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规范性德治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德性的建立要以对道德绝对命令般的信仰和感情为前提,所以德治首先应该是道德信仰之治。现代道德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道德信仰之治不是整个社会道德信仰的一致性,而是个人道德生活的同质性,即道德价值信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有人担心实行以德治国会不会走上“人治”的老路。实际上 ,“德治”可能变成“人治” ,但并不必然地导致“人治”。“德治”是不是会变成“人治” ,关键在于搞什么样的“德治” ,怎样搞“德治”。只要我们坚持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实行以德治国 ,就能有效地防止“德治”变成“人治”。  相似文献   

3.
网络引发了人们之间各种新型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协调并解决这些冲突与矛盾是网络伦理与网络法律共同的社会功能,网络伦理学与网络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也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渊源,从这4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联合"的一面.以德治网可以弥补依法治网之不足,"网络文明工程"建设正方兴未艾;依法治网也可以弥补以德治网之不足,依法治网已初见成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 "分立"的一面.最后得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是一种既联合又分立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孕育在哲学、道德及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系之中。古代思想家们从德性、能力、身份等级的角度思考管理主体合法性问题;从德治教化、法律规制、权术运用的角度探讨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从君、臣、民的角度考察管理对象问题。由此,他们提出的各种不同治国方略,不仅展现了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脉络,而且表现出古代管理思想"人治"与"治人"高度结合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理性的怀疑和社会发展演进的深度思考,弗格森被哈耶克划归自由主义阵营,然而弗格森自由观念的体系与特征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关注。弗格森从个人主义的视角出发,倡导经济自由,防范国家的过度干预;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借助法律之治和德性之治确保政治自由:法律之治是一种正义的约束,德性之治则仰赖公共精神与政治参与。弗格森的自由观念始自人性基础的深度探寻,终止于秩序建构的审慎调解,这代表着时代先行者立足人性和规则两大层面对即将到来的商业时代的反思与回应。  相似文献   

6.
儒家共同体的伦理秩序是涵养群体成员之个人的德性,自他相互待对的德行。其德性乃知仁勇三达德,其德行乃孝悌慈三达道。天地自然的天道具有"保合太和"之所以然的原理,天下人事的人道则有"执中致和"之所当然的道理。儒家天下共同体的经营目标是建设太平世界。这种大同社会是通过为万人的公心实现的,而不是为个人的私心。在公平社会里,为了自他身心的共生共存,相互沟通、共鸣、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个人有身心的内外。在上下、前后、左右立体空间的共同体中人与人相互交际而生存。人间事是人类本然地形成共同体,在自他的人际接触中相互行事情理。换句话说,人与人相互交流情感,"我"与"他"共同行事与生俱来的德性即义理。德性是人的性能和能力,也是能动性、可能性、自律性。德性正是《大学》中真正及而得之的"能得",还是《系辞传》中真正亲密相爱的待对的"能爱",又是《中庸》中真正使之为之的"能化"。德性常有德行同伴。德性的教化与音乐的教化性相比,又称之为德音的德化。正如在"敬义立而德不孤"和"德不孤必有邻"中所看到的,有德者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德性表现为德行,作为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即自他的交际关系中实行仁义礼智德目的人间事发挥其作用。社会共同体是个人的"我"与每个人的"他"共同行事人事的群体。我自己作为一个成员尽自己的本分,他人作为共同体的每一个人尽大众的本分。所以自他都要"一是修身"而诚身,涵养知道自己本分的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禀赋的本分是德性,乃智慧、仁德、勇气,在共同体中,"我"与"他"交流的情理秩序是孝行、悌德、慈爱。德性是能动的自律性,德行是社会的和谐力。因此知道自己的本分正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本分的原动力。孝行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父母上,还应当"推己及人"扩散到社会上的大众人,这样才能"主忠信"。儒家教化的意义在于自发的感化,而不是他律的教育。德治主义或德政重视的亦是个人的自律性。现代社会的不和谐现象基本上是源于所有方面的都市化。应当更加重视儒家的公私区分和义利之辨的意义。这种儒家的"能爱"主义折中了杨朱的"为我"主义和墨家的"兼爱"主义。  相似文献   

