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治国之道,惟在用人,"选才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之一.领导者能否做到知人善任是其工作成败和事业兴衰的关键.本文主要从领导用人艺术的重要性及其前提条件方面展开讨论,论述了领导者用人艺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万事在人,如何选人用人往往关系到一个家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由此可见,先秦儒家充分认识到了选人用人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那么,儒家到底主张什么样的选才之道呢?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治国务军措施很多,而其用人政策贯穿于其中,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诸葛亮用人之“得”诸葛亮一生,始终围绕“兴复汉室”政治目标的需要选才,其用人之得可概括为四点:(一)灵活的用人原则。主观上,刘备“总揽英雄...  相似文献   

4.
孔子提出的“无求备于一人”的选才原则 ,听其言、观其行、“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的识人方法 ,选贤运能、量才而用、用人要大度、用人不疑而不受人欺的用人办法 ,德才兼备的量才标准 ,能给我们企业家不少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话题设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刘镛) "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微软"副总裁李开复) "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爱人类的基座,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哪怕他们浑身书卷气,满头博士衔。"(余秋雨) 从古到今,人的成长都离小开"德"与"才"的问题,选人用人也无不陷入"德"与"才"的思考中,有人重"德",有人重"才",有人两者兼顾。请  相似文献   

6.
所谓"四宝"砚为首者,正是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清代文人谢曾收藏有一方唐代澄泥砚,"虽至交,不与之见,唯著书时用之"。足见宝爱之  相似文献   

7.
成吉思汗不仅以赫赫战功彪炳史册 ,更以善于用人流芳千古。他的手下没有叛将正是他用人艺术的表现。成吉思汗敢于用贤、恪守诚信、爱惜人才的用人政策 ,是将士忠诚于他的关键。他不仅以诚信责人 ,更以诚信律己。忠诚、信义的选才标准吸引着千千万万崇尚忠诚、信义的人。成吉思汗用人不分民族 ,不分等级 ,唯才是举 ,使得他的周围“猛将如云” ,“谋臣如雨” ,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应该是汲取西方管理思想和东方管理哲学之精髓,博采众家之长,相互促进。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孕育着文化,更孕育着管理思维和管理哲学。本文引用分析三国时期将帅选才、用才策略,以期对企业选人、用人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对章学诚<史德>的解读有不同看法.笔者研读之后提出三点新的认识:一是章学诚指出"识"有三种:断义之识、击断之识、文士之识.二是"史德即心术"实为史家之思想品德.三是章学诚所云"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之"天",不是指客观历史事实,"人"亦不是指史家.只能按章氏之说理解,即"气合于理,天也;气能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因而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不是指正确处理史家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关系,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真相,而尽量不加之以主观;而是说史家尽可能使自己的气合于理、情本于性,同时不增加气、情"违理以自用"、"汩性以自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合理成分,吸取百家之长,融通中西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并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把自己的人才思想付诸实施.本文试从"人尽其才则百事举"的重人思想、"使全民皆有科学知识"的普教育才思想、"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选才思想、"有才有德"的人才标准和"人能尽其才"的任使策略、"官吏为人民公仆"的近代民主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其人才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11.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相似文献   

12.
《周礼》记载了一种六冕制度,其等级安排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其结构是“多列式”的。这种等级结构带有周朝等级君主制的印迹。两汉间统治者采用了占代冕服,《周礼》的六冕记载开始对帝国礼服制度显示影响。汉明帝复古用冕制,但所采用的是“单列式”结构。魏晋朝廷曾损略服章中的黼黻,以维护帝王尊严。南北朝都利用《周礼》进行冕服复古,以争取文化号召力。北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多列式”冕服等级体制。隋唐上承北周,继续搞冕服复古,但隋用“单列式”服制,唐用“多列式”服制。“多列式”冕服等级造成了君臣冕服倒置的情况,这在唐高宗时引起批评。“多列式”被放弃,回归于“单列式”了。宋明时实用化、世俗化倾向,导致了冕服的逐渐衰落。从冕服在十几个世纪中的兴衰变异中,可以看到现实与传统、政治与文化在帝制中国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论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兴起,多将其原因归结于对"台阁体"文风及宋元诗文流弊之反动上.实则诗文复古乃是明代中叶兴起的文化复古思潮下的文学变奏.它与"书必篆隶"、"器从旧式"、"官名从古"、"礼从古制"等社会风气以及经学领域的汉学复兴、学术领域的考据学兴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现等,乃是同一种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析受教育权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教育权平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入学机会的平等是受教育权平等的基本内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要求"平等对待"的平等。而在目前条件下,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是"标准的平等"和"标准面前的平等"。我国目前在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迫切需要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积极作为,并且必须为受教育权平等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5.
略论刑法的机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客观上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刑法的机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规制机能、秩序维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刑法的规制机能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评价机能,二是决定机能。刑法的秩序维护机能是通过其利益保护机能和预防犯罪机能体现出来的。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通过两个方面发挥出来,一是保障普通公民的自由,二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由(或者说合法权利)。这两方面的保障机能都是通过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来实现的。刑法所具有的秩序维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克制,但又能够互相协调的关系。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优先考虑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而是要看所保障的自由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6.
在天泉证道中,王阳明竭力调和王畿与钱德洪的分歧,结果如何呢?文章分析王畿从善恶之意至寂感之意的转换,说明了王畿对王阳明的继承和偏离.善恶之意接受了王阳明的调和,但王畿又提出寂感之意,并最终将前者消融于后者,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阐明权制度是一种部分权利与部分义务相结合的制度,它的范围是法定性与个案动态性的结合。从其制度构成来看,英美法系没有阐明权制度,它是只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特有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对于辩护律师是否有独立的上诉权,学界有不少赞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从"控、辩双方的人员组成","容易耽误了上诉期间,使上诉落空","会使一审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尽量避免错案,认真履行审判职能","辩护律师的主体地位"和"国内外立法及结合我国实践"等多方面论证了辩护律师具有独立的上诉权.本文针对这些观点加以质疑和剖析,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反的.赋予辩护律师以独立的上诉权还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思想家中,以韩非与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最早并且较全面地提出了监察思想。通过对法家著作的阅读、清理,可以发现他们在监察目的、监察原则及监察手段等方面多有论述。先秦法家的监察思想,是以“势”、“法”、“术”为中心展开的,并且强调“法术”在监察活动中的意义,对后世的监察活动与监察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以韩非为代表的“势不两立”的矛盾观和对道家“虚静无为”的处世哲学的转化,是先秦法家监察思想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住房财政补贴的合理方式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适用房属优效型公共物品,现行补贴方式存在多种弊端,补贴到人的补贴方式才是对中低收入阶层进行住房补贴的合理选择。实施“人头式”补贴应组织专家建立合理的补贴模型,还应建立监督制衡机制和公示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