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中叶,汤显祖承李贽倡导的市民性浪漫美学之绪,主张戏曲以“言情”为本,提出了重才情、想象和创作个性的美学理论,与沈重音律、法度,轻才情的戏曲观形成了尖锐对立。作为一种戏曲美学观点的分歧,“汤沈之争”向戏曲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除明末的卓人月和清初的金圣叹,继承和发展了李贽、汤显祖等人为代表的市民性浪漫戏曲美学倾向之外,从明万历到清初的100多年时间里,出现了自觉调和、折衷汤、沈不同美学倾向的美学理论,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戏曲美学思潮的特点是:在戏曲领域,继承、发展了中唐以后文人美学重情尚意的基本精神,追…  相似文献   

2.
史凤云 《社科纵横》2006,(11):103-104
汤显祖在以“情”为核心的戏曲创作中,实践了其“意趣神色”的戏剧观。他主张“情”作为戏剧真正之内涵,统帅着整个戏剧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强调戏剧创作应注重立意深刻、富有机趣,同时要有神韵气质和本色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宋子俊 《社科纵横》2001,(6):52-53,56
文章对中国戏曲史上汤显祖与沈璟不同的创作理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1954年,本文作者徐朔方先生在《新建设》发表了一篇《马致远的杂剧》,强调了剧作家思想的积极一面,而忽视了世代累积型的戏曲传统。时隔四十年,重理旧文,结论更为公允执中。作者认为;马致远的创作多半是改编,因此不能凭一本杂剧的内容来确定他的思想;但他又确有知识分子的悲愤之情,至于《汉宫秋》,更是历代艺人有意无意借史抒情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话语:所谓"明清戏曲宗元",是与诗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一样,体现在戏曲创作与批评方面的一种现象、思想与观念。具体指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与研究领域对于元代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戏曲形态的认知态度。其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包括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变革的前提等,具体展开领域主要在于戏曲创作、戏曲批评方  相似文献   

6.
张净秋 《求是学刊》2012,39(2):124-129
清代宫廷大戏《昇平宝筏》受到小说《西游记》的极大影响,全面继承了《西游记》的整体框架和情节设计,但另一方面《昇平宝筏》对小说局部情节内容、结构层次、人物性格、思想主旨等也进行了改编.其改编策略的形成源于以下四点:戏曲创作实践目的的制约;小说与戏曲叙事上的差异;特殊创作、表演环境的要求;皇帝意志的决定.通过改编,《昇平宝筏》的思想意义更为单纯,表演更加集中,最终成为清代西游戏题材作品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7.
毛效同、殷敏珠同志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去年出版,现在才看到。全书洋洋八十余万字,蔚为大观。它对我国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的研究是有用的。据《前记》所说,编纂目的是“想提供比较全面、翔实的材料给研究者参考”。无论如何这是值得欢迎的事。三十年前我编写《汤显祖年谱》时,同他们一样碰到一个怎样处理材料的问题。由于体裁不同,处理的方法自然会有一些差异。年谱要对谱主生平作出一定的结论,不宜过于繁琐。尽管我力求简要,它在出版之后就在当时《光明日报》上再三受到批判。繁琐列为它的失误之一。这在现在繁荣、活泼、生动的学术界已经成为难以想象的往事了。资料书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作为乾嘉文坛的领袖人物,袁枚与当时的戏曲作家交往甚为广泛.这促成其戏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并借助题词、评点等行为对当时的戏曲创作和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袁枚与戏曲作家尤其是杂剧家的交往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其"诗"或"诗人"身份的显赫位置及其对戏曲的强烈挤压,戏曲创作和演出则更加趋向于成为人际交往或遣兴娱宾的工具.袁枚非常重视人际交往,其身居文化中心的空间位置优势,杰出的文学才华与年高寿永的生命长度等,也是促成其影响的有力元素.  相似文献   

9.
<正>"宗元"即指在明清戏曲创作和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以元代戏曲为宗尚的尊体意识与皈依心态,亦有"尚元""崇元""尊元""趋元""佞元""遵北"等提法。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并与"去元""抑元""黜元"等相反相成,交相为用,主要功效是促进了明清戏曲的文本创作和文体繁荣,影响和制约着古典戏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走向,并最终确立了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元曲在明清时期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些年来一直在收集、阅读20世纪以来的戏曲研究论著,其中苗怀明新近出版的《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一书让我们这些研究小说的读者备感亲切,因为这本书对20世纪戏曲文献的发现、收集、整理、著录、典藏、刊印、研究以及这些戏曲文献对戏曲史研究的贡献做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还原了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历史情景,揭示了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动态进程,无疑是戏曲研究的一个指针。作者将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历史进程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揭示了20世纪戏曲文献学与学术思潮、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透过作者的分析,我们…  相似文献   

