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构与拆解:新中国“四十年”文学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以来的四十年文学,自始至终都对历史叙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此间各个时期的文学对历史的叙述都不是在纯粹审美修辞的维面上展开的,它们分别肩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启蒙使命。"十七年文学"为巩固现实政权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形象上的依据。新时期文学接续"十七年文学"的传统,以笔为枪,控诉和反思刚过去不久的民族劫乱,探索国家发展的前途。质疑过去文学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意义,新历史小说以解构的立场与姿态,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颠覆了历史话语的神话。新历史小说以消解"十七年文学"权威历史叙述为初衷,然而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它正沦为一种新的历史叙述霸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关于1977-1985年间浙江小说创作的述评.此一时期的浙江小说,与全国的小说创作主潮同步,经历了由"伤痕"到"反思",由"反思"而"寻根"的思潮演进,并在创作题材上渐趋多样化.此间的代表作家是张抗抗、汪浙成、李杭育等.  相似文献   

3.
1980年前后,主流政治文化成为构成这一时期文学生产语境的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各种文学现象和作品生成的主要驱动力量。所谓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事同一体的文学现象,只是由于后设的理论研究需要,才把一个统一的文学现象分割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事实上,它们都是以政治理性回顾、反思历史左倾错误,以之探讨新的社会发展可能和文学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诗化倾向是古今中外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我国新时期小说在继承以往小说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借鉴当代新文学思潮的特质,构成了自身诗化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既显示出长处,也表现出局限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军旅文学对英雄的塑造,让英雄更加完美是作家和评论家共同遵循的法则,这种塑造模式,造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越来越脱离其人的品质而呈现出神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当下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研究对象,力图阐释这一现象对于小说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通过考察电视剧改编的现实语境,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因素等方面为从小说到电视剧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文学的"触电"是拓展生存和传播空间的文化选择,通过改编这一途径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文学与影视的交融与互渗中,文字媒介与视听媒介相互补充,文学与影视对共同面对的现实进行了相互呼应的文化阐释.通过对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证明小说选择了影视是明智之举,是自身表达方式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其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但对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作用一直有积极肯定和极力否定的两种观点。我们只有从两种观点的价值判断体系产生的背景入手,辩证地剖析文学话语本身的相对性和歧义性,才能甄别这两种观点的"真理性"和它的"荒谬性",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统治地位,以一定的批评标准翻译引进了众多外国经典。其具体情形为,在国别标准上,苏俄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占据压倒性优势;就国家之间的差序而言,以政治意识形态作为翻译的取舍标准;就国内的阅读权力而言,采取内部发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思想、文化、审美的新启蒙时代。其间文学的变化发展经历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巨大区别的阶段:从文学连接"五四"传统、恢复现实主义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的思想、文化启蒙时期到文学回归自身,走向审美的艺术多元、创新时期,由此促成了"新启蒙时代"的审美回归,从而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而取得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原有经典强化以及确立新时代经典,筒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苏联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那段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它的变种"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在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苏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是对现实主义的继承,又是对现实主义的偏离."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特别突出浪漫主义的作用,强调要在文学中表现理想,因此产生了许多虚假的文学作品.这就产生了与现实主义更大的一次偏离和错位.中苏文学由于过分强调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从而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作用.这给文学事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我们后人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婚姻、爱情一直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极力彰显的主题。从执着追求爱情到毅然放弃神圣情感,从为了维持生活现状懒得离婚到为了寻觅人间真爱摒弃婚姻,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处于情爱漩涡中的男女主人公们的婚恋心态及由此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构成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十七年时期,刘真、路翎、王愿坚、赵寻等人独辟蹊径,勇敢地创作了一批反思战争创伤的作品。他们惋惜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揭示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戕害,并提出修复、治疗战争创伤的良好愿望。但是借助于苏联同时期相关作品的对读,尚可发现这些作品仍有其未能或不敢触及的“伤疤”。  相似文献   

15.
周和军 《南都学坛》2010,30(4):53-56
新时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具有革新思想的意识流小说作家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和理论主张,在文体样式、艺术技巧上打上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但从思想主题、反映内容上来看,更多地体现出作家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努力。不仅如此,新时期作家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整合和改造,凸显出一种"西体中用,以我为主"的民族化的努力。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从最初的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批判和国民劣根性等问题的探寻和思索,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史写作个人化虽是一种具有激进主义色彩的主张,但就当代文学学科在今天的发展状况而言,却有较为充足的现实基础与学理依据:一方面,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个人化顺应了重写文学史以来对传统的当代文学论述模式的解符码化之需,另一方面,也与当代文学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自性、开放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贵州文学创作多元化的背景下,戴绍康、赵剑平、王华等仡佬族作家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性与民族特色的优秀小说作品,有力地促进了仡佬族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文学一道风景的小小说,与新世纪底层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无论是文体形式、创作主体、受众群体、编辑意识,还是关注对象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底层文学性。探讨新时期小小说的底层文学性,能重构小小说的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否定意识起源于对一个时代的控诉与批判,它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逐渐积聚廷展,并在寻根小说中得以突显和强化,直至升腾于"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新写实小说的高峰顶尖.它的生成与发展与我国当代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连,其否定意识形态也始终在不断地变化,但"建构性"的否定意识小说却基于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和社会文化启蒙,倡导思想解放,改造民族精神和推动社会发展而明显区别于后现代主义特色.它在突破和超越17年小说的基础上,既上接"五四"文学革命传统,又广引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技法,从而开创了我国小说创作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农村改革题材的作品,关注改革中各色农民的心理世界。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农民的内心世界各异,呈现出四种典型心态:1.主动型,积极地响应并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2.被动型,被改革大潮携裹着,慢慢地适应改革;3.保守型,思想陈旧,不愿放弃旧观点,无形中成为改革的阻碍力量;4.专制腐败型,利用手中权势,在改革中为自己谋取私利,欺压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