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年《续金瓶梅》的公开出版发行,其作者丁耀亢的生卒年问题又引起新的注意,对此,略陈管见。丁耀亢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字西生,号野鹤,别署紫阳道人、野航居士、华表人、木鸡道人、湖上鸥吏等。山东省诸城县人。他虽著有诗集、传奇和杂著等多卷,而在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还是《续金瓶梅》。关于丁氏的生卒年众说纷纭。其中生年有鲁迅、  相似文献   

2.
刘洪强 《东岳论丛》2008,29(3):105-109
关于《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当下诸种说法论据均不充分。据文献记载和考证发现,"宁古塔流人"这一历史现象最早发生于1655年,而书中两次出现"宁古塔流人",由此可断定此书动笔不会早于1655年;第62回已经提到丁耀亢被"罢官"(非辞官),而丁氏在1660年冬天才被"罢官","辞官"与"罢官"在丁氏笔下的微妙区别以及其它迹象表明,《续金瓶梅》当成书于1661年。  相似文献   

3.
《续金瓶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金瓶梅》是清初作家丁耀亢在经历了明清鼎革、家破人亡、一生坎坷之后,于晚年创作出的一部色彩斑斓、容量丰富,具有一定思想价值的力作。 丁耀亢,山东诸城人,字西生,号野鹤,自署木鸡道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1599)年,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父亲丁少滨从兄自劝,皆成进士,丁少滨官至明朝侍御。弟、侄崇祯年中乡举,唯丁耀亢身负逸才而久不第,他少年性孤傲,倜傥不羁,笑谑怒骂,笔墨淋漓,读书好奇事,高谭惊座,目无古人。少年曾以诸生走江南,游于《金瓶梅》收藏者、大画家董其昌的门下,归来后仍不得志,依据历代诸吉凶事,写作《天史》十卷,倍受益都钟  相似文献   

4.
朱萍 《江淮论坛》2001,(1):99-105
二十世纪以来 ,关于明清之际文学家丁耀亢的研究渐成系统 ,出现了一部全集、三部专著和几十篇论文。丁耀亢研究小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 :肇始期———《续金瓶梅》研究阶段 ;发展期———丁耀亢是否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的探讨阶段 ;繁荣期———丁耀亢家世生平及其戏曲诗词杂著等作品研究阶段。比较深入而全面地展开丁耀亢生平和作品的研究 ,对于明清之际的小说史、戏曲史乃至整个文化史的研究 ,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丁耀亢化名紫阳道人所写的《续金瓶梅》,是一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续金瓶梅》的最大特点是重议论,它一反传统小说的常规,竟想以议论为纲,“每回起首先将感应篇铺叙评论,方入本传,客多主少,别是一格”。尽管它也有故事情节,也塑造了典型形象,但作者的意图十分明确,他是想用情节和形象来作《太上感应篇》的注脚,即以议论带动情节。从这一点上看,《续金瓶梅》可以说是一部哲理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是借小说来阐  相似文献   

6.
《丁耀亢全集》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诸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的《丁耀亢全集》,已于1999年4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自1986年起,张清吉先生就四处探访丁耀亢的著作,后终得其诗集6部、剧本4种、小说1部、杂著7部,共计18种。小说《醒世姻缘传》、《石点头》,因其作者是谁,在学术界有争议,未达成共识,故《全集》未收。这次整理出版的《丁耀亢全集》,依据的主要版本是:《逍遥游》二卷,《陆舫诗草》五卷,《椒丘诗》二卷,依据丁耀亢顺治自刻原本;《江干草》一卷,…  相似文献   