11.
元代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为戏曲理论的萌芽、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关戏曲的记叙性或论述性的著作,如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等。钟嗣成的《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著作,它不仅...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7,(1):113-120
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了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社会资本相对集中在少数盐官和盐商手中,他们常常利用资源优势供养文人、兴建书院、观评戏曲、刊藏书籍等。两淮盐业诗歌的创作数量激增,逐渐表现出家族性特征,也更易于被刊藏流传;相关的戏曲创作、观演及评点活动等常常表现出以幕府为中心的群体性特征,乾隆朝的扬州曲剧删改活动更是以不同级别的盐官为主体;而区域小说创作则能够从更广、更深层次反映两淮盐业的盛衰发展状况等,盐商们也常出资刊藏小说尤其是大型类书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相似文献   

13.
从凌初的《谭曲杂札》看明代曲坛的“沈、汤之争”徐定宝凌初的《谭曲杂札》从自身的审美立场出发,既揄扬了汤显祖、沈二氏对于戏曲发展的贡献,又批评了各自存在的欠缺,对二人在戏曲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则表示出“合之双美”的心理蕲向,为我们重新观照晚明曲坛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详细考察了卢卡奇早期理论创作,即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其对艺术、小说、戏剧等的研究。作者指出,卢卡奇在其从事理论活动的初始就把解决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作为旨归;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非一种断裂,而是为这一理论旨归寻找现实载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林彬晖  艾初玲 《阅江学刊》2011,3(4):121-126
古代朝鲜重视学习汉语,至今留存有《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等专为朝鲜人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部分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的改编、仿制或直接袭用。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与元明时期中国小说戏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紧密的关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域外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何玲 《社科纵横》2006,21(7):114-115
韩愈书序类文章多以阐发韩愈文学主张、思想境遇为主,书类文章多阐述韩愈的文学观点,序类文章多抒发作者情感。本文从韩愈此类文章入手,研究韩愈书序文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孙书磊 《求是学刊》2002,29(4):97-102
以曲为史的曲史观是中国古典史剧文人创作的中心话语。曲史观主要表现为借助史剧创作表演历史、补足历史和改编历史 ,而其改编历史与寓言观的任意对待历史有着显著的区别。曲史观中心话语地位的形成 ,与古代文人经历、社会学术思潮、戏剧与史著共同的功能、戏剧通俗性与文人借史化民愿望的结合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官方通过全国性的乡约"圣谕"宣讲活动、刊刻善书及戏曲禁毁等文化政策,促成了声势浩大的劝善运动,以"木铎老人"自居的"善人"余治便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崇善向善人格的余治便将自己的戏曲创作视为其劝善活动的重要一环,于是他便通过具体的戏曲作品来演绎清初诸帝的"圣谕"或善书中的某些观念,由此导致其《庶几堂今乐》(又名《劝善杂剧》)呈现出显著的善书性质。同时,余治还继承了因致力于导愚化俗而提倡儒学平民化并投身于乡约"圣谕"宣讲活动的王阳明及泰州学派的戏曲观,因此他多以百姓日用伦常为戏曲题材,倡导戏曲通俗化,并主张寓教于乐的戏曲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清戏曲理论形态之一种,明清残曲序跋构建了以舞台为中心的戏曲搬演理论.其主要表现为场上之曲的创作论、演员的舞台表演论和舞台场景的调度论.它们各具特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消长,与明清戏曲论著的对比而言,更容易彰显明清戏曲序跋批评形态构建的独特性及其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0.
赵春辉  洪红 《学术交流》2012,(3):131-134
清代传奇《草木传》的作者并不是蒲松龄,系后人伪托。依据《草木春秋药会图》中邱世俊《序》和作者《自叙》及相关方志文献,可认为《草木传》的作者是郭廷选。郭廷选,字秀升,山西壶关人。该传奇是依据汪价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改编而成的。郭廷选创作该剧,一方面以戏剧见才学,庋藏其博物多识和医药学问;另一方面略以寄慨,寄托其"立功勋"、"定华夷"的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