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踒vuo~(213) 肢体猛折或扭捩而筋骨受伤:手~了,|脚~了。|脖子~了。《说文》二下足部;“~,足跌也,乌过切。”段注:“跌当为(月失),字之误也。肉部曰:(月失),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月失),亦曰差跌。”《集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足跌也。”《易林·蒙之随》:猿堕高木,不~手足。”襞qiε~(213) 挽:把袖子~起|把裤腿~起。《说文》八上衣部:“~,(?)衣也,必盖切。”段注:“韦部曰:革中辨谓之(?)。革中辨者,取革中分其广摺叠之。”《广韵》入声陌韵必盖切:“~,~衣。  相似文献   

2.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中华道藏》中校点的几处疏误:《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中外强徉”之“徉”当作“”,为“”之形讹,“”是“祥”的换旁俗字;《陆先生道门科略》中“三官遣考,召君史潜守门户”中间不应点断,“史”为“吏”之形讹;《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动生怨怪”之“怪”当作“恡”,为“悋”之俗字;《老君音诵戒经》中“吏兵、管护者哉”中间不当断;《太上老君戒经》中“不欲人在已先病者”之“已”为“己”之形误;《女鬼青律》中“食寅”不辞,“寅”与“肉”之俗字形近而误。  相似文献   

4.
在辽钱学界,长期以来把右旋读的“开圣丹宝”钱对读成“开丹圣宝”,并误认为是辽代开国钱或建国初所铸的流通钱,并以此为据把面文凡有“丹”、“贴”、“千秋万岁”等字的圆铜钱一律定为辽钱,给辽钱研究造成极为混乱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学风太差,人云亦云,辗转因袭者多,认真读书,深入研究者寡。本文把“开圣丹宝”放到“丹宝”系列钱中去剖析,目的在于为辽钱研究的正本清源工作抛一块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1)“为乡里所患”,课本注释和教参译文都讲成“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把“为”看作介词,当“被”讲;把“乡里”作为“为”引进的主动者;把“所患”当作动同性词语,“所”作动同“患”的助词。  相似文献   

6.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书》没有对校勘的依据作出说明。特别在《断歪乌盆传》中 ,把原文“毫州”校为“亳州”,可能是不当的 ,“毫”当作“濠”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目的 ,有意识 ,有感情地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学生 ,就可以收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之效。一、善于诱导 ,激发情感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爱憎、善恶、美丑产生共鸣 ,甚至得到心灵的震撼 ,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如讲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特别是他被打断腿之后 ,再次来到咸亨酒店 ,掌柜仍同平时一样取笑他 :“孔乙己 ,又偷东西了 !不然怎么会被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 :“跌断、跌、跌…”而且眼中露出恳求的…  相似文献   

8.
清朝中叶著名文学批评家、“性灵说”的倡导者袁枚,曾继唐代司空图《诗品》之后,写过一部《续诗品》。对这部论著,古人批评不一。赞之者如杨复古云:“鸳鸯绣出,甘苦自知,直足补表圣所末及,续云乎哉。”王飞鹗云:“先生说诗之旨,薛横山谓一见于答归愚宗伯书,再见于《续诗品》三十二首。今观此作,化表圣之奥意深文为轩豁呈露,直使学者有规矩可循,其所云‘寥寥千年,此妙谁传’者,自道语亦自负语也。”行微词者如叶延琯曰:“随园所续,皆论用功作诗之法,但可谓之诗法,不当谓之诗品。且所作亦殊足自成一子,何必定袭表圣旧名耶?”今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专著中,则多用以论证袁枚的文学观点,近来也有人从美学理论的角度予以评价。我们认为,应按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集众圣之长以成己身之德的集大成者,也即“时中大圣”(“圆圣”)。“仁、义、礼”是孔子学术的纲领,礼以义为实质,义以仁为基础,礼是仁的表现。礼有常有变,“礼以义起”,礼,时为大。孔子从不安指点仁心,孟子则从不忍指点仁心,皆指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在迈向21世纪之时,我们应追随“圣之时者”,走“时中”之道。  相似文献   