7.
《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称该书为《太上感应篇》之“无字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无”字所标示的,应当是既与作品之言象关联又超越于言象之外的意旨。小说的主旨,在言象直接表现的意旨之外,还有超乎其上的寄托,当是多元、多层的,即惩恶扬善,自我完善与重塑民魂。与“无字解”的审美意趣相适应的,是《续金瓶梅》的“散文体”艺术表现形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掠影式的描写方法;(二)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三)叙、议结合的行文笔法。这种“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形散而神不散,其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以模糊性、凝聚性、超越性为审美特征的艺术传达方式,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引导读者获得言象之外的意旨。刘廷玑曾指责《续金瓶梅》“有失演义正体”,“道学不成道学,稗官不成稗官”;现代某些论者也批评《续金瓶梅》既像小说又不像小说,是一“重大弊端”。这些批评,应当说是对《续金瓶梅》审美意趣的一种误解。《续金瓶梅》以“无”为宗的审美意趣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尽管不尽完美,但作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其审美价值应当做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通读《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可以发现有些地方是从他书抄来的,在引入本书时,仅仅作了一些加工改作,便成为全书的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根据《万历野获编》曾推断早先可能有一个庚戌年(1610)初刻本,则此与现存最早的丁巳年续刻本相距仅七年,当与原稿比较接近。试援例略加排比,以供窥察它的成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钱尚濠辑《买愁集》的编刊年代,有清初、康熙中期二说。前说笼统,后说则误。经考,其编刊年代当在顺治二年至十七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问世,不署作者姓名,历代学者深入探讨,产生了作者是谁?嘉·万之说?南北之说?文人独创、集体创作之四大谜案。该文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论点,找出新的论据。从《金瓶梅》内证加以考量,以充足的论据证明《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十七年至二十一年,是书诞生在徽州,是明代徽州人、官至兵部左侍郎、曾著有杂剧四种和托名天都外臣编有《水浒传》的汪道昆个人独创!特别是《金瓶梅》作者采用的苦涩难懂的徽州方言,该文解释的一清二楚,加之书中反映的徽州用具、徽州建筑、徽州物产等等,足以证明《金瓶梅》是传播徽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康熙五十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方氏家族遭受沉重打击。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得罪,后经宽大处理,因祸得福,官运通达,由昔日家境贫困,又屡困场屋的落拓文士一跃而贵为天子侍从、本朝达官,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特殊的恩遇并未给他带来心绪的片刻宁静,反而使他陷入了心态失衡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一方面,他极力颂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主善待自己并宽赦方氏族众的皇恩,另一方面,他没有完全挣脱《南山集》案的阴影,心绪凝重,心态极其复杂,如对作《南山集序》的追悔,对亡友戴名世的追念与痛悼,以及对方氏宗祸与自己家祸的无比痛心等。  相似文献   

12.
乔治忠 《河北学刊》2003,23(3):145-151
<明史>纂修的时间历程甚长,在清顺治朝与康熙朝初期,官方的纂修成绩很小.究其原因,是清廷当时仅出于狭隘、短视的政治目的开设明史馆,致使<明史>两次处于既无法实际纂修又不明言废止的状态.近几年,有学者提出顺治朝曾修成编年体<明史>等见解,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的六月甲戌朔日食,后被认为是夏仲康时发生的日食,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此乃刘歆伪造.刘歆只说是发生在夏代,到梅赜时才被定为仲康日食.  相似文献   

14.
田丹丹 《学术探索》2014,(6):115-118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即位之初奉其父萧顺之为太祖,梁代的国史书写对于萧顺之的定位及王朝的开端与之后《梁书》《南史》有所不同,通过历史书写赋予萧顺之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因而构建起与当时语境相应的政治话语。  相似文献   

15.
田恩铭 《殷都学刊》2008,29(3):98-102
“龙虎榜”的录取过程为中唐文体文风改革的一次代群承传提供了最佳机遇,“龙虎榜”是中唐文体文风改革思想承传的一个联接点。陆贽、梁肃等人继承了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等人的文体文风改革思想。进一步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学观念。他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学观念通过贞元八年(792)的这次科举取士被韩愈等人接受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才有了文体文风改革运动的发展高潮。文体文风改革思想的发展从陆贽、梁肃传至韩愈、李观等人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6.
荣新江  朱丽双 《西域研究》2012,(2):1-13,142
前人在讨论于阗年代或王统世系时,根据中原正史记载和敦煌莫高窟画像与题名,对活跃于公元10世纪的于阗国王李圣天的事迹渐次有所表彰,但缺少系统和整体的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心得,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圣天一生的事迹做一个总体的考察,包括其名字、称号、即位年代和所用年号、与敦煌的交往与和亲关系,遣使后晋与受封"大宝"等,希望大致描绘出他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17.
严小红 《阴山学刊》2006,19(3):41-45
在丁玲早期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作家在爱、恨、生、死中展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人物形象与书写本身相结合可以看出丁玲文本中的“反文化”色彩。结合丁玲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经历加以分析,挖掘丁玲此类作品的成因和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先锋性对后来女性作家的影响,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丁玲以鲜明的政治意识打破了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情绪框架,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相融相生。而丁玲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斥责为女性立场的缺失,更被归结为"男性气质"的体现,背离了女权主义者所坚守的女性在包括政治领域内的与男性的全面平等的原初概念。丁玲以她的政治地位为女性写作取得了"双声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赵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官员。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选任制度、青苗法和治理成都府等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反复抗争无效后,他辞去参知政事一职,离开中枢。他的命运,是旧党士大夫在熙宁政局中命运的缩影。他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冲突,也反映了专制社会政治的致命缺陷:缺乏协调机制的党争,起不到相互制衡,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子夏孔门求学三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夏孔门求学事迹,《礼记》、《说苑》、《孔子家语》等多有记述,但说法不一,时间地点不明,真相难辨。究其实,子夏于鲁哀公七年出任卫国行人,车有盖是公务需要;孔子不"借盖"是知其贫无二盖,担心影响其公务。子夏"短于财"而非"吝于财"。子夏丧亲在哀公九年,服丧期间研读《尚书》,为免遭赵简子报复而"使民未有闻焉"。子夏哀公十四年受孔子委派赴洛邑"求周《史记》",过卫遇"读史记者"纠正"亥豕之讹",并非"返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