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环境-努力”框架,结合对数偏差均值指数(MLD)以及不公平对数偏差均值指数(AMLD),使用CFPS2020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民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差距MLD指数为0.488,机会不平等所致的份额在51.0%和58.4%之间。分样本看,低年龄组、女性以及中西部农民收入分配中机会不平等成分更高。基于不同口径的测算结果表明,城镇迁移可为农民提供更公平的增收机会。另外,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表明,时代红利、性别歧视和区域分割都会影响个人努力的增收效应。为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需要持续提高生产效率,深入推进区域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引导农民流动以及持续规范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4和2016年两期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利用非参数法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并检验两类不平等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抑制居民消费升级。其中,机会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抑制家庭消费升级的主要内因,而努力不平等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机会不平等的扩大显著抑制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业户口以及主观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消费升级,而努力不平等的扩大抑制了中部和主观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消费升级,但提高了西部地区家庭消费升级;公平感是机会不平等影响家庭消费升级的传导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3.
The global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into two prominent trends: there is an ever closer economic connection among countries,while at the same time wage gap is exacerbating in these countries. To analyze the casual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this paper reviews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is issue and sorts them out from 4 aspects:H O model,firm heterogeneity,outsourcing and firm’s technology choic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lassical H O model is very restricted,while firm heterogeneity,combining effective wage,matching and labor market friction can have influence on workers’ wage;outsourcing between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can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heterogeneous workers’ wage,and technology choice increases workers’ skill wage premia. Research shows that globalization has few or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wage gapamong heterogeneous workers,and trade barriers can greatly impair firm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kill wage premia. Therefore,developing free trade,deepen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operation and expanding openness can improve industrial innovation,enhance skill wage premia,thus to achieve further “modernization” of firms and workers.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子样本数据以及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各可观测因素对自营者和受雇者收入分布的解释能力存在何种差异,及其在2005-2012年间所发生的变化.考虑到就业方式选择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首先采用转换回归模型对自营者和受雇者的收入方程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基于回归分析的分解分析方法,利用Shapley分解过程对自营者收入的Gini系数和受雇者收入的Gini系数分别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正在减少.  相似文献   

5.
基尼系数与我国的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尼系数并不能有效反映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真实状况,而我国居民的绝对贫困率水平是更能反映收入不平等实际状况的判断指标,比基尼系数更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能真正反映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包括在城市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提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6.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分配原则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要求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平等与效率是我国当前解决收入分配中的一对矛盾,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将有利于分配关系的理顺,有助于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平等与效率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认为机会平等是我国当前解决收入分配中平等与效率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研究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现存于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男性的收入高于女性,并证实了职业性别隔离的存在.同时,人力资本因素是解释性别收入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对于社会资本与性别收入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和考量.  相似文献   

8.
9.
采用2004—2012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主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影响的主效应,以及家庭债务等变量对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收入不平等程度低于消费不平等程度。家庭债务对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之间的差距;从区域层面来看,高债务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低于消费不平等,低债务地区的收入不平等高于消费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将教育引入到Sundrum(1990)提出的计算不同人群分组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分析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结构效应和压缩效应;并且使用OLS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不平等都呈现倒U型关系,教育对收入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不能因为短期的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低收入群体,就将持续的城乡收入差距归因于教育的增加。模型表明,即便中国未来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减少,教育水平的增加也会通过影响劳动力转移因素等对收入不平等产生压缩效应,最终缓解收入不平等。因此,长期而言教育水平增加不仅有利于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动大体上表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倾向、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快速持续扩张以及当前阶段的高位徘徊。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普遍存在着较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扩大。