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伦理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前“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创办教育,传授知识,对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生前的一些重要言论,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整理成书,这就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在我国古代的先秦文学中占有一席地位,但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其地位却极为重要。一部《论语》,把孔子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达两千余年之久;同时也把孔子推上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崇的“圣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2.
上下求索巧辟奇径──读《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王士俊青年学者喻权中洋洋40万言的学术新著《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出版了。远至巴蜀的《山海经》研究专家袁何先生称赞他“为《山海经》研究开了一个新境界”①。我曾拜读喻权中的《海外经考》...  相似文献   

3.
北伐前夕,陈独秀一纸《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中都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界为之哗然。人们认为他反对北伐,或者认为他曾赞同北伐,后又变得消极。这种争论从当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党史学界。由于陈是当时中共的总书记,人们认为他的态度反映了中共的主张,所以,这篇文章便显得格外重要。笔者最近翻阅一些有关资料,感到60多年来人们一直误解陈独秀,无论说他反对北伐,还是说他的态度由积极变为消极,都不能准确解释陈独秀当时的思想。笔者认为,陈独秀始终是赞成北伐的,他的文章是对自己的“北伐观”的直抒胸臆,代表了中共党内一些人对北伐较冷静的看法。本文拟对陈独秀的“北伐观”及《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发表的直接动因做一探讨,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4.
蒋智由,字观云,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人。他是近代“诗界革命”的主将,曾被梁启超把他与黄遵宪、夏曾佑评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饮冰室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那本中国《近代诗选》中选注了蒋智由的诗五首,可见选注者是注意了这位作家。但由于当时资料不足,没能考出蒋的生年,只注了他的卒年。我在七二年倡读蒋智由所作《潘雨辰先生传》(见《新古文辞类篡稿本》第十五册,民国十一年中华书局石印)一文,其中叙述“(潘)先生(智由的老师──笔者注)以民国八年已来旧历二月二十五日终,年六十有七”,又说:“先生长予十有三。…  相似文献   

5.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6.
一、“寒芒熠熠,南雷之村”黄宗羲晚年自号“南雷”,似乎别有深意。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他五十三岁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题辞》,自署“梨洲老人识”,“梨洲”一号以后并不常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六十六岁在《留别海昌同学序》这篇名文中,慨然自称“余南雷之野人也,气质卤莽”,同时,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圈子中空疏狭隘,“封己守残”的学风。此后,他编定自己的文集、诗集以及《黄子留书》等,均冠以“南雷”二字。全祖望就其处于“贞元之运”的一生学行,赞之为:“鲁国而儒者一人。矧其为甘陵之党籍,厓海之孤臣。寒芒熠熠,南雷之村。更亿万年,吾铭不泯。”且谓其“建续钞堂于南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无产阶级领导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下称《分析》)中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问题,有不少专文做过论述,综合起来是两种意见:一,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论据是:1925年12月第一次发表时,只提“做了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领导力量”是1951年编《毛泽东选集》时添加的,“主力”不等于“领导力量”;当时的另一篇文章中,还称“革命的国民党为领袖”。二,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或者说,没有明确提出、但已经包含和具备了这种思想。论据是:“主力”和“领导力量”含义相近或相同,当时他入文章中就有通用的例子;称“革命的国民党为领袖”是一种策略;稍后,便明确提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为方便计,本文将这两种意见分别称为“否定论”和“肯定论”) 但是,两种意见都存在欠缺。笔者认为:《分析》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但具备和包含了领导权思想。其所以没有明确提出领导权思想,是因为《分析》是在承认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前提下正面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也谈邵力子与中共“一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旦大学校刊1982年第83期刊载了一篇《中共“一大”由上海转南湖召开可能采纳了邵力子建议》的署名文章,援引某老先生的话说:“邵力子生前曾亲口说过,他曾列席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以后发生情况,也是他当时提出建议,会议才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续开。”经上海《报刊文摘》改用《邵力子曾列席中共“一大”》的定论式标题转摘介绍,此说遂被当成中共党史的“新发现”。其实,此说是很难站得住脚的。为了证明某老先生的回忆是提供“信史”,“有很大的可靠性”,作者介绍说,  相似文献   

9.
《胡绳全书》出版,是学术界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这六卷九册书,对于一个从事著述六十多年的学者来说,不算多,也不算少。可贵的是,这些著作大都发生过很大影响、较大影响。尤其是两头,即胡绳青年时期的著述和胡绳近十几年的著述。 胡绳八十自寿,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这是指他十五岁那年就组织过纪念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的学习活动),“三十而立” (这是指他这时已经写出了《二千年间》和《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也许还应该算上《怎样搞通思想方法》,至于《辩证法唯物论人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11.
阳明学派分化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万斯同《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和《阳明书牍》,以及钱德洪《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弟子有姓氏可考者共三百余人。以人数言,虽不及朱熹四百余弟子之众,然阳明学派“鼓动海内”(顾炎武语),声势浩大,则远胜于朱子学派。但是,伴随着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的兴盛,其内部潜滋暗长的几股背驰的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万历初年,阳明学派分化的阵势逐渐明朗。其后学各执一说,纷争迭起,揭开了有明学术思想“一本而万殊”(黄宗羲语)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2.
(一)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他在短短十二年的创作生活中,写出了百多篇脍炙人口、为人传诵的好作品。他长于写短篇小说,能在容量有限的篇幅内,刻划出有声有色的人物。 我国读者对芥川龙之介并不陌生。鲁迅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把他的作品介绍到我国。龙之介本人也曾到我国游历,并写出了《中国游记》。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推崇为“大正文学的象征”,甚至把他的传奇般的自杀仅为大正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终结。 《罗生门》发表于1915年,是他的早期代表作。那时他还是东京帝大英文科的一名学生。…  相似文献   

