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从传统小农向社会化小农的变迁是外部要素和小农自我意识的综合呈现过程。社会化拉近了小农与现代市场的距离,改变了小农的社会关联方式,启蒙了小农的利益意识。反过来,在经济理性支配下,利益考量逐渐成为主导小农选择行为的核心。社会化小农与经济理性的结合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变革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刑事推定是在案件部分事实不能证明的情况下,依据逻辑关系或者司法理性,确定待证事实为真的过程.推定不是证明,但是,它是以控方的证明和辩方的证伪为基础的.从本质上看,推定不仅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还是逻辑思维与司法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是一种有限的独立。检察机关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遵循检察工作规律,积极推进检察权的独立行使。为此,检察机关需要反思工作方针,尤其需要反思司法工具主义思想,包括反思检察工作一体化的贯彻、反思检察权的公开行使问题以及反思检察官职业素质的培养。行使检察权应当充分考虑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司法民主化建设,在执法过程中保持适度谦抑。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司法理性生成的基本要素,它是在司法具体运作过程及结果选择中,允许公众广泛参与并形成公众主流意见,司法机关予以积极回应,共同促成司法理性的生成。司法理性的生成需要通过在司法运作体制内注入公众参与这一“外行酸”的方式,将社会公众认知的价值理念引入到司法个案审判,并最终引入到整个司法运作过程之中,从而使司法机关与公众在联动进程中形成的司法认知、互动、说理、参照机制成为司法理性生成的重要机制。现阶段我国应建立透明的司法运作机制,引导体制外的公众司法参与,构建司法回应机制,以促进司法理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媒体通过借助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话题,或通过自身活动主动发现政策话题,组织和引导社会公众进行相关的论辩,以此作为辅助政府制定政策的有效手段.新闻媒体作为政策论辩公共设施,能够达成政策参与者在形式和实质上平等表达的要求,政策辩论意见的充分公开,可以强化政策宣传或政策社会化的效果.媒体论辩以知识、信息的充分公开争论为主,使得决策的理由更理性,使被隐蔽的利益分配问题社会化、大众化和公开化,能够较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的公益精神与公平价值.在论辩意见的适时扩散方面,目前媒体作为主动的发起者和辩论设场者的角色意识还比较薄弱,媒体意见中的非精英主义话语影响力微弱,这是媒体论辩功能优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程序正义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公正的程序具有角色分工、对立面、无知之幕、直观公正、形式理性等特点和机制,它能够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运行.程序正义在现实中国的困境表现为:历史上司法模式的惯性影响、程序正义实现的社会基础尚未具备、程序工具主义的思想浓重、程序立法不足与司法的非程序化.我们要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在立法、执法、司法中将程序正义作为其基本理念,并在司法改革中嵌入程序正义的基因,实现法治国家的社会设计.  相似文献   

7.
论司法审判的实践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理性是司法审判的天然属性,司法实践常常忽视审判的这一性质,致使现实申的一些法律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本文提出司法审判实践理性的概念,井对其存在理由进行了详细论证,指明其价值所在,对审判实践理性的理念如何具体指导司法实践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深刻批判了近代形式理性的物化结构.卢卡奇认为,近代形式理性是一种反思的、历史的和总体的理性,它是以认识论表现出来的本体论.思维遇到既定性的、非理性的事实,使近代哲学陷进主客体二律背反的理论困境.德国古典哲学乃至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试图通过实践、艺术、历史、文化等路径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是在更高层次上说明了它的不可解决性.卢卡奇利用总体性辩证法,揭示了具体历史的内部结构.他把"主体-客体"的认识模式从空间结构维度推及时间历史维度,以主体性原则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构建,从而超越了形式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9.
刑事推定的逻辑与司法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推定是在案件部分事实不能证明的情况下,依据逻辑关系或者司法理性,确定待证事实为真的过程。推定不是证明,但是,它是以控方的证明和辩方的证伪为基础的。从本质上看,推定不仅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还是逻辑思维与司法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上有关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论述,以知识和价值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现实层面现代主流西方哲学界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进行了误读,把西方现代化以来的社会问题都归咎于科技理性,并试图用文化的批判来取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实施的政治批判.从学理层面看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翼,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理性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过程,也就是探讨人们的理性认识如何深化的问题.理性认识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最明显的是从显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不仅近现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轨迹是从理性向非理性的沉淀,而且在近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上也体现出了这种趋势.把理性绝对化必然走向非理性.诡辩就是以理性形式出现的非理性认识.同样,政治理性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非理性的政治神话.  相似文献   

12.
