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语言习得机制(LAD)”或“普遍语法(UG)”是否仍然起作用?当成人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第二语言 进行自然地交流时,能否有效地习得这门语言?语言课堂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自然的习得环境使学生更有效 地进行语言学习?本文回顾了有关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得出成人二语学生的天生的语言资质或普遍语法 (UG)仍然有效的结论,并提出采用交互式语言教学的方法能够使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促进有效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乔姆斯基和克拉申为代表的美国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一样的,结果语法教学不再被教师纳入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许多教学法都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轻语法知识的讲授,并且有些教学完全把语法教学排除在外,教学效果也事与愿违.从教学中是否教授语法的争论及自然教学法、心理模块、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等方面论述合理恢复语法教学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成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与母语的自然习得完全不同。然而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可以而且应该从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他对“习得”和“学习”概念的区分;对“输入假说”的研究和“i 1”(可理解性输入)的提出,使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进入一种近似于习得性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语言运用的目的,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改进不无启发和助益,值得吸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乔姆斯基和克拉申为代表的美国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一样的,结果语法教学不再被教师纳入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许多教学法都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轻语法知识的讲授,并且有些教学完全把语法教学排除在外,教学效果也事与愿违。从教学中是否教授语法的争论及自然教学法、心理模块、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等方面论述合理恢复语法教学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ephen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机制不仅影响母语习得的效果,也对第二语言习得发挥作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语言榆入的作用在于激活这种机制.但"输入假说"也有偏颇之处,我们不应将语言习得完全归功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疯狂英语"等创新式教学手段都是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积极应用.其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种第二语言的习得离不开牢固的母语基础。马克思说:“一个新学外国语的人,总是把外语在心里译成自己的本国语。”(《汉语教学法》第十七页)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和干扰,表现在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和干扰,常常会使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自觉不自觉地要以母语为标准来套用所学的语言,辨认语言的是非曲直,总会认为在自己的母语里是这样,在其它语言中也应该是这样。会产生一种“对等”的意识。同时认为双语教学也  相似文献   

7.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初学者的启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于我们外语学习的启发就在于 ,我们可以在“学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通过模仿和学习“习得”的过程 ,进而达到与“习得”相仿的良好的第二语言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语言共性与语言标记性理论,结合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收集的资料,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结果表明:与对比分析假设相比较,语言标记性理论对于解释母语迁移现象及第二语言习得者面临的学习困难有较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或无意识学习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是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众多语言学家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是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监察模型",这一模型由五项相互联系的假说组成: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模型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输入假说"在监察模型中处于重要地位,也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务教学法是根据语言习得机制 ,以El lis(1999)的“输入与互动假设”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任务教学中 ,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而进行对话性的互动或教与学的交际活动 ,进而自然地习得语言 ,使语言学习更轻松、愉悦。一、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Krashen(1982 )区分出了两个学习概念 :学习 (learning)和习得 (acquisition)。学习是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 ;而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认为 ,语言习得是在大量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 ,而不是单纯训练…  相似文献   

11.
论儿童第二语言习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语言学发展史上两种比较有影响的语言习得理论-"刺激-反应"论和"内在"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认为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基本上在5岁左右完成,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可以说没有最佳的时期,只能说儿童最早可以从几岁(本文认为5岁左右)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同时,也阐述了儿童第二语言习得中采用的一些常用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丁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看,本质上属第二语言教学。所不同的是对于华侨或华裔来讲,其习得顺序和语境可能有所差异。为了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将“语体意识”(stylisticconsciousnes...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顽固病症是“聋哑病”。那么,如何在大学阶段治愈专业学生这种顽固病,使学生能够“听得懂、说得出”,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基础阶段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意义当代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无论是儿童习得母语还是成入学习外语,都应遵循先口语后书面语的基本过程。因此,各种现代外语教学法都重视在基础阶段进行大量口语训练,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加卫弗斯在其《第二语言教学原则)}一书中统计,听、说、读、马等言语交际活动,在人类活动中听占实际时间的45%,说占30%,读占…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中的作用体现在:语言学的发展推动第二语言教学法的革新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渗透着语言学理论的因子;语言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学素养有助于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作者提出运用“语言调节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态度与动机”的理论来指导外语教学并提出了 与之相结合的活动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Second Language Acguisitio)是以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副教授S.D Krashe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在70年代提出的,该学说总结了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进入70年代后期,国外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不断提出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学习某种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应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能直接使用该语言的场所和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接触广泛的语言材料,进行协商交际,以便获得可理解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理论从人的大脑发育程度出发认为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外语具有优势。除此以外其认知能力水平及情感因素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年龄包括人的大脑发育程度,认能能力水平及情感三种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阐明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理论产生的基础、核心内容及其特征。论述了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理论对交际法教学的影响,即句法结构理论将语言习得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认知过程,第一语言的习得是由内部语言习得装置完成的。乔姆斯基的这一语言观为交际法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出现了不以掌握语言结构为学习目的,而以理解语言意义为学习目标的交际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克拉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一派生机,也引起不少争论。区分“习得”与“学得”,并研究它们的特征和作用是有意义的。“习得”与“学得”的关系是自然语境与教学语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外因与内因、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习二语,需要“习得”与“学得”的二元视角并将两者相互整合,以求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环境、第二语言的输入及其与习得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学习者外部因素、对第二语言的认识和语言的共性等一系列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因素和相关的语言学习理论等学习者内部因素以及认知方式、性格特征等学习者个体差异,构筑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框架结构,确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独立的学科地位,并对中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及其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