13.
胡国枢同志在《龙华会及其首领张恭》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小说:“刘琨、盛俊与张恭以《民报》为榜样,在金华办《萃新报旬刊》,热烈宣传新思想,流传金华全府。……当时革命思想在浙中各地的传播,龙华会实起了积极作用。”但考诸实际,《萃新报》并非旬刊。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藏有《萃新报》第一至四期,封面标明:“每月两册,朔望发行”,是半月刊。第一期出版于1904年6月27日(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第二期出版于同年7月11日(五月廿八日),第三期出版于7月26日(六月十四日),第四期,也是最末一期未载出版日期,据金冲及同志订考,“可能出版于8月9日(阴历六月二十八日)前后”,该报之遭封禁一事,“大约在阴历七月左右”。(金  相似文献   

14.
区逸 《浙江学刊》2002,(2):190-192
葛兆光教授之《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 1版 ) ,乃近年人文学科一令人瞩目之书 ,并引得陈克艰先生在《学术界》上之批评。当时友人持《学术界》来告 ,翻阅一过 ,微觉陈先生用词尖刻 ,贬抑逾度。此意直等陈先生之《拾荒者言》(华东师大出版社 ,2 0 0 1年版 )出版 ,见护封上“批评较易 ,表扬实难 ,创新最难”语 ,方告释然 ,但已购之葛著却也因此未去翻读。一日 ,心血来潮 ,欲谋一文 ,遂于地板乱书堆中觅出葛著开卷阅读。熟知一读之下 ,目瞪口呆。为免断章取义之讥 ,先引葛著第三编第一节《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15.
《明夷待访录》:早期启蒙学派的思想纲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宣民明清之际是当时人们惊呼为“天崩地解”的社会动乱年代,同时也是酝酿社会变革,要求“破块启蒙”(王夫之语)的伟大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象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博山、颜元、...  相似文献   

16.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4,11(4):51-56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郁达夫称赞志贺的文学“文字精练绝伦 ,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 ,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1 他的一些代表作 ,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志贺文学的顶峰 ,是他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 ,《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史。  笔者认为 ,从本质上解剖《暗夜行路》,既是探究志贺文学的奥秘及其心灵生活历史 ,也是索解白桦派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和人性感受的关键。一、《暗夜行路》的创作过程  在日本近代文坛…  相似文献   

17.
孔子所授生徒之科目,直接关系到孔子教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容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比较一致的见解是以经设教说。范文澜编著的《中国通史》写道:孔子“收集鲁、周、宋、杞等故国文献。整理出《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种教本来,讲授给弟子们。”金景芳先生阐述得更为明确:“用今天的学校作比喻,六艺是六种科目,六经是孔子为六种科目所编定的教科书。”、(《中国奴隶社会史》第290页)至于孔子是否开设了其他科目,则只字未提。他如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占代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一 李清照的作品散佚严重。前人在辑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李清照集》除诗文外,共得词七十九首(其中三十五首词因被人怀疑不是李清照的作品而列为附录),搜罗可称丰富。不过,《李清照集》附录中几首词的辨伪性质的案语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词后的案语说:“词意肤浅,不类易安他作。王鹏运已疑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后的案语说:“词意浅显,疑非易安作。”只以“词意肤浅”或“浅显”为据,便疑非李清照所作,显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所谓词意肤浅,无非从词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事源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引 玄奘求法天竺,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伟大壮举。“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扬我皇之盛烈,震彼后之权豪,偃异学之高;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① 其弟子立本与彦 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中国传记文学中第一部大书。共十卷,前五卷主要记玄奘早年及其旅游印度的经过,后五卷主要记玄奘归国后孜孜不倦从事译著的经过。梁启超在《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里赞之为“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并非溢美之辞。其史料价值,与玄奘和辩机所撰《大唐西域记》堪称双壁。 …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江下游,恒滚河(今阿姆贡河)口对面的特林村北,有明代修建的永宁寺遗址,这是众所周知的。而特林之地。在古代历史上称作奴儿干,在元代文献中已经多次出现。《元一统志》和《明一统志》都说奴儿干城,“元废,城址犹存”,为“辽金之旧”。在元代之前的金代,特林既属其管辖之内,那么有没有当时的文化遗存呢?如果有的话,那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呢?本文,试图从金代文献中,为特林已发现和将来可能发现的金代佛教文化。考寻若干线索。一 1675年至1676年,曾作为俄国使节而到中国的斯帕法里,在其所著《中国记》(喀山,1910年版)一书中写道:“20年前,我国哥萨克曾在阿穆尔河沿岸及其河口处,同中国人打过仗。据他们所述,从阿穆尔河上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