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的热点: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月20日,联合国发出警报:“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下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并指出,目前全世界1/5以上的人口面临“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缺水范围在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城市缺水问题逐渐加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在分析研究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逐步探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国际上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资源的需求量。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如何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重大任务。 一、我国水资源现  相似文献   

4.
董锐 《管理科学文摘》2010,(17):226-226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资源,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行业组合已经有了较大变化。各地开始建立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需水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工业用水需用量更大。阜康工业园区正面临着严重缺水问题,长期以来园区企业只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生产,地下水开采量已严重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如不能解决水源将严重制约阜康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在过去的工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的人为的毁坏,这种毁坏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在水资源方面尤为明显。比如在我国,黄河出现了长时间的断流,长江的江水情况一步一步地恶化, 江中的鱼类不断减少,江水含沙量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缺水现象严重等等。在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时,整个世界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危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是一个缺水大省,石家庄尤甚.全国35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石家庄位列其中.2009年1~6月份,石家庄水资源总量约23.5亿立方米.需水量约33.57亿立方米,远远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10.07亿立方米的差额需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石家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7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极度缺水地区人均占有量500立方米的标准.按国际公认的评价贫水的定量标准,属绝对贫水区.  相似文献   

7.
明天,我们还有喝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小时候,教科书上就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一算到人均资源,不免让人泄气——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多座缺水,128座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占世界人口40%的约90个国家的例子说明,淡水供应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超过世界1/5人口的地区人们生活在高度供水紧张的状态之中,一方面是因植被退化,水资源逐渐减  相似文献   

8.
<正> 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小时候,教科书上就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一算到人均资源,不免让人泄气——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多座缺水,128座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占世界人口40%的约90个国家的例子说明,淡水供应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超过世界1/5人口的地区人们生活在高度供水紧张的状态之中,一方面是因植被退化,水资源逐渐减  相似文献   

9.
王雪玲 《决策探索》2005,(11):39-40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一)资源紧缺。当前,我国资源“瓶颈”效应凸现,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电力方面,据国家电监会检测,2004年“电荒”席卷21个省、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3000万千瓦,预计2005年全国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水资源方面,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怵目惊心。据资料:我国660多座城市中,有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在2加0亿元:而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近33亿亩土地收成受影响)造成的损失每年在1500亿元。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水危机和水问题,缺水和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州,从总体上看,水资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11.
赵红领 《决策探索》2009,(16):76-76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的需要臼益增长。目前,全国许多城市由于缺水已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做好水资源的开源和节流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供水企业如何运用技术和管理的手段,控制管网漏损,提高供水效率,降低供水企业的给水成本,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以达到水资源节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广角     
《决策与信息》2009,(3):78-78
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30年出现 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30年出现,那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为1760立方米,进入联合国有关组织确定的中度缺水型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3.
鄢伟 《科学咨询》2005,(9):51-5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在过去的工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的人为的毁坏,这种毁坏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在水资源方面尤为明显.比如在我国,黄河出现了长时间的断流,长江的江水情况一步一步地恶化,江中的鱼类不断减少,江水含沙量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缺水现象严重等等.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水资源高度匮乏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对科学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该文分析仙游县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提出仙游县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范顺芬 《经营管理者》2012,(4X):390-390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但是石油,化工,纺织印染等工业却大量的污染水资源,对此,本文提出了纺织印染废水的治理方法,节约了用水,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的危急警示——中国未来水资源形势严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决策与信息》2004,(8):6-7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不久前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联合国预计,到二零二五年,全世界将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水,已经向人类敲响了可怕的警钟。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本土自产淡水资源有限,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但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尝试,卓有成效.我国的水资源虽然总量较为丰富,但存在着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人均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激增,使得水资源的使用捉襟见肘,在北方大中型城市表现地尤为明显.目前全球范围的水资源危机已经把人们的目光从寻找新的水源转移到如何管理现有的可利用的水资源.本文分析了新加坡可持续水资源开发管理的成功范例,并阐述了其对我国城市用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 根据目前东北地区现有的供水能力分析,松花江流域如不能增建控制性蓄水工程和反调节水库,不开发利用黑龙江流域的水资源,不仅辽河流域的资源性缺水将雪上加霜,而且整个东北地区2010年将缺水132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20.
浙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缺水矛盾突出,存在水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该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运用区域水银行制度予以解决,并分析了水银行建设的作用以及区域水银行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