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国古代戏曲晚熟的原因,中外各学者各有不同解释。综合各学者的研究,影响中国古代戏曲晚熟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发达商品经济的晚出、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制约、中国古代戏曲特有的综合性复杂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程式化是中国古代戏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戏曲艺术规律的感性显现。古代戏曲的程式化可分为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格局。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发现戏曲各组成部分在戏曲文本和演出中不同的作用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格局,一方面是承袭了其母体艺术的形式体制,同时又与其他说唱文体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其他文体创作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俗赋是一种面向观众表演的说唱形式.由于俗赋至唐五代不再流传,加上作为案头阅读赋体的发达,又由于打油诗的发展,致使俗赋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并不多见.作为供读者案头阅读的赋体,也时而被运用到古代戏曲中来,以致造成俗赋与其混淆而被人们忽略.在写人、绘景、拟声、状物上,古代戏曲中还有词话等说唱形式;叙事主要由戏曲中的宾白与唱词所构成的情节来担任,而作为叙事为特点的俗赋在戏曲中只是穿插片断,对剧情的推动作用也不大,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俗赋在古代戏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是世界各国或各民族早期文学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早期的传世之作属于这种现象也已为学者们认识,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先秦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和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一些作品也属于这种现象。正确认识中国文学中的这一现象, 不仅有助于解决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具体的疑难问题, 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戏曲空前繁荣的元明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传唱千古的优秀戏曲作品。许多同一题材的作品被不同时代的剧作家赋予了新的涵义和时代精神,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创作、演出开拓了新的局面。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和传奇戏曲《玉簪记》就是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戏曲作品。对比两剧的各个层面,可以从中领略古代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和其他的众多戏曲作品共同铸就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华玮是当代台湾著名女学者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戏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2 0 0 3年内 ,她点校的《明清妇女戏曲集》和她的专著《明清妇女戏曲创作与批评》在台北出版 ,这两项成果在资料考证和理论分析方面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在河南郑州举行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古代戏曲学会成立大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古代戏曲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一百五十余人。这次会议是一年前开始筹备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的。会议得到各省学术界及戏曲爱好者的热情支持。 会议分两阶段举行。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举行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8.
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12日至17日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五十多名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92篇。这些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古代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不少论文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会议上,代表们除阐述自己的论文观点外,还着重就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古代戏曲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及戏曲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文类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文类等级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系之一。中国古代戏曲的等级形成之由有:情之放肆说、身之低微说、生之晚起说;具体认同之路表现为:戏曲通过与诗文求同策略达到思齐之旨,而凭借与诗文求异策略达到出类之归。思齐式认同之路包括:正情论、同源论、更替论;出类式认同之路包括:作至难、乐至最、教至深。思齐式认同更多着眼于破,跟从色彩浓厚;出类式认同更多倾向于立,独立意识强烈。中国古代戏曲争取身份认同之举至少产生了三个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作至难说影响下的创作因素对戏曲繁荣的制约;身份认同推动了戏曲的诗文化或阅读化倾向;戏曲身份认同走向了反对反对者自身的自我否定之路,暴露出认同行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古代歌唱家的声乐实践包括教学和表演两个方面。不管是从教学还是从表演来看,中国古代歌唱家的声乐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古代文献关于中国古代声乐技巧的记载和论述来看,国古代声乐技巧涉及到发声、作品处理、语言、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其中戏曲演唱是中国古代声乐技巧最完善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戏曲的民族特征许金榜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和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戏剧,但它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美学追求。一、在思想内容方面首先,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2.
禳虫习俗与中国戏曲的生存、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为本的中国先民在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下,"创造"了一群虫王,人们为了抗击虫灾获取农业丰产产生了许多防虫、灭虫、治虫的习俗,而在其中,戏曲艺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俗民或将戏曲作为赛祭虫王的手段,或直接上演戏曲以禳虫.禳虫演戏成了我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禳虫演戏对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代戏曲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现在保存在山西省洪洞县明应王庙正殿.笔者已撰文对其题名作了考释,在首届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本文仅从服饰研究之视角做些补充.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对此壁画亦有所论列,说到:  相似文献   

14.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戏曲目录在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戏曲文学批评之先河,是古代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它也为今人评价前人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今人研究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决不可忽略戏曲目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梳理古代学者对诗歌体用的几种主要认识之基础上,考察了诗歌在说唱文学与戏曲文学中的体用现象,首次探讨了说唱文学与戏曲文学中诗歌为用的文体意义,分析了诗歌为用对于构成一种新文体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即可歌可诵的韵文性质、丰富多样的体式及其自由灵活的配置方式、多重并用的表现手法、取之不尽的资源宝藏.  相似文献   

16.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著作等身,生前即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活字典"。其《中国音乐文学史》虽非专门的戏曲研究著述,但学术观点却生面别开、独树一帜,似有开风气、辟领域的作用。综括该书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最主要的乃是作者在考究音乐与文学共生关系的同时,着意在民族音乐形态的嬗变中找寻古代戏曲潜伏于历史表象之下"草蛇灰线"般的发展印辙与演进规律。这一革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戏曲的音乐属性,具有特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系统思想,这个问题近些年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基本骨架或基本体系如何,有人提出五行说或八卦说就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笔者对此类观点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基本骨架潜藏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家各派各说之中,诸如五行、阴阳、八卦各说只是中国古代系统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而已,如果取其中某家某派某说当作古代系统论,不仅有牵强附会之嫌,而且有挂一漏万之虞。应该从对整个中国文化各家各派各说的研究之中勾勒出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骨架。据笔  相似文献   

18.
明清戏曲选本作为戏曲传播的重要媒介与手段,其编选者与其中收录作家的地域性分布与选本的产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明清戏曲编选者以江浙地区为最多,这与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选本所呈现的作家作品的地域分布也与编选者主要的活动区域、活动对象密切相关,编选者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前贤的崇敬与朋辈的认可,往往会选择其主要活动区域的作家作品.选本中所收录的作家作品也回应了戏曲地域性分布与发展的戏曲史实际,体现着中国古代戏曲在大都、浙江、江苏三地的地域性置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著作中充斥着大量插图.对古代戏曲插图本而言,因文生图产生了皮尔斯所言及的"直接意义";而图中增文、图外生文、图像证史等形态,则较好地诠释了图像超越语词所衍生的"动力意义".正是这两种意义的"接合"生成了"最后的意义".对读者而言,其面对的依旧是语词和图像两个符号表征系统,其间,读者与作家、读者与画家、画家与作家、图像符号与语词符号之间,形成了多重的"视阈融合",从而为戏曲插图和戏曲插图本增添了诸多玄妙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古代戏曲家、戏曲体制沿革、戏曲角色源流、戏曲剧本内容等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立戏曲史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