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作家李佩甫的乡土小说以"绵羊地"的审美意境营造而闻名,里边的百姓一族是作为其国民性批判和探索主题的主要对象而出现的.他们身上所积淀的这块土地上的一种"有气无骨"的精神气质,成了这块土地上的"绵羊"族.因而这也造成了他们自身生存的严重缺陷状态,并不断地强化着自身的苦难命运.  相似文献   

2.
清晨,米粒睁开眼睛,看见床头柜上蹲着一只雪白的绵羊。“早安,小姑娘。”绵羊开口说话了,它“扑腾”一下跳到地板上。米粒吓了一跳,吃惊地问;“你会说话?你从哪儿来的?”“还是先回答我的问题吧!”绵羊歪着脑袋说,“小姑娘,你昨晚睡觉时是不是数绵羊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流行此种说法:“蛮”为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称呼,“蛮”即“野蛮“、“不开化”之义,“蛮”字从虫,即表示不把他们当人。如《民族语文》82年1期37页:“从意义上看,‘蛮’是个贬称,古代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白耀天《僮族源流试探》:“(有的人)不审慎地考证就把史书上的‘蛮’……完全加在僮族的头上,试想僮族怎么能接受呢?我们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封建的統治阶級——地主、貴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則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貴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將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給地主、貴族和皇室享用。这种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这是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期盼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大喜日子,也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变为现实的日子。邓小平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未能实现其到香港这块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遗愿,但香港回归已成定局,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将变为现实。在这样的历史关节点上,探讨“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内涵、“一国两制”的客观依据与理论根据、“一国两制”重大的意义等问题,既是对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最好纪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执行“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九七后的繁荣,进而为解决…  相似文献   

6.
自从“谢耳朵”让极客一族声名大噪后,这个“智力超群”、“对IT有狂热兴趣”、“爱钻研”的人群开始从角落里鲜活地跳了出来,而“geek”一词如今也成了褒义。人们曾经以为极客不食人间烟火,现在突然发现他们幽默活泼又有爱,最主要的是,他们对生活永远充满好奇和热情。对这群“怪”青年而言,做什么从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一直做下去。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意识》中,对“徽”字作了考证。令他大惑不解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徽”的解释竟然是一块绑腿布。同样存在争议的,是“徽州”这一地名的来历,是宋徽宗要将这个美好的文字赋予歙州这块地方,还是他对于方腊起义之后的这一方土地命名另是深意?  相似文献   

8.
从原始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要经过家长制家庭公社。家庭公社在经济关系上是土地公有;在亲族关系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家庭;在生产关系上即农村公社。其埋葬习俗,则是“公共墓地”制。周代氏族宗法制度,就是由这种以血缘为主的族制系统改造而成的。反映在墓地上的是族葬制,即族坟墓制度。族坟墓有两种,即“公墓”与“邦墓”。“公墓”是国君、王室等贵族墓地;“邦墓”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国人”墓地。两类墓制的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葬,同一墓地的死者都是同族或同宗者。族坟墓制度随农村公社的存在而存在,它从一个侧面揭示族坟墓制度是当时亲族关系和土地国有制的局部反映。  相似文献   

