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尚未完全消除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和我国逐步深入改革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青年就业矛盾近年日益凸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各成员国青年失业率在逐步攀升,世界各国也给与了毕业青年就业难及失业青年再就业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与中国同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的新西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鼓励青年就业,降低其青年失业率.本文通过分析新西兰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解决我国失业青年就业问题的建议,对我国处理该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大力促进我国青年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堂 《中国劳动》2005,(10):18-20
据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绝对失业人数达8800万。尽管15~24岁的青年人口仅占全球工作年龄人口的25%,但却占全球1.86亿失业人口的47%。在过去10年中,全球青年失业总数增加了26.8%。面对青年就业形势的巨大挑战,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促进青年就业的措施。认真研究和借鉴这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的青年就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促进青年就业的主要措施注重青年就业立法为了增加青年的就业机会,不少国家都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法律…  相似文献   

3.
青年高失业率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欧盟五国自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以来,基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护弱势群体就业、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等综合目的,高度重视和努力探索解决青年就业的有效途径。欧盟五国主要通过采取积极调整就业布局,推进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就业法规与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社会资源整合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青年就业问题。欧盟五国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上的相关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4.
为青年就业创造制度环境--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宾 《中国劳动》2005,(10):15-17
青年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应从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角度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文化技能水平低的青年的就业问题,特别是要为农村青年创造更多的受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本文将通过对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简要介绍,提出促进青年积极参与劳  相似文献   

5.
青年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放眼全球,青年都是面临失业的主要群体,各国青年失业率普遍都大幅高于成年人。近些年来,中国的青年失业问题开始显现,并已成为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要对象。本文以全球背景下各国青年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与国内青年就业的形势与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各国政府青年就业促进政策加以深入分析,在立足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以期对缓解青年就业压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非正规就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逐步成为促进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论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人员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发展迅猛,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有6000~7000万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对于解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消除城镇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启示 国际经验显示,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缓解,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介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非正规就业得到迅速发展,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非正规就业领域仍存在着社会保障的普遍缺失。  相似文献   

9.
知识失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期出现的一个典型的结构性问题。当前,我国知识失业问题根源于社会子系统间的发展堕距,产生于高等教育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实情的脱节。基于此,本文认为,应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和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积极的就业保障制度等层面着手,缓解和消除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知识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年就业是各国普遍面临的共性难题。我国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新形势下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质量需要提升等问题不容忽视,未来一段时间要谨防青年失业规模加大、失业持续期延长,避免青年长期退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零工就业青年、女性青年等群体应予以重点关注。针对青年就业面临的挑战,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在积极开发高质量就业机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服务,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合力解决重点问题,提升青年就业工作的精细化水平,促进各类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灵活就业,根据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中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在劳动时间、收人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  相似文献   

12.
王耀光 《中国劳动》2006,(11):21-22
弱势群体是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疾病和其他各种原因,这一群体处于贫困生活处境中,迫切需要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帮扶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就业,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在强力推进全市经济发展战略进程中,勇于突破就业工作难点,为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了有特色、见实效的再就业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平 《中国劳动》2007,(8):9-12
除了非正规就业,我国还使用灵活就业这个概念。目前,学术界一般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而官方主要使用灵活就业概念,这主要是考虑非正规就业带有一定的贬意,考虑到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观念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因此一般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使用(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5)。  相似文献   

14.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特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特殊劳动关系,其与全日制劳动关系在法律适用中有相同亦有差别。非全日制用工中的加班、工伤等问题该如何处理呢?对此存在大量的地方性性规定,这些地方性规定有何差异呢?法律适用中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期以案论法即对上述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9月26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就业形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国际劳工组织2016年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的研究成果、2016年国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趋势、转变就业模式和终结贫困状况、转变就业和收入模式的政策、新就业形态等议题。人社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司代理司长马穆德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分别作会议致辞。  相似文献   

16.
1.全球经济增长减缓不能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2014年失业人口达2.01亿。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就业缺口居高不下,预计到2019年达8000万人。3.签订无固定期限就业合同人员越来越少,就业越来越不稳定。4.劳动收入增长滞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5.全球就业缺口造成全球工资缺口累积额呈逐年上升趋势。6.全球和世界各地的认知型职业在不断增加,体力型职业在不断减少。7.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弱化。加强职业培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2007,(9):6-9
为做好《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工作,帮助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各界深刻把握立法精神及重点内容,劳动保障部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宣传提纲》。现本刊予以全文刊登。  相似文献   

18.
非全日制用工的使用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广东洋快餐对兼职大学生的“薪水门”事件,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的争议焦点就是兼职大学生是否属于非全日制用工?能否适用《劳动法》及有关最低工资的保障?那么,究竟什么是非全日制用工?其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都有哪些?对于那些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企业来说,如何进行正确的管理?本期圆桌我们将与嘉宾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众多和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客观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低于1000万,而与此同时,现有的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不少于2400万,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1000万左右.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关闭破产企业、资源枯竭城市及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这种态势构成了我国长期的、巨大的就业压力.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不仅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社会各界在关注就业问题的同时,更纷纷呼吁加快促进就业立法,对促进就业的各方面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以解决当前就业领域突出存在的立法缺位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无法可依以及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种种就业歧视现象,以立法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20.
国外促进就业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就业尤其是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其中以立法促进长效就业,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促进就业立法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立法习惯和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总括来看,国外的促进就业法规既有其鲜明的个性,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立法宗旨上都是一致的,即旨在促进充分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