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江苏省农村人口的流动存在着积极作用,它缓解人地资源矛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农村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全省农村人口流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以嘉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总结其农村人口10年来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探索其与嘉兴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分析出嘉兴人口变化呈现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镇区集中;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转变;农民经济活动转向城镇非农产业等趋势性特征。同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规划农村人口;加大对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之本;有计划推动两新工程,推进农村人口合理转移;加快农村人才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外来人口成为嘉兴新居民等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四川农村流动人口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作为全国人口大省.近年来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工作所面临新的课题。截止2008年年底,原州区总人口为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万人,占总人口的75.2%;总耕地为141.9万亩,农村人口人均4.3亩耕地。通过对2005—2008年我区农民收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影响收入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而探讨实现我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江苏农村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社会学分析,发现江苏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发展问题,并提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等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农民富才能国家富,农村稳方能天下安。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数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英 《统计研究》2003,20(7):20-5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也是人口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 ,在城镇化进程中 ,我国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一直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 ,估计了 2 0世纪末 ,1990~2 0 0 0年我国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 ;户口“农转非”人口数量 ,并对 2 1世纪头 2 0年 2 0 0 1~ 2 0 2 0年我国城镇人口的发展趋势 ,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 ,城乡劳动力资源分布进行了预测。  一、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定义当前我国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情况复杂 …  相似文献   

8.
农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方法。特别是在当前,由于国际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投资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提升应当成为保障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陕西现有农村人口2200万人,占全省人口近六成,2008年陕西农民收入同比增长18.6%,是自2000年以来陕西省农民受益最好增幅最高的一年。农村居民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消费群体。农民收入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善,消费社会化程度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9.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和全国及浙江省“两会”的召开,使浙江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再度成为全省上下关注的热点。但众多媒体和一些涉农部门对全省究竟有多少农民说法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对“农民”界定的统计口径不同。从人口统计的角度来说,“农民”的表述涉及以  相似文献   

10.
张少华 《山东统计》2010,(4):22-23,30
终身体育意识的提高有效地促使了终身体育的实现,而高校期间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此时学生一旦具有了终身体育意识就会成为我国固定的体育人口。在国家关于全民健身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倡导下,  相似文献   

11.
杨芳 《山东统计》2005,(5):36-37
枣庄市山亭区地处鲁南丘陵山区,总面积10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公顷.且80%属于山岭薄地.总人口46.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04万人,占总人口的88%。随着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因而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学相关原理,全面阐述人口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深入分析当前台州市农村人口基本特征、人口因素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台州农村人口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正逐渐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富裕起来的农民购买了许多现代化工具,而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都要消耗能源,能源供应紧张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据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永康市农村人口有448万人(包括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的70%,如何挖掘农村节约能源的潜力,节能降耗已成为全民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笔者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及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隐性失业的概念 农村是否存在失业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在统计测算的估算方法上各异。国家统计局目前所采用的失业统计范围限于城镇,并不包括农村劳动人口中的失业人员。从理论上说,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个农民都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只要劳动就  相似文献   

15.
三个集中是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这“三个集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产业集聚是先导,城镇布局是关键,土地集约是基础。推进“三个集中”,能够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增加非农就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农民工现状分析及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村稳则天下稳。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收入。而转移农村人口,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依靠从计划经济到初级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改革的先发优势及民间活跃的制度创新,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本省和外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那么,当前浙江省农民工的就业现状怎样?农民工就业存在什么问题?在有关农民工的问题中,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与探讨。一、浙江农民工的特点及其分析1·总量及构成:农民工已成为非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上海城乡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海农业人口呈现出数量持续减少、来源多元化、年龄结构老化和素质质量弱化等特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农业人口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农民市民化身份的确立。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至适度规模,农业劳动力来源的开放性和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职业化则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口安全和人口风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文章从风险的角度研究人口安全的测度与评估问题。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区域人口风险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构造人口风险函数,并提出了人口风险评估的定量方法和基本流程。区域人口风险测度与评估的最终目的在于及时监测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人口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艳 《浙江统计》2008,(12):19-21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城市化的确切概念和内涵,我们认为城市化是一种综合的发展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①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②城市化是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和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⑧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传播与渗透的过程;④城市化是农村生活行为方式、物质文化逐渐向集约高效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如何在城市就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是推进城镇化和提升农民收入以及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推拉理论",结合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实际状况,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并以此构建多元回归模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应当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培训"农民工"专业技能的力度;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壁垒,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