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传》提出“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两种易学解释方法,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而生发出汉易与宋易的解释模式,实现了易学传承与创新。《易传》以圣人“观象制器”的事实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上,阐明儒家易学是秉承易学传统、通过创造性的解释而形成的。即秉承巫史卜筮易学传统,以德性为易学旨归,借鉴与融合儒道两家的理论,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实现了易学话语转换,从而完成了从卜筮到德性、从象数到义理、从天道到人道的易学体系重建。《易传》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于今天易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易学研究当从易学经典出发,借助于传统的象数训诂兼义理等方法,重新解读易学经典和已有研究成果,以客观再现易学文本固有之意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道器关系为出发点,借鉴当代哲学思维方法和学术文化成果及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的易学与现代知识深度融合,重建贯通古今中外思想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的、新的易学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考中国当代易学的研究及其成果,笔者以为大致上可以分为彼此有联系的六种趋势.一、“传统易”.所谓“传统易”,即治易基本沿袭中国传统的以汉代“象数”易、宋代“义理”易为代表的思路与方法,采用文字学、训诂学与音韵学等传统治学方法,对《周易》通行本(即以历史上的王弼本为祖本的本子)和帛书本(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本子)的卦爻符号、文辞进行文字、符号的全面笺注与解读,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历代易学的优秀成果.中国传统易学始于春秋战国之世,《左传》、《国语》记述周史、司空季子等所占筮例凡二十有二、虽然尚谈不上是一种成熟的易学,毕竟开中国易学之先河.学界一般认为大致上成篇于战国的《易传》(即七文十篇,又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阐释学大讨论,已经从概念的探讨进入理论建构阶段,实现了由“破”到“立”的转化。在此背景下,以典范的阐释现象为研究范本,将当下热议的一系列阐释学范畴融汇到中国阐释学实践中很有必要。先秦易学便是这样的鲜活范本。对《周易》经传关系的梳理,可以探讨传统易学中那些暌违了历史事实的所谓“非历史阐释”的表现形式和衡量尺度;对春秋“士易学共同体”的描绘,可以寻绎公共阐释的“有效性”等问题,更创造性地启发了先秦易学阐释的“士易学”阶段,为易学阐释史的分期断代提供新角度、新思路;而考察“士易学”到“儒门易”阐释范式的转变,正可印证“公共理性”的历史性及其“隐”与“显”等议题。总的说来,注重阐释效应的“公共阐释”研究,为先秦易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这种“自下而上”的阐释研究可以成为中国文学阐释学的鲜活样例。  相似文献   

4.
孙金波 《北方论丛》2007,(3):112-115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以事功见长。叶适易学思想作为其丰富的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奠定了其学术路向。叶适易学具有鲜明的经世特征,这与同时代理学家解易所呈现出的“空疏”倾向形成对照。叶适易学之经世表现在叶适解《易》之目的、其易学之重“用”、叶适解《易》呈现出崇阳黜阴的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于1996年后半年,连载了一则通讯和四篇文章,介绍“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与《科技智囊》杂志社共同组建的易学课题组,对《周易》及其源头——《河图》、《洛书》作出的重大破译”。它们是:1996年7月15日第二版的本报讯《科学理解易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8月1日第八版署名“关穆”的,《易经柱:周易六十四卦的立体展示》,8月24日第八版署名“华明”《〈河图〉与金字塔存在统一关系吗?》和署名“关穆”的《易经柱背后的数学奥秘》,10月10日第八版署名“华和”的《太极易经柱、“和合”数表与中华和合精神》,11月20日第八版署名“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易学课题组”的《易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千古〈河图〉与八卦关系的解译》。  相似文献   

6.
贺海鹏 《殷都学刊》2005,(2):107-112
西汉时期,一大批易学家用自己的“易学”知识论人道、定人伦、明王道,冀图以《周易》为工具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在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的实践中,这些易学家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易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易学”理论体系。本文以贾谊、董仲舒、京房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西汉易学产生和发展的内、外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周易》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先秦古籍中,大概没有比《周易》更古奥奇特、更复杂丰富,同时也没有比《周易》更难理解、更易被曲解的了。 《周易》是我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起点,其中的菁华可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可惜因为它曾作为卜筮之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而历代易学家又多从唯心主义方面肆意歪曲或借题发挥,由于这层层迷雾的笼罩,使后人很难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解放后,我国一些学者以马列主义作指导,对《周易》进行了新的研究,使易学获得不  相似文献   