9.
蓝天 《江淮论坛》2009,(2):137-143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悲剧,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悲情意识”。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文学创作者对本地区遭受的苦难的感怀与书写,也是台湾民众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反思与倾诉。这种情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苦难意识一脉相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但是,由于长期的分离和殖民统治,台湾民众对大陆产生了疏离感,再加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使当前许多台湾作家创作上出现狭隘化和政治化的倾向,“悲情意识”被过分渲染,拉大了台湾作家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距离,这些必须加以克服,才能保证台湾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乡土中国》一书里费孝通先生深情地写道: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对乡下人来讲,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在古代数量占着最多的神无疑是“土地神”,土地者为最近于人性的神(土地公、土地婆)老夫老妻自首偕老的一对,管看乡间的闲事,他们象征可贵的“泥土”。正如费先生所说,徽州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土地庙(镇山庙),供着土地神镇守一方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越国和吴国一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的一个古国。它是由越族建立的国家,当春秋中晚期吴国已十分强大时,它仍然“披草莱而邑焉”。因此,虽有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槜李之捷,但由于国力不如吴国,当吴王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致有夫椒之败和会稽之耻,为了振兴越国,勾践迁都会稽并“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成为百越历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浙江是越国立国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苦身焦思”,进行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就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率领千军万马与吴国发生过许多次规模巨大的战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疏略,再加自然面貌改变诸因素,使许多史迹湮没。笔者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拾掇旧乘,草成此文,拟对吴越槜李之战的有关史迹作点评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越海跨洋,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反响。接着这一“浪”,托夫勒又向人们献上了《予测与前提》,反应依然强烈。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托夫勒的两本书也被广泛地议论着。本文不想全面评论托氏其人其书。在这里所谈的,只是一点读后随想,望知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3.
经济规律以其不可抗拒的客观性开辟着自己的道路,直到人们认识、掌握,并且可以能动地加以运用时,它才显得那么“亲切可爱”.马克思120多年前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正在中国这块改革进程中的大地上开辟着自己的进路,也必将“亲切可爱”.本文旨在为这一规律的“开辟”而代言.  相似文献   

14.
祖国的西北部,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有辽远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有空阔的沙漠和湿润的绿洲,有浩瀚的戈壁和绵延绝塞的长城,有长青的草原和终年积雪的山脉,还有长途跋涉的骆驼队和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这一切都是那样和谐、那样独特地统一在这块土地上。也正是这块土地,哺育了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学艺术——它以其鲜明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史,在蒙古高原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上萌芽、成长、繁衍,承传,世世代代哺育着蒙古族人民。本文拟就对蒙古族古代文化产生的渊源与历史环境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蒙古族古代文明的源头 早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以前,蒙古高原就已相继活跃着许多古老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等。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他们的活动对蒙古族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曾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概括说来,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是以“仇满”为中心口号的阶段;从同盟会成立后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前,是以排除满洲贵族为中心口号的阶段;到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以后,则正式提出了体现资产阶级民族平等原则的“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划分,而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苦聪人“和”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春县倮沙村的拉祜族(苦聪人)在集体经营时,生产逐年上升,而实行土地承包后,他们却重返森林,土地荒芜,经济骤跌。本文阐析了这一特殊民族,特殊现象的原因——苦聪人独特的社会心理:以“内”为主宰,以“和”为圆心,划出一个和睦相处、团结度日的圆,同时又留下无为无欲、安贫乐困的轨迹。对此,作者认为,当今不宜过多人为地去发展该地区的家庭经济、调整其经济形态,而应褒扬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意识,促其意识形态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封建社会“自耕农”的问题,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自耕农”所耕种的小块土地属于“自耕农”所私有,“自耕农”对于所耕种的土地不但有占有权,而且有所有权。因而他们的社会身份既不同于佃耕地主占有的土地的佃农,也不同于明文规定是耕种“官田”的国家佃农。这一类的国家佃农包括“假”公田而耕的农民,耕种屯田的农民,以及耕种官庄土地的农民等。“自耕农”是以耕种自己所私有的小块土地为基础的独立劳动者。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所谓“正闰观”,本质上是指族姓统治的合法性.一般说来,在华夏族内,获得了政权的家族也就获得了“正统”的地位;在华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炎黄子孙”即华夏族的政权是“正统”,非华夏族的政权(也包括那些征服了华夏族的政权)是“闰统”,是僭伪而应予以闰除的,至少理论上如此.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具有蟾蜍和三足乌的内含,蟾蜍和三足乌在历史上分别是月亮和太阳的象征。而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就是以月和日为标志的民族,他们就是《史记·五帝本记》中黄帝之下留有姓名的昌意、玄嚣二支。庙底沟类型的遗存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遗存。本文可以说是该文的续篇,着重探讨一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上“鱼纹”和“人面鱼纹”的含义。不确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