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村收入来源的非集体化、非农业化过程中,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镇内部,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工资分配激励效应的强化扩大了收入差距;农副产品价格上升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的收入分配模式并不可取,但也必须正视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防止形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2008-2010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进行了测量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消费不平等高于收入不平等,而家庭收入和消费不平等存在明显的流动模式差异与代际差异.收入来源和消费结构分解表明,劳动收入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而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则为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对基尼系数进行的夏普里值分解进一步显示:流动模式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收入差距有较大影响,而代际差异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各省区农村居民住户收入分组资料,使用不等分组的基尼系数公式重新估算中国1995-2009年31个省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使用统计方法对中国农村基尼系数的地区分布状况和时序演化态势进行分析;用动态差分的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各种因素对地区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全面剖析中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化及其决定因素,试图为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中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市场分割数据,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回报的影响。研究表明:(1)劳动力市场分割会显著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2)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时,劳动力市场分割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回报,但在人力资本水平高于临界值时,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降低人力资本回报。(3)市场分割会显著影响女性、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水平,但是对男性、城镇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影响不显著。政策启示是:从短期看,"一刀切"的市场分割保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低素质劳动者的收入,但并不利于高素质劳动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实现低素质劳动力充分就业和高素质劳动力自由流动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市场分割会降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坚持人力资本提升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的收入回报。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收入差距的高位变动对粮食消费需求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粮食产量.实证研究显示:1996~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变化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年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6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其政策含义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不仅要从供给层面给予粮食生产更多支持,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对影响粮食产量的需求层面因素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验通货膨胀对我国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影响的结构效应,基于中国1995-2012年17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构建了均衡模型论证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总收入和分项收入的影响机理,采用动态GMM方法检验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份额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最高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外,通货膨胀降低了其他各收入水平组的当期收入份额,从而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中低收入组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份额对通货膨胀没有调整应对能力;通货膨胀却极大地提升了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份额,降低了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份额,从而缓解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差距;高收入组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通货膨胀中受益最多;通货膨胀有利于转移性收入“正向分配”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凯恩斯主义、国防相关行业的劳动力报酬、国防开支具体结构、国防开支挤出效应等方面探讨国防开支与收入差距相互影响的经济学理论机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财政挤出效应、军事人员生活费、军工市场装备费、军人户籍、转业政策、国防研发、军事技术溢出效应、边远军事基地的区域拉动效应等方面分析中国国防开支改善收入差距的潜在作用机理。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1980—2010年中国国防开支和基尼系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的国防开支构不成引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收入差距。要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理顺国防开支改善收入不平等的机理,更好地发挥国防开支的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变动的主要趋势,并将其归因于如下四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第一,由传统的发展理论所刻画,以结构转型、市场扩展、剩余劳动力吸收和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倒U型”路径等为主要影响的发展因素。第二,经济制度的转型变化因素。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经济活动决策过程的微观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引起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第三,经济体制转型不彻底和不完善的因素。这导致了寻租、设租和隐性收入的产生,带来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和再分配政策的逐步完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顶层收入不平等影响社会经济的平衡与充分发展。通过构建个人所得税和转移支付影响顶层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模型,使用微观数据库实证分析中国财政体系(个人所得税和转移支付)对顶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顶层收入者面临的税率越高、获得的补贴程度越小,顶层收入不平等程度越低;顶层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速度越快、收入波动幅度越大,顶层收入不平等越严重。实证结果显示:顶层收入者面临的实际税率与顶层收入不平等呈反向相关关系,其获得的补贴程度、收入增长速度和收入标准差与顶层收入不平等呈正向相关关系;中国的财政体系对顶层收入不平等的缓解作用有限,且在考虑隐性收入后顶层收入不平等程度更为严重;发达国家的财政体系在缓解顶层收入不平等方面效果显著,发展中国家的财政体系对顶层收入不平等的缓解作用十分有限。中国应当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减少隐性收入,借鉴域外国家财政体系构建经验完善中国的财政体系,最终缓解顶层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我国流动人口与犯罪在历史周期、空间布局、结构特征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流动人口的犯罪成因及其与社会整体犯罪率的相互关系成为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低收入、高财产犯罪是我国流动人口及其犯罪的显著特征,犯罪经济学有关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合适的分析框架,应用这一分析框架研究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文献日益增多.从流动人口与犯罪,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三个不同层面,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梳理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脉络,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