10.
并比并并,等于说“比”,拙著《诗词曲语辞例释》已论及,见于变文之例者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伏愿圣枝万叶,圣寿千春;等渤懈之深沉,并须弥之坚固。”(412页)此例“等”与“并”互文,“等”亦犹言“似”。《降魔变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小说戏曲评论家金圣叹所批点的《西厢记》——《第六才子书》,问世以来,风行一时,影响极大,流传甚广。然而人们对此书的态度,历来毁誉不一。褒者说:“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仪于其间矣。”“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作者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贬者说:“金圣叹……批评西厢记……惑人心,坏风俗,其罪不可胜诛。”“所评西厢,极秽亵处……以己见妄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玄学家郭象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采取了文献检索和文献解析的方法,结论为:郭象把社会形态分为三个类别:“亡圣亡知”、“有圣有知”和“亡圣有知”。在理论上,郭象认为“亡圣亡知”是最理想的社会,但是现实中的社会都是“有知”的,因而需要“圣知”来镇抚,“有圣有知”是现实中的理想社会,“亡圣有知”则是最混乱的社会。“亡知”时代中所要“亡”的“圣”是儒家型的圣人,而“有知”时代中所期待的“圣”则是一个儒道兼综的圣人形象。“亡圣”与“有圣”的双重理想,构成了郭象独特的沟通儒道两家思想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他的文章中,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止一次地用讽刺的语气引用孟轲称孔老二的一句话:“孔子,圣之时者也”去抨击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到了一九三五年,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鲁迅对孟轲这句话更作了一个绝妙的“翻译”,说:“孟子批评他为‘圣之时者也’,倘翻成现代语,除了‘摩登圣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法。”这一“翻译”,更明白地体现了鲁迅对孔老二的深刻批判,把吹捧孔老二的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反动本质揭露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4.
《辨骚》篇论《楚辞》说:“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慢(“慢”,依唐写本当作“宪”)于三代,而风雅(“雅”,依唐写本当作“杂”)于战国:乃  相似文献   

15.
包拯以擅长断案而闻名,传世史书多有记载,其中巧断牛舌案便是其所断“奇案”之一。长期以来,大家对此均无异议。但史书中还有张、叶宾、穆衍断牛舌案的记载,四者几乎完全一样。经考证,原来张、叶宾、包拯和穆衍四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审理了类似的牛舌案。  相似文献   

16.
孟子评价古代四个圣人时,赞誉孔子为“圣之时”。本文从简要介绍前三圣形象入手,解读了“圣之时”的意思,“圣之时”在孔子身上具体的体现,最后指出“圣之时”体现了的孔子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使臣名字《旧唐书》为“郎将崔訢Xi”。1911年富冈定恭“武断”刻文,把“忻”字上断与“鸿胪卿崔”相连,当作使臣的名字,巧合了《新唐书》上“河南法曹参军崔忻Xin”。学者失察,以讹传讹。又“以碑校书”反指“崔訢”是“误书”“误写”。1995年《文物》指出“忻”字是“动词”,作“开凿”讲;上断全句失去“谓语”,不合“语法”;应下断为“忻井两口”。1996年《大连春秋》指出“崔忻”714年还没有出生熏使“崔忻”说失去最后的依托。“崔忻”说得到纠正。中国史学界已把使臣的名字恢复为《旧唐书》上正确记载的“崔訢”。海外情况阙如。  相似文献   

18.
原始意义的“圣”是具有神性之圣的概念,后来才逐渐人文化。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的五行篇,是告诉我们“圣人”成为儒家的最高偶像之前的原始模样的重要材料。五行篇的“圣”是超越人道而领悟天道的要谛。“圣人”是超越人类世界能够到达天上世界者。不过五行篇中出现的“乐”是为了完成德而领悟天道的阶段,只有五行得到统一和谐调才能享受。唯有“圣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乐”,而且圣人是被看作和神一样通过音乐享受快乐的人。从早期强调快乐的圣人逐渐儒家化开始,快乐的因素逐渐丧失,人们只强调“乐”的道德因素和政治功能了。  相似文献   

19.
“内圣外王”思想并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特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同样具有这种思想。老子的外王思想暂且不论,本文讨论老子的“内圣”思想。老子的“内圣”思想,首先是一种道德修养之学。这种道德修养之学以重生为基础,以敛欲为核心,而这两者又分别以尊“道”、贵“德”为归宿。  相似文献   

20.
《庄子·天下篇》为历代学人所重视.清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而独存《天下篇》,以为“盖庄子自叙”.梁启超更推此篇为“研究先秦诸子学之向导.”可见此篇在《庄子》一书中地位之重要.《天下篇》首段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成,王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