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社会人类学的鉴别解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学社会人类学的观点认为 ,疾病作为个人的遭遇乃是社会—文化的构成。个体的疾病现象本质上是结构在人体—社会—文化关系的体系中。人群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乃至人群临床病征的主述皆与不同文化形态的社会及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史、道德、禁忌、规范以及宗教有着特定的联系。因此 ,医学社会人类学超越了临床生物医学的范畴 ,而关注于人体疾患的文化隐喻和社会象征的探讨。特别是近年来“人体—社会体—政体鉴别解释”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正迅速促进疾病社会符号象征的研究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和健康政策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震 《天府新论》2022,(1):91-98
“医学化”意指“非医学问题被界定为医学意义上的疾病问题或障碍问题并加以治疗的过程”,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对现代科技理性的反思,哈贝马斯的技术批判思想、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均是其思想基础。医学化研究强调疾病的社会建构,聚焦对科学主义、自由市场以及国家权力的批判。然而,针对医学化的批判未能澄清疾病边界,同时忽视了地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本文强调不同地方文化中的身体观和疾病观差异导致了医学多元主义,同时从医生—患者互动、社会集体内部互动、个体—国家互动三个层面揭示疾病界定与医疗选择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水平转型过渡已成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实质是生物医学范围由单一生理疾病扩大到精神心理障碍、行为障碍与社会问题,精髓是生物医学模式范围横向或水平性扩展。同时,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式战略升级,实质是生物医学模式由平面性生理疾病升级为立体性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式,精髓是生物医学模式纵向或垂直性结构分化。中国精神心理健康已成重大社会问题,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中处于战略地位,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精神心理健康角度,简要论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加强医学伦理素养教育的机制、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医学伦理素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惠关系,而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学院校、医院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增强医学伦理素养的机制、途径与方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医学模式下,患者体验的表达与医生的治疗解释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歧。但生物医学的兴起赋予了医生、尤其是医学仪器以垄断性的地位,使得疾病的定义从患者的自身感受转移到仪器标志的指标,广义的身心疾病演变为狭义的躯体疾病,只有后者才值得医学关注。但患者依然凭借其自身体验求医问诊,使得医患双方使用的话语出现分歧。当个体的陈述不能得到医学检查的证实而又坚持求医时,现代医学便将这一现象贴上了躯体化的标签。从医学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正是医患话语的分殊,导致了躯体化这一现象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适宜的医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基本水平、适应医学科学自身水平和人民对医疗卫生期望的医学,是以适宜的态度、方式、预期看待医学发展、回答医学问题和理顺医患关系,有效推进医学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医域各方利益,使医学有机融入社会的医学理念和方法。"适宜的医学"是一种理念,亦是当下化解诸如医政、临床医疗、医患之间多样化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医患之间还存在不和谐的现象,表现在少数医患关系紧张,有的医患之间发生冲突,甚至个别的发生暴力行为,打伤、致残医生,情节更为严重的是极个别的患者杀害医生。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患双方道德素养偏低是其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医患双方道德素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治本良方,而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医学道德素养的根本途径。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构建和谐医院和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8.
邱杰 《江淮论坛》2013,(4):153-157
当代中国医患纠纷本质上是医患双方彼此不尊重对方合理利益而产生的一种道德价值观冲突。从伦理文化维度看,医患纠纷其实是道德相对主义困境的表征,以及由其所导致的交往理性和公共理性的缺失与空场,救赎之路在于德性的重塑、主体的建构和公正的诉求,即重塑尊重生命与人格的医学人文精神、建构有效的医患商谈对话原则和建立伦理公平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9.
姚泽麟 《社会科学》2023,(10):150-161
病人角色是医学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迄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疾病与医疗相关的现象。然而,任何概念都有根植性,病人角色概念不但由于疾病类型、群体特征、医患关系的差异而表现出显著的内部异质性,而且还嵌植于北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中,因而有其“适用边界”。因此,以病人角色概念把握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经验时,须以理论自觉的精神反思这种根植性,尤其是意识到中国的家本位文化和家庭伦理对病患及其家庭的深刻影响,同时认识到家庭的变动和“家庭政治”,以便更为精准地解释中国社会的病人角色、患病行为、医患关系等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表现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群体医学和社会医学的整合。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然而,高等医学教育仍然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教育水平低、人才培养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只有采取积极的对策,才能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需要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沟通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和知识的互动,医患关系是围绕人类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信息传递,它使医患双方能够充分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调整双方的医学观念,促进相互理解,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医患沟通的意义1.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是特定的人际交流。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这主要体现在对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存在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学人才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调发展。中医人文教育既是医学模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中医人文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中医人才为核心,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借鉴创新的高度统一,全面提升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人的健康问题的认识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已经大大突破了单元化的生物医学模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即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元化医学模式。以前,单元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对疾病只作静态的单一的观素与处置,而多元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是用动态的级合的方式对疾病进行跟踪辨析,系统处置。这种多元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大卫生观念的充分体现。心理卫生,在这多元化的医学模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聪先生指出,在和自然搏斗的原始人中,人际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藏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入手,用现代医学模式就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现代医学模式下社会心理因素对诊治疾病的重要作用,认为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应用于现代体育领域、运动医学、保健学与心理学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应加强对西藏传统医学身心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高人们对疾病、人体体质和身心与心理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相似文献   

15.
医学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人文关怀、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如果注重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将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医学人文精神与和谐医患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人文关怀、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如果注重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将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施志民 《南方论刊》2013,(10):71-71,88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除了在体制、机制、管理监督等方面上下工夫,医方在同患方沟通时还要重视方法技巧。巧妙地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能够增强医患双方信任,减少误解,创造最佳心身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人身心痛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8.
浅谈医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哲学是现代学科大融合的代表之一。医学、哲学同本同源,共同产生和来源于生命,其研究的共同主体———人具有其生物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因此,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理应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既要有有形的生理、病理治疗手段,又要有无形的心理、精神治疗方法,同时还具有“中性”的医学研究功能。对人类医学的研究,必须要以哲学的整体观、系统观、辩证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医学置于社会的、文化的、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疾病的全方位中来考虑。  相似文献   

19.
《重庆社会科学》2007,(10):F0003-F0003
重庆医科大学于2002年成立的"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重庆市目前唯一的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机构,2006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机构是重庆医科大学整合校内外优秀科研人员和研究力量,组建成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体制创新为一体的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0.
叙事医学源于文学与医学的结合,提倡克服医学的冷漠,重视病人的主体地位,在临床实践中按照叙事医学的原则聆听病人的心声,见证疾病的故事,领悟情感的变化,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互动。根据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思索叙事医学对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