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网络技术的价值和技术伦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对网络技术价值从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分析,对其社会价值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方面来剖析;阐述了网络技术对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和其一些失范行为,提出了如何构建网络技术伦理.  相似文献   

2.
社会技术概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技术”是存在的 ,它是社会科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是由一定社会的政府创造、发明 (制定 )的 ,由全体社会成员或一定社会阶层接受、使用的 ,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决社会矛盾进而实现保障和改造社会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可分为多种类型 ;它与社会科学、社会意识形态、“自然技术”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具有保障、改造、导向、组织等功能。研究社会技术对于深入理解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深化技术哲学研究等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技术: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哲学不等同于自然辩证法 ,而是以人与技术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的哲学的二级学科 ;技术不是等同于“自然技术”或者“物的技术”,而是包括社会技术等技术的“大技术”,就像科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一样。确立并反思社会技术 ,深入研究社会技术中的哲学问题或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多问题 ,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开拓的 2 1世纪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提出并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很多具体的社会技术,如法律技术、管理技术等社会技术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揭示了社会技术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技术的主要功能,并在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对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社会生活秩序与社会技术、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技术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重要论断,是对人类科学认识实践活动的科学概括,是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最原初、最本源观点的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把社会科学归属于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社会科学是通过社会技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社会技术与意识形态须臾不可分离.传统的观点去掉了"社会技术"这个中介而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直接相连,自然陷入悖理和混乱.  相似文献   

6.
社会技术容量是一个社会利用、接受和容纳由他民族创造和发明的技术的能力,适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及其中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创造和发明新技术的能力,适用于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社会的技术水平.两者是共同受制于科学知识、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技术社会学概念,而且是两个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吴卫东 《北方论丛》2000,3(3):27-31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技术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历史性概念。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自然技术,就应有相对应的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社会技术。  相似文献   

8.
技术发展的非人性效应及其克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的本性是人性与物性的自洽,技术的人性和物性统一于技术的工具性.而在技术形态的演变中,技术的本性因物性和人性不同程度的张显而失衡,技术的非人性效应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中特别突现,造成了技术化过程的种种危机与困境.圈定技术的边界,固守人的底线,以诗意化方式对待自然,建构生态社会政治,是人类克服技术的非人性效应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9.
程宏燕 《理论界》2011,(3):85-88
技术的感性文明是指人们在参与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使用技术等过程中立足于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并将其外化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上。它是当代技术的内在规定,具有富有人文情感、生态学意义和未来学观念特征,是现代社会转向后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要素。技术的感性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够进一步从外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生存与扩张的风险;同时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0.
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历了由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两个阶段.自然生存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自然能力,技术生存主要依靠技术和技术物.现代技术生存蕴含技术物与自然物、技术物与人两大矛盾,引发了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解决之道在于走新技术生存之路.新技术生存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技术的"新",二是技术观念的"新",三是生存方式的"新".它是技术生存因素与自然生存因素的优化和平衡.在具体实践中应遵循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原则、生态协调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高校传统的“两课”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加强高校“两课”教育的教学效果,是当前“两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科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从诗的对面写自己的情思,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为“对面取象”,或曰“对写法”。它源于《诗经》。在诗法臻于极致的唐朝,这一诗歌创作技巧更为诗人们自觉而圆熟地运用;特别是在送别诗、怀人诗中,“对面取象”这一创作技法,以“实象”和“虚象”的交织为特征,以“实象”和“虚象”摆放的位置为格式,不仅能够深入细腻地达难达之情、述不尽之意,而且还能够使作品层次叠加有致、意境摇曳多姿。同时,唐诗中的这种创作手法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12,33(1):80-86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形成了自己突出的美学特点。何建明具有人民作家的社会良知与自觉的时代责任感.勇于选择有重大意义的“焦点题材”来写作。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在写实中进行“建设性的批判”。探索出“拼贴艺术”式的结构技巧。  相似文献   

15.
尚东涛  张桂芳 《齐鲁学刊》2006,1(3):126-131
人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同一的存在。人的对象化等价于“物化”,人的非对象化或非对象化的核心等价于“精神化”。技术“揭示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人的非对象化以技术为发生———演化的空间。技术对人的非对象化的根本性规定,在人的非对象化的“元条件性”、“逻辑性”、“非逻辑性”、“社会性”等层面获得着确证和支撑。人的非对象化发生———演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只是技术“普遍性”的非对象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6.
流行歌曲歌词的个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歌曲歌词的"个性化",从实质意义上而言,就是"人性化"的况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表达思想的困扰在逐渐消解;伴随着民主、自由的进程,个性的展露日渐突出。流行歌曲歌词就是适应这一受众"感官化"的需求应运而生。歌词个性化的表现技巧有诸多方面,如,词语运用力求新鲜别致,不落窠臼等。但由于词作者文化底蕴的差异,出现一些歌词创作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弊端,我们应以宽阔的胸怀去正视去解决,这样就会使其创作日臻完美。  相似文献   

17.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派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在人物特征、表现内容、结构情节、语言特征等方面<第二十二条军规>均呈现出独特的写作技巧及构思."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词汇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而被人广泛地运用.  相似文献   

18.
《合同法》的诞生堪称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可谓是民法界的一件喜事。但是,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合同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技术上仍存在一些欠缺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甚多。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一些规定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 ,推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提出了图书馆不仅代表着先进文化 ,而且也在创造着先进文化的观点。进而倡导为广大读者服务 ,代表广大读者根本利益和需要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陈寅恪的学术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生虎 《阴山学刊》2006,19(2):5-14
陈寅恪为中国20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奋斗目标;历史文化的辨析与阐发为其终生的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以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种族差异和中国文化本位是其基本的文化观念;打通意识和史诗互证是其常用的研究方法;“了解之同情”和“古典”、“今典”的疏解是其主要的阐释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