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护网络安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关键就在于人们法治观念的变革。网络空间法治观是现实法治观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包括网络空间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应该从构建"1+3+3"模式入手,即坚持以法律基础课为中心,重点完善网络立法、强化道德自律、加强社会实践,打造健康校园环境、文明网络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对国家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论述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将起到关键作用。要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根据法制建设规律和青年学生思想认识的特点,从法律心理、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切合实际地进行启迪、引导和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法律公孕正义的理念,使他们在掌握法律、坚定法治观念的基础上勇于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4.
法治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前程。由于传统法文化的影响、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极为不足。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要扬弃传统法文化,创建新的现代法治文化;突出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纾解阻碍法治的实践症结,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依赖于高校法制教育,现代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所以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应当着手培育青年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以促进我国法治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共理性凝聚法治中国的公正价值共识、强化法治中国的公正制度认同、引导法治中国的公正实践探求,是法治中国互动型治理模式运作的理性根基。权利行使的法治渠道不畅和权力运行的法治约束乏力是转型期中国多元价值冲突中公众理性迷失的根源,只有使权力和权利都服从于现代公共理性的规则治理,才能实现法治中国由权力的"单向度"管控向互动型治理模式的顺利转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公正观理性维度的实证分析,提出基于现代公共理性的大学生社会公正观培育的可行性途径,为一般社会主体理性社会公正观的普遍性建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对于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在课堂加强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培育。着重分析高中生课堂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强法治意识培育的路径。促进课堂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使其成为合格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农村社会法治化的主导力量,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重要的精神因素。在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深受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影响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现状的冲击,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体制形成了现实的枷锁,使农民的法律意识产生了认同观念上的错位。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民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两方面进行阐述。培养农民法治观念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建立法治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民法律意识即是农民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认知和心理的总称。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培育农民法律意识对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法律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培育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法律意识是法治时代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明确提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也表明了法律意识是现代人才素养中必不可少的素养。本文从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升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以利于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王学强 《职业》2022,(4):37-39
高校在法治育人工作中肩负着时代使命,立足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学生。本文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需要把握的三重维度,即在现实维度上,要深刻认识高校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与存在问题;在价值维度上,要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落地、培育遵纪守法优秀公民的需要;在实践维度上,通过构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科教学—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法治素养培育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时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大学生法治信念,是全面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将以依法治国为基础,深度探究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意义及其现状,提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法律信仰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清其影响因素、找准培育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不断促进大学生信仰法律、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14.
周维 《职业》2011,(9):174-175
技校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类型。技校生群体的法律意识如何,对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蓝领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法律教育体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技校生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形成了目前我国技校生法律意识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建设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法律教育还存在法律教育边缘化、应试教育为主导、教育主体法律素养欠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法律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资源。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法律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普法工作的持续开展,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在地区和民族之间却有所差异。调查显示,相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公民的法律意识较高,汉族的法律意识相对少数民族的较高。分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对策是值得广大法律工作者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发现,保定市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提高,学生参加法治文艺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师生对社会的诚信状况仍有信心,学校具有一定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识。但仍存在"部分师生缺乏法律信仰、师生法律素养整体不高、部分领导干部法律意识不强、法治文艺活动甚少、学生法律诚信教育相对缺失"等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法律内容的教学中 ,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 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在他们的生活中 , 积极的观察和思考 , 从生活的角度对法律形成正确的认知,真正感觉日常生活中法律的作用 ,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 同时也能敦促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 使其更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19.
刘辉 《公关世界》2022,(2):68-69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1]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地方的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起着基础性作用,我们要重视地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并会对依法治国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