承认个人逐利行为的正当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约束个人使其不侵犯他人利益则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两者的统一即"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中国近代公司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理性"张扬的过程.但由于公司发展中存在广泛的损人利己行为,"社会理性"并未得到同步发扬.究其原因,在于行政权力凌驾于资本权力之上,政治特权成为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通过掠夺谋利的行为大行其道.中国近代公司的发展实践表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果不在经济体制改革时同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长期增长是不可能维持的.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科学管理是运用符合司法规律和检察工作特点的管理模式推进检察工作建设的工作制度,其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加强检察机关建设的司法需求不断增强而形成的。检察机关开展科学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制衡权力与科学配置资源。在当前各级检察机关规范化管理、绩效管理等领域的实证经验基础上,必须进一步从强化决策主体系统和决策参谋系统效率、强化法律监督工作过程和执法效果、强化监督管理领域实效性建设、强化队伍管理和事务管理等主要管理环节,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科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网络理性何以可能?——对"超大"论坛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理性在互联网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影响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尽管中文网络上存在大量的非理性现象,经过观察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超大"论坛在公共问题的争论中,注重事实和逻辑,允许多元观点,不造谣传谣,避免极端立场,从而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理性特点.其理性机制源于高素质的会员、崇尚科学的氛围和严格规范的管理.网络理性应从多纬度理解,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化机制是否健全、能否向大型社区推广和影响现实行动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行为理性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念建构的理性形式,它以观念形态显现人的行为目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是理性把握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最高形态.它在更高层次上整合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使理性成为一个整体.认知理性追求的是"真"、价值理性追求的是"善"、行为理性追求的是"美".真、善、美的统一是合理性的最高境界.公共政策是行为理性创造出来,对人与客观世界未来关系观念建构的主要形式.从行为理性的视角审视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它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规范性的统一.三者统一的承载体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同人类社会发展沉淀的社会规范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要实现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必须无差别地赋予人民群众中不同阶层和群体公共政策的初始话语权,使他们在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公共政策方案设计与选择和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真正发挥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制度在中世纪的欧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以城市政治制度为主体的公法制度和以保护促进工商业发展为主体的私法制度。城市制度体现出自治性、不平衡性、形式多样性和不彻底性等特征。伴随着城市自治制度的兴起和市民阶级力量强大而出现的司法理念中包含着司法理性这一现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理念。它蕴含着相互关联的三个要素:思维模式的经验性、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诉讼技术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17.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北方论丛》2002,(1):52-56
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较多地关注了非理性的直觉神秘色彩,把非理性看成是与理性毫不相干的认识形式,然而在事实上理性认识和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都生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形式和内容生成理性认识,而那些反映差异性、个性的形式和内容则生成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统一、连续的过程,代表和反映实践主体的三种境界,即从非人到常人到超人(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司法运行的现状及推进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的司法模式是外来法文化观念、制度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及本土化的产物,容易导致司法不独立及产生司法腐败。中国的司法改革既要遵循诉讼科学发展的规律,尊重现实国情和需要,又要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者更新观念,协力践行司法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走理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制度变迁的理论更是纷繁复杂.纵观整个理论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合理定位制序分析中的理性问题,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理性建构制序和自发演进制序关系的前提.本文在综合比较凡勃伦-康芒斯-诺斯建构理性观和斯密-门格尔-哈耶克演进理性观两条传统分析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观定位制序分析中的理性问题,整合两种社会制序,并推测人类有限理性的"有选择建构"模式可能是制序变迁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制度是国际秩序的重要支柱。制度化是制度的动态发展,是一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家参与和遵守制度规范的过程,其核心要素是制度化动力问题,这涉及到国家为什么参与制度化进程。制度化动力包含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两重因素,两种动力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在高级制度化形式下,制度化动力能够实现转变,以理性选择为起点,制度化进程吸收社会性因素,转化为战略性社会建构动力,理性和社会性因素有机结合在国家问社会化进程之中,将制度化从工具性制度化推向建构性制度化,对国家产生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