8.
“人文易”作为一个现代易学研究的课题是由萧楚父教授在今年8月庐山“《周易》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文”是中国易学的基本精神。易学在传统易学中早有复杂的体现,但作为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在当代才获得其完整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易”是对应于“科学易”一语提出的,这里“人文”一词当然具有相关于“天道”的“人道”(古典意义上)和相对于“科学主义”而言的“人文主义”(现代意义上)、乃至原先就包含于《周易》中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人文化成天下”等多重涵义。因而,这种通过对易学史的重新研究和对易学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刘舫 《江汉论坛》2023,(7):53-61
朱熹是两宋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易学研究既没有承袭义理易学,也无意改良象数易学,而是回到《周易》之本,思考伏羲则图画卦的根据。他认为《河图》提示了阴阳递变和虚其中,圣人默契于心,反观到人的意识中具有无内容的“太极”,并以之作为认识基点,一旦接物临事,便以“一阴一阳”的“加一倍法”不断孳乳以至无穷,构造出实在对象和互相“对待”的关系;通过“易数”的推衍在思想中把握无限,因此“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人心识物之能,为易学得以认识世界奠基。此方法截然不同于传统易学以之为实在世界的宇宙论或生成论模型,因而称为“先天学”,而关于八卦、重卦、系辞、翼传的研究则被归为“后天学”。朱熹通过易学反思认识基础的做法对理学问题的展开影响显著,具有哲学启蒙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辛亚民 《船山学刊》2013,(2):179-180
《易经》被称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即哲学,易道即易学哲学。从孔子以柬的中国先哲,都认为《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易经》哲学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作用,19世级西方传教士将《易经》翻译成西方文字,传播到西方世界,受到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美学理论的精髓,是他的“三外”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与李生论诗书》)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与极浦谈诗书》)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所谓的,“三外”,是司空图论述审美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李秋丽 《文史哲》2005,(6):151-151
2005年8月14日至18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及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共提交论文100余篇,会议围绕“易学与儒学”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易学研究简帛易学和周易经传研究有的学者指出马王堆帛本《周易》可能为周王孙所持的“古义”传抄本;有的认为《周易》爻辞中只有少部分有韵,古音学家认定的大部分韵语并不全然可信。还有的分别就帛书与今本《周易》的乾坤两卦、帛书《易传》的阴阳说与乾坤观、竹书《周易》…  相似文献   

13.
易学思想对康有为建构的维新变法思想具有统摄作用,其政治主张与学术活动都与此密切相关。综观康有为一生,研习易学、阐发易理并将易学之“变易”精神贯穿始终是其矢志不移的追求。康有为援《易》入政以服务现实政治的需要、重释易学以重塑孔子权威并建构其维新变法理论是其易学新解的特色,是对传统易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为易学未来发展提供了又一种可能方向,客观上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论顾颉刚的易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颉刚先生(1893—1980)不是研究易学的专家,但作为著名史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史人,他在二三十年代提出的一些易学观点对本世纪的易学研究却影响巨大。顾氏易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在三篇论文中,即发表于1929年的《周易卦交辞中的故事》(《燕京学报》第六期),发表于1930年的《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燕大月刊》第六卷第三期),和作于1930年的《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载《古史辨》第三册)。这三篇论文打破了传统经学的种种旧说,开拓了诸多易学研究新领域,其中的一些观点至今仍很有价值,乃至于…  相似文献   

15.
“卦气”溯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 ,其源出于先儒古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 ,均有“卦气”说的思想 ;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 ,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 ,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作者强调 ,古人经过“仰观”“俯察” ,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 ,象数含蕴着义理 ,义理脱胎于象数 ,这是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特殊阐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贽在其易学著作《九正易因》中,结合对传统与历史的重新考虑和对现实的审视,借鉴熊过和杨万里的以史论《易》之法,从“经史相为表里”出发,以经史一物为原则,引证史实,以史观《易》,以史统道,重视平等,形成自己特有的以史解《易》之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论象数易学之正说林忠军之正说,是《周易》象数一个重要内容。象数易学家为了达到以象注易的目的,极力推演《周易》固有之象,“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中有象,象外生象,使易学变成繁琐的象数之学。之正说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18.
评胡瑗的易学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琳 《江汉论坛》2001,(4):51-55
胡瑗是北宋时期以义理解易的先驱,其思想被后人评为“开伊洛之先”。他的易学观集气、象、理三者于一体,重视《周易》书中的变易法则,提出“以正性制情”的人性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胡瑗的易学思想进行分析,并简要评述了其易学观对北宋易学尤其是程氏易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帛书《易传》大抵上反映了战国末季至汉初的易学思想,一方面它与今本《易传》存在很大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在《周易》解释上,《要》、《衷》二篇提出了“以德知《易》”和“以德占《易》”、“拟德而占”的观念,反映了孔子先其德义而后其祝卜的思想.《衷》提出了“《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不但与战国末至汉初人们对《易》义的概括相合,而且纳入了“五行”的概念.帛书《易传》的阴阳说属于宇宙论性质,它将天地、阴阳、动静、刚柔和文武等构筑为一个有序的观念系统,并聚集在乾坤二卦的内涵中.帛书《易传》包括八卦卦气说和《损》《益》卦气说,二者均为其阴阳说的表现.帛书《易传》十分重视乾坤说,《衷》有“三说”和“详说”,不过在内容上与《文言传》不同;而《二三子》则反复阐述“龙德”,重视其“神圣”之义,这是为其政治哲学服务的.总之,既要看到帛书《易传》对今本的继承,也要看到二者的区别,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汉初易学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崇高的使命感是创作《人间喜剧》之旨要”、“情与理相融合是《人间喜剧》建构之基本”、“共通的人性是《人间喜剧》的底蕴”、“典型化艺术辩证法”四个方面探讨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这部巨著的艺术真谛和对文学创作的启迪。本期发表的是文章的前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