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从该市现有经济区划出发,对重庆市内未来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做出一些分析和预测,如预测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扩张及"环都市次发达经济圈"的形成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1998年"撤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基本背景,分析了涪陵行政区划调整的特殊之处以及"撤市设区"之后面临的区域空间格局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研究了涪陵应该争取的区域空间格局,并且对与周边区县如何协调发展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4.
外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优势及其绩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数的迅速增长,对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出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推动了外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明显上升。外商技术开发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在上海、广东、江苏的技术开发投入资金要占全国的64%—80%之间。显然,外资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相对集中将会迅速增强这三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技术结构的快速升级,同时使这三个地区成为向中国其他地区进行技术扩散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重新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2016年广东2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其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普遍较高,其他地市大多较低;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整体上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呈现较强的集聚效应,但该效应有下降趋势;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已形成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即中间突出、四周凹陷;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在空间上的局部自相关性不显著;热—冷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珠三角城市逐渐向四周推移的圈级特征,形成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需在继续保持珠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政府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等建议。文章可为其他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促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理论方法,对东西部发展差异、西部发展的现状、差距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西部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归结为规模、空间结构的内外部不经济性,并提出优化经济空间格局是西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8—2005年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综合考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总量数据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anel Data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空间格局变化的成因。计量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受教育程度,化肥、农机动力等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水库库容量等因素均对各地区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起到显著正向作用;而除涝面积,自然灾害成灾受灾面积比例,农民非农就业收入比重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总量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且空间误差参数结果表明本地区的粮食生产会受到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负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对1997--2009年我国29个省域的碳排放绩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区域碳排放绩效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提高某一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水平将有助于带动其相邻地区碳排放绩效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与产权结构、市场化程度、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等因素对我国碳排放绩效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落后和市场化程度偏低是制约我国碳排放绩效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发挥我国人口对创新体系构建的协助作用和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厘清人口集聚、人才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2018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抑制本地技术创新,且不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人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该结果具有稳健性;(2)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而融资环境、财政分权程度和教育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3)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人才集聚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倒U型"影响,其最优的影响范围为75~200千米.最后,本文从建设教育强国、改善融资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区域视角出发,应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区域地理要素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通过解析关中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与区域地理要素方面的关系,认为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区域的城镇空间格局也会相应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动力应当包括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方面,分别对两种驱动力进行了解析,并从构筑联盟合作的共生愿景、构建联盟合作的规范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合作创新模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内驱力的构建,从培育联盟合作的区域创新文化、推动区域企业战略层面的创新合作、形成鼓励创新合作的区域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积极推动区域创新合作服务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外驱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因子分析法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客观测度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前提和基础。在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方法问题的基础上,选取测度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组成,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与环境相互协调,各创新要素协同作用,开放配置资源的网络系统。我们深入探讨了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表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桥梁、纽带及支撑作用,能有效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物流系统是由物流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其演化是各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物流复杂系统的组成和自组织运行特性,并以生物种群和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相似性为基础,借鉴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生态位理论探讨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发展阶段,同时根据各阶段演化机理分析建立区域物流系统协同演化方程,从而为区域物流系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考察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之间的交互影响,探讨两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地区交互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不受时间跨度影响,但区域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存在时间跨度异质性,短期内区域创新对金融发展影响不确定,而长期内区域创新反向促进金融发展,忽略这种反向影响会显著高估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区域创新与金融发展均存在正向空间外溢性,临近地区金融发展促进本地区的区域创新,但临近地区区域创新对本地区的金融发展作用并不显著。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应当融合联动,互利共生,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学界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针对中部地区尤其是安徽省的区域创新研究文献比较缺乏。为此,分析了2009-2013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状况,并将其与中部5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不同层次的地域系统之间信息化总体水平的非均等化和异化的现象。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形成主要受信息设施建设的协同需求、信息产业布局的空间集聚、信息技术扩散的等级效应、信息资源共享的有限性以及信息主体素质不均等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使用1995—2015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基础上加入时间因素,构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使用经济距离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两因素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中均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累积效应。前者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空间溢出,后者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负空间负溢出;(2)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同时受地理距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3)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速度提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扩展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绩效进行测算,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克服模型中的共线性问题。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但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模型对这一原因进行解释,为我国制订区域创新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低碳技术是区域低碳创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因素。区域低碳创新的技术制约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碳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低碳核心技术缺位,关键技术瓶颈制约严重,缺乏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低碳陷阱"和"锁定效应"形成低碳技术创新的严重障碍。区域低碳创新的技术策略主要包括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建立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注重低碳技术引进与低碳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