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7,(4):45-49
隐喻能力和图式都具有四种特征,即主体性、体验性、动态性和结构性。图式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感知能力和匹配能力,这是隐喻能力建构的前提;图式的体验性更多的表现为感知觉运动图式,这是隐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图式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图式的分化与泛化,它助推隐喻能力动态发展;图式的结构性解释了隐喻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隐喻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无数的学派。但隐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修辞功能。作为实现语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刻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英语语言大家的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通过对隐喻的运用塑造了各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哲学文本中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认为哲学家在阅读传统文本时对它们的修辞复杂性没有足够意识,他以隐喻为突破口,来解构哲学与文学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区分原根隐喻、修辞隐喻和论证隐喻.从而说明德里达的观点使我们充分注意到文本中的隐喻.并力图表明.由此不应导致把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与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混为一谈.在哲学文本中.语言的另一种基本力量——逻辑在起主导作用.如果说隐喻是为了说得好.逻辑则是为了说得真.在追求真理的哲学以及其它各门科学中,隐喻自然要服从于“说得真”这个最终认知目的.所以.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并不因隐喻而被解构.  相似文献   

4.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5.
郭淑伟 《学术探索》2012,(3):149-15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它也是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途径,重新定义了隐喻跨域识解的本质特征,认为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体验哲学作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6.
疫病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无法摆脱的阴影,当下世界仍然疫病不断,而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莎士比亚生活在深受疫情影响的时代,疫病话语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梳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疫病书写,发掘疫病之下莎士比亚通过疫病话语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普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西方荒诞派戏剧作为本世纪的重要文学现象已经走过了由盛到衰的历程,哈罗德·品特作为英国荒诞派戏剧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其戏剧却仍然谋有其扭力。品特戏剧的主题是讲述现代化社会中的人,其生存总是处在一种既确定又不确定而又无法逃避的严重威胁之下.永远放一种莫名的恐惧所控制。在创作手法上则是把整体构思的荒诞性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在一起.即抽象的胁迫与具体的真实相结合,形成其戏剧的独特怎力。  相似文献   

8.
何亮 《北方论丛》2015,(2):63-68
空间域的三个子系统映射到时间域,汉语时空隐喻系统存在“时间是空间存在”“时间是空间移动”“时间是位移事件”等三个概念隐喻。这三个概念隐喻都蕴含于“时间是空间”这一最上层的隐喻之中。汉语时空隐喻系统由十一种意象图式表征,其中,“路径图式”包含四种变体。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构成相对稳定的语义框架,从而形成一个稳定但不断发展演化的表达体系。  相似文献   

9.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08,29(1):109-111,117
概念系统各种结构的组成部分为图式和隐喻。图式是动作本身概括化的直接结果,图式的完全匹配是事物的归类规则,图式的部分匹配却成了隐喻的诞生机制。“无过不及”,是一种演化而来的比较图式。肇始于动作图式的“无过不及”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后内化为思维图式,作为思维图式的初始图式可能经常作用于单一领域,之后通过非基于物理特征或不完全基于物理特征的相似亦即通过隐喻的途径转移或复制到其他领域或情境,成为了一种滥觞于宇宙间的基本图式,进而成了数千年来深深锲入民族文化心理的常规认识方式。  相似文献   

10.
身体隐喻与中国文论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天以及身体/文学的双重隐喻关系构成了中国文论的基本概念(隐喻)或叫元语言,这类元语言系统规约了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中国文论从身体出发最终又回到身体,形成了与西方诗学相异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1.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词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对隐喻的哲学基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与语用的不可分割性等方面的阐述,提出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具有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尽管贝克特戏剧与西方神话的生成年代相去甚远,但是通过考察贝克特戏剧中的神话互文本,可以看出贝克特戏剧在生成背景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与西方神话密切相关的"二度叙事性"。贝剧正是通过这种"二度叙事性"表达了对人类怎样走出现代社会之荒诞、争取更高理性的第三空间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言赖以生存的隐喻——语义变化中隐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意义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话题.Muscari指出隐喻可以扩大人们对尚无名称的或尚不知晓的事物进行组合的能力,它能超越思维过程中的单纯的范畴化的局限,也能超越以规则为基础的语言的范围.隐喻在自然语言语义的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语义变化的基石、调节器,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在语义变化中,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的一个古老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特殊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隐喻提示受语义、语用和认知因素多重制约。成功隐喻交流是听说双方共同完成的合作行为。说话者在合理选择隐喻方式基础上,根据交流双方实际共享或假定共享的资源和自己已有的隐喻图式进行推理,最终产生听者可理解的隐喻表达;听者在正确辨认隐喻表达后,根据交流双方实际共享或假定共享的资源和自己已有的隐喻图式以及说话者提供的隐喻提示推出隐喻义,从而完成准确理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有关人体的隐喻有两种:一是"以身喻物",即以人体各器官部位为喻体,将各种人体以外的事物冠以拟人化的名称或描述;二是"以物喻身",即反过来以非人体为喻体,人体为本体,从社会各种文化角度来关注人体器官的特点和功能,给人体各器官部位以异名和性状描述,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反隐喻。拟人化的名称、描述和人体异名、人体物化描述都是隐喻机制作用下的语言结果,反映了人类认知思维中人体与世界双向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18.
隐喻是一种用一个事物或一个理念直接去代替另一事物、另一理念的修辞手段。隐喻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修辞隐喻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为文章平添色彩;语法隐喻能使人们使用的句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细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本,结合"存在"这一诗意主题,从遗忘与记忆、生命的轻与重及媚俗三个方面挖掘昆德拉文本背后的隐喻意蕴,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珂维 《南方论刊》2009,(11):39-42
“间离效果”理论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根据这一理论,戏剧要避免“共鸣”效应。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努力激发观众的批判意识。荒诞派戏剧家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荒诞派戏剧通过取消剧情,使人物形象模糊,使语言破碎,让舞台道具“说话”,让其“直喻”,以及采取独特的悲喜剧形式等手法,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间离效果”,不但给古老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给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