7.
“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渊源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社会,乡村自治表现为依靠宗族、乡绅的自治;法治表现为礼法秩序;德治则指依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进行的治理。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根源于悠长的历史传统而又与时俱进。但是,在当下某些区域的乡村治理中,还存在着自治深度不够、效率低下,法治贯彻不彻底、不完善,德治被放空、难以真正发挥其效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各行其是,没有形成体系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确立明确的道德标准,建立健全德治相关机制;继续加强法律的普及工作,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结合道德、法律、习俗来完善乡规民约,规范民主选举程序,建立健全治理有效的自治、法治、德治机制。从而做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推动乡村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不是并列关系,自治是法治和德治所追求的目标,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自治 和法治的基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强化党的领导,立足自治体系建设目标,推进 乡村法治和德治建设,使得自治、法治、德治协同作用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中国法学的语境中,一说起"德治",人们似乎很自然地就有"德"--"道德"--"道德治理"的联想,中国传统社会则被认为是道德治理的典型.然而这种观念并没有说出"德治"的核心理念,只是一些学者想当然的结果.事实上,"德"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上并不具体指称道德,它主要是一个具有哲学本体意义的概念.相应的,"德治"也并非道德之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是贤人之治和民本之治两个核心内涵的有机结合.此外,由于道德具有更多的主观性、情感性等内在面相,它根本不能构成一种治理方式,法学界所谓的"道德之治"实际上所要表达的应该是伦理之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三治”结合背景下乡村德治的定位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本质上是以德治国方略在乡村治理中的贯彻落实。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与以德治国方略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是一致的。当代乡村德治需要借鉴传统乡村德治的思想资源和方法途径,但还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当代法治背景下的德治重新定位及德法关系的调整;二是乡村德治主体从乡绅向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为主、新乡贤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格局的转型;三是乡村德治之“德”从儒家道德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社会主义新道德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音乐有净化人的情感、医治人的德性之作用,这为乐教提升人之德性提供了可能性.音乐和人之心灵的相感,使乐教增长人之德性成为可能.乐教的这两种作用,使得中国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能够在旋律与快感享受中得以实现.人心之和,社会之和,是乐教促使道德文化践行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德治与法治是自律与他律 ,依法治官与以德治官 ,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 ,治心与治身 ,治标与治本 ,治远与治近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要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 ,应当树立现代德治和法治观念 ,坚持“两手”抓 ,切实纠正和摒弃以人代法、德主法辅、重利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3.
康熙将自己深厚的理学造诣付诸治国实践,以宽仁、德治驾驭群臣,提倡清廉,而各级官员也以人品相砥砺,以名节、操守为尚,清廉为政之风蔚然而成,出现了空前绝后的清官之治.康熙与雍正、乾隆用人好尚、吏治思想各异,也使得三朝仕宦之风颇为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人治”应该向法治过渡。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容许“法外之权”的运作。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南宋心学大师陆象山“荆门之政”为例 ,探讨儒家德治观念及其实践性的问题 ,儒家德治观念与当代“以德治国”方略的关系问题。从儒家的德治观念、象山的政治思想 ,以及象山治荆之具体政治活动出发 ,可以看到 ,儒家的德治观念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具备有实际的操作性 ,值得今人反思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合理地运用于当今中国的政治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以德治腐与依法治腐各自的作用 ,指出了以德治腐能够预防腐败 ,使人不想贪 ;依法治腐能够惩治腐败 ,使人不敢贪。以德治腐是根本 ,依法治腐是保证。提出反腐防腐斗争应将以德治腐与依法治腐相结合 ,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德性”的源始涵义是指一般自然生命的生生力量,与作为导向生命坏死的“恶性”相对;通过属人的德性伦理学的内在转化,德性则被用来描述人之向善厚生的那种行为动因和道德能力;中(儒家)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的学理思路分别建之于人之纯粹情感能力和纯粹理性能力之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德性论伦理学的话语体系.西方古典德性论伦理学是基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方法和物理—生物学的学科背景而构建的,并通过人的那种具有超时空抽象能力为实现个体自我生命的独立繁荣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儒家古典德性论立足于主客不分和生命体验的方法论建制,根据人之现世生活的“情感积淀”和人之“此在”状态的生命“境界凝聚”而提供了一种学理理想,并且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当代西方德性复兴运动中,从情感角度和情感主义路径构建德性论已成为德性伦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多有汇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执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和实行依法行政的原则 ,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依法行政 ,而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行政执法。行政执法和依法行政对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它标志着国家将与“人治”决裂。本文论述了我国在行政执法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也指出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治国的关键是治政,以德治国的思想能否得以实现,起关键作用的是行政人员,只有当行政人员能够以德行政,才能实现以德治国的目标。当前我国以德行政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依法行政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二是以德行政在行政实践中的独特价值;三是以德行政是传统德治思想与现代行政实践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以德治腐与依法治腐各自的作用,指出了以德治腐能够预防腐败,使人不想贪;依法治腐能够惩治腐败,使人不敢贪.以德治腐是根本,依法治腐是保证.提出反腐防腐斗争应将以德治腐与依法治腐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