及结构升级等问题的研究。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目前对金融市场的体制改革、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等环境因素的研究占主要地位,同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研究也成为了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通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对各国货币体系改革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各方案都只是短期的补救之举,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即改革汇率制度与储备货币。单一货币是解决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与浮动性矛盾的出路,而且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各国在国际竞争中均有其必须维护且不可触动的核心经济利益。世界范围内的“美元霸权”,体现着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为维护和深化其核心利益,美国在国际竞争中采取了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手段;不断累积的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为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带来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法并没有发挥出金融稳定的功能。研究从国际金融法的视角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防范,认为无法规制不公正的国际金融秩序、系统风险无法化解和防范以及存在效力和内容方面的不足和漏洞是危机的主要成因,而转变发展理念、建立正式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价值取向安全与效率并重、扩大调整范围和转变方法、统一金融立法以及制度创新是防范危机的积极演变。因此,国际金融法要作出循序渐进的调整,并遵照公法与私法协调发展规律,同时提升保障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动荡和危机的功能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法系国际化的背景下,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大法系趋于融合,特别是判例与立法互动发展,在金融法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当代金融法律正处于完善过程当中,国际金融危机成为重要推动因素,相关做法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启示。主要包括:提高涉案人员的违法成本,发挥法律威慑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基础作用;增强市场透明度,打击欺诈行为,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改善实际效果;重视监管空白地带的潜在风险,完善中央与地方的监管分工机制,完善工作组层面的监管协同机制;重视完善高风险金融活动的约束规则,并完善风险隔离